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情,于2020年4月9日首次发布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的目标产品特性(Target Product Profiles for COVID-19 Vaccines,TPP;4月29日更新为第三版),既指导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苗研发,也指导如何满足世卫组织常规的预认证(Pre-qualification,预认证)和《紧急使用评估和清单程序》(Emergency Use Assessment and Listing,EUAL)的要求。

为了推动新冠疫苗的研发和尽快上市,同时也为了满足世卫组织预认证要求并被其他国家监管机构所接受,按照《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的要求,并参照世卫组织发布的TPP,结合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进展情况,组织起草了本指导原则,提出了我国新冠疫苗临床评价和上市许可的相关技术要求。

二、总体思路

本指导原则基于我国新冠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结合创新疫苗的通用性要求和我国人群免疫屏障的建立可能需要大规模接种的使用预期,提出了对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具体要求。

三、关于疫苗的规格

考虑到我国疫苗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临床使用的要求,同时基于我国疫苗冷链系统的现有能力,本指导原则建议国内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应以单人份为主要形式。同时鼓励研发企业兼顾世卫组织等的国际需求,进行多人份、含防腐剂的疫苗的研发,并充分开展相关变更的药学研究以及必要时的临床试验。

四、关于联合接种

基于我国新冠疫情的特点,暂未见对免疫规划疫苗的主要人群婴幼儿进行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的必要,同时为了减少对新冠疫苗研发的影响,本指导原则并未纳入对联合接种的考虑。

五、征求意见情况

本指导原则是在既往指导原则基础上的整合,并未突破相关指导原则和法规的要求。起草过程经过多次专家论证:2020年4月16日召开新冠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专家研讨会,就疫苗部分技术要求标准征求了临床研究者、国家疾控中心和高校专家意见;2020年4月24日,国家疾控中心组织中国新冠疫苗TPP研讨会,结合卫生部门初步需求讨论了新冠疫苗技术要求。2020年5月8日,就本指导原则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了临床治疗、传染病防控、病毒学、免疫学、临床试验、药理毒理、疫苗检定等各领域专家探讨我国新冠疫苗注册上市阶段对目标人群、安全性、有效性的要求以及实践使用的考虑。会后,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通过函询广泛征求并获得了各领域专家51人、研发企业/团队37家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结合专家和企业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起草说明
一、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创新型疫苗。为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本技术指导原则基于既往创新型疫苗研发的经验和通用要求,结合目前疫情形势下新冠疫苗加速研发的需求,系统的提出了新冠疫苗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具体考虑。

二、适用范围

疫苗类型方面,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目前新冠疫苗研发涉及的病毒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病毒载体类疫苗、核酸类疫苗(质粒DNA、mRNA等)等全部技术路线候选疫苗的临床研究。研究阶段方面,本指导原则涵盖了从首次试验、探索性试验到确证性试验的主要临床研究过程(Ⅰ、Ⅱ、Ⅲ期);同时涉及了部分重要的临床前研究以及必要的上市后研究。

基于新冠疫苗全球研发的实际情况,本指导虽未提及境外完成早期试验的疫苗于境内继续开展临床研究的考虑,但新冠疫苗境外数据可用于境内注册申报。

三、本指导原则的特点

在全球性疫情背景下,新冠疫苗一方面需要各种技术路线并举快速研发,另一方面又因普遍接种预期而更加需要明确的临床安全和有效性证据。新冠疫苗的这些特殊性造就了本指导原则的特点:这是第一个针对单个疾病/病原体的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也是第一个覆盖从首次人体试验到临床保护效力试验的指导原则;既要符合加速研发预期又需要最大限度确保受试者安全,对各类研制技术路线既需要考虑共性要求又需要个性化考虑。

本指导原则本身即具有创新性,是基于对既往H1N1甲流、EV71手足口、H7N9禽流感等的创新型疫苗的紧急研发和成功监管实践的积累,以及对临床阶段研究各类指导原则的系统梳理而制定,充分借鉴了既往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此外,还基于新冠疫情出现后监管系统已初步制定的系列指导原则/标准等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完善,并实现各有重点和相互补充,至此形成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用疫苗研发和评价的完整指导原则体系。

生物医学新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中,加之对于作为新发传染病的新冠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认知也仍旧有限,因此本技术指导原则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疾病和病原体的认知不断增加和完善,本指导原则也将持续进行完善和适时更新。

四、指导原则整体结构

本指导原则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前言、总体研究思路、具体研究设计与评价、获益/风险评估。

(一)前言

对本指导原则的起草背景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说明,并强调了指导原则尚需不断完善和更新。

(二)总体研究思路

尽管本指导原则关注于临床研究,但首先强调了临床前研究的重要作用,临床研究既会基于扎实的临床前研究而合理加速,也可能因为临床前阶段存在的不足未能及时完善而减速。尽管新冠疫苗有加速研究的预期,但本指导原则仍基于创新型疫苗的基本考虑首先推荐逐步开展各项临床研究,在此基础上也基于现状探讨了可能的加速设计,例如I期与Ⅱ期试验的快速衔接。新冠疫苗研发中成年人和老年人可视为同一研究的两个亚人群而序贯入组,但未成年人则需单独考虑而不能相应加速。ADE/VED是目前对于新冠疫苗安全性的最大担忧,也是制约加速研发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避免安全性风险集中出现的考虑,应控制早期暴露于候选疫苗的受试者数量。除以上共同的研究考虑,不同新冠疫苗因其技术路线的不同和既往平台数据积累的成熟程度,其安全性风险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核酸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应采取更为常规和保守的试验设计。

(三)具体研究设计

分为早期试验(Ⅰ、Ⅱ期)和关键性注册试验(Ⅱ/Ⅲ期)两部分。

在新冠疫苗加速研发的预期下,早期试验可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进行设计,从而在保护受试者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迅速的获取数据和缩短临床试验进程,尽早为开展确证性试验奠定基础。该部分首先就受试者的合理选择及入组速度控制、早期试验基本设计进行了说明,其中基本设计部分明确了试验分期、剂量和程序探索、对照设置等各类疫苗通用要求。随后就初步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评价进行了分析,包括常规的疫苗安全性观察以及新冠疫苗的特殊安全性考虑。基于新冠疫苗的创新性特点,最后详述了安全性风险源及针对性的风险控制计划,并概要强调了试验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和安全监查委员会的早期设立。以上内容均涉及对病毒载体类疫苗、核酸类疫苗的特殊考虑。

与早期试验的合理加速思路不同,确证性试验(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则需要严格基于临床保护性验证的思路设计。该部分首先强调了候选疫苗进入保护性试验前需具备一定基础研究基础和条件;随后就基于实践可能采取的各类保护性试验以及适应性设计分别进行了简介和优劣比较。在研究设计和结果评价的主体部分,首先就研究者所关心的对照的选择、入排标准和样本量等问题提出了建议。随后分别就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具体考虑,其中有效性部分基于候选疫苗的预期保护作用环节(传播、感染、发病、重症、死亡)提出了研究目的和对应的临床终点的合理设置,随后以发病为例,就终点病例及监测病例的定义(含时间),以及保护效力的预测值进行了原则性提示,过程中关注了终点事件判定的规范性要求。该部分也鼓励在保护性验证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免疫原性替代终点;以及基于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的临床批间一致性以及持久性等方面的考虑。

(四)获益/风险评估

首先结合创新型疫苗的通用原则,提出了新冠疫苗获益/风险评估的原则性考虑,随后基于疾病及病原体认识的不断积累,也强调了获益/风险评估的阶段性和变化性。

五、征求意见情况

本指导原则是在既往指导原则基础上的整合,并未突破原指导原则和法规的要求。2020年5月8日、5月18日针对指导原则中的关键性特定内容,与特别专家组的专家、临床专家进行了讨论,并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了修改完善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非临床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疾病(COVID-19)的创新型疫苗。为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的疫情,加快相关疫苗的研发,结合近期疫苗研发中出现的新问题、疫苗研发工作的新需要,特制定本技术要点,供研究与评价参考。

目前,新冠疫苗的研发主要包括病毒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病毒载体类疫苗、核酸类疫苗(DNA、mRNA)等。应根据各类疫苗特性开展相关药效学研究。

本技术要点是根据预防用疫苗相关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同时考虑当前COVID-19病毒疫情的紧急状态,经过多次专家会议讨论,基于现有科学认知水平形成的共识,用于指导应急状态下新冠疫苗药效学的评价。鉴于生物医学新技术和基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本技术要点将随着对新冠病毒生物学特性和新冠肺炎病理病程认知程度的深入、模型建立的进展、相关研究数据的积累和疫情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完善和适时更新。

二、受试物

非临床研究​用​受​试​物应能​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

原则上应在基本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工艺参数及制剂处方初步确定后进行药效学研究,对可能影响疫苗质量属性的关键工艺(如制剂处方等)应尽量不做变更。应明确并提供非临床研究批次与申报临床样品的药学差异(如,规模、生产工艺参数、制剂处方等),并考虑和提供相应的考察指标证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若非临床研究样品与临床样品存在差异,应进行必要的桥接研究,以评估药学改变对受试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三、药效学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前,需提供疫苗免疫原性、体内保护力等药效学研究数据。

(一)免疫原性

应建立适当的试验方法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

临床前动物免疫原性试验不仅可以为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提供支持,而且可以为安全性评价的试验方案设计(如实验动物选择、免疫途径、剂量、频率等)和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1]。

1.试验设计

应根据疫苗类别及作用机理,开展免疫原性研究。考虑到新冠疫苗的有效性机制尚不清楚,建议在多种动物种属中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索不同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免疫程序与免疫应答水平及持续时间的关系,并根据试验结果优化免疫程序,确定最低有效剂量。

对于含佐剂疫苗,需对添加佐剂的必要性及剂量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对于铝佐剂,可参照201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预防用含铝佐剂疫苗技术指导原则》[2]进行相关研究。

2.评价指标

免疫原性试验考察疫苗在动物体内引起的与人体相关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主要测定动物血清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效价,对于可同时诱导其他免疫应答(细胞免疫、黏膜免疫等)的疫苗,如核酸疫苗、鼻喷疫苗等,还需对疫苗诱导相应反应的类型和/或程度进行研究。必要时,疫苗在临床前还应进行其它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研究。

(二)动物保护力

应采用新冠病毒攻击试验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建立免疫剂量与生物效价的关系。

1.动物种属选择

应至少采用一种相关动物评价疫苗的保护力,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进展程度应与人相似。应探讨动物模型合理的攻毒时间、攻毒途径、攻毒剂量及攻毒后观察时间。

目前可用的动物种属包括恒河猴/食蟹猴、hACE2转基因小鼠等,攻毒方式有滴鼻或气管插管,一般以动物形成中度及以上间质性肺炎和一定程度的病毒载量升高为模型建立成功标准。不同实验室和动物种属的组织损伤和病毒载量升高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采用动物免疫血清进行的攻毒试验不能替代疫苗免疫攻毒试验用于说明疫苗的保护作用。

2.试验设计

应采用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的动物数量开展试验。应根据疫苗自身特点和免疫原性试验结果,选择最佳免疫途径及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免疫途径应与临床免疫途径一致,所用免疫程序应能支持临床拟定试验方案的有效性。应根据疫苗免疫应答特征选择最佳攻毒时间,并采用临床分离病毒株进行攻毒。攻毒后观察时间应涵盖病毒载量达峰和/或疫苗最佳免疫应答时间,一般认为攻毒后7天达到病毒复制和组织损伤高峰,可根据疫苗免疫应答特点和动物毒性表现等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观察时间。

3.评价指标

一般包括体重、体温、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病毒载量的测定,以肺部病毒载量下降(≥2个log)和肺部病理改善为有效性评价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实验室的条件和能力可进行其他指标检测,如咽拭子、鼻拭子、肛拭子、肺泡灌洗液病毒载量及肺部影像学等。建议测定中和抗体水平,探索抗体水平与病毒载量及肺部病理改变的相关性。

建议攻毒试验中观察抗体介导的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疫苗增强性疾病(vaccine-enhanced disease,VED)相关指标,结合疫苗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类型/程度,初步评价疫苗潜在的ADE、VED风险。

四、其他

新冠疫苗有效性研究除参照本技术要点的建议外,同时参考已发布的预防用疫苗研究的相关指导原则和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要求,兼顾科学认知的深入,不断完善和适时更新有效性研究与评价技术要点。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中,有多家企业优先选择进行以mRNA疫苗类型为重点的研发,部分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项目已纳入科技部应急专项项目。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mRNA疫苗批准上市,对该类疫苗用于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在探索中。同时,mRNA疫苗创新程度较高,工艺复杂,对于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较高。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工作需要,同时考虑存在多家研发企业,且已有平台基础不尽相同,为进一步明确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研究技术要求,更好地指导和规范相应疫苗研发,确保应急疫苗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药审中心针对mRNA疫苗单独起草《预防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二、起草过程

药审中心于2020年1月24日起围绕mRNA疫苗生产工艺、制剂处方、质量标准等开展多方面调研,收集并汇总部分mRNA疫苗企业药学研究情况,结合专家意见并经多次内部讨论,2月13日完成了指导原则初稿的撰写。

2020年2月20日,中心召开第一次专家研讨会,结合国内外企业和专家意见对指导原则初稿整体框架、基本原则、细化要求、特殊考虑等进行修订。

2020年2月27日,中心召开第二次专家修订讨论会,充分发挥中检院、药典委、科研院所、业界等协作力量,成立起草修订专家小组,共同开展对指导原则初稿的进一步修订工作。根据会议意见,完成定稿工作。

2020年3月20日起,中心将《预防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发至mRNA疫苗的在研单位和申报单位。

2020年7月,中心完成多家mRNA疫苗具体品种临床试验申报的技术审评、沟通交流、专家咨询会讨论等工作,根据过程中对《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情况对指导原则药学部分进行了修订、更新,形成《预防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20年7月7日,中心将指导原则按照相关规范流程提交至部门技术委员会审核。

本指导原则尚未上网公开征求意见。

三、框架和主要内容

本指导原则共分为十个部分,分别为前言、含模板设计、转录模板质粒构建和菌种库研究资料、生产工艺等阐释药学研究的若干考虑,最后是名词解释及参考文献。

前言主要包括mRNA疫苗的定义、特点、适用性等。还强调了本指导原则并不代表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类型的推荐性意见。

指导原则的药学部分包括了从模板设计、转录模板质粒构建和菌种库研究资料,生产工艺,质量特性研究,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直接接触制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来源、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等研究,明确了mRNA疫苗药学研究内容,重点是申报临床阶段的考量。

“应急状态下药学研发的阶段性考虑与研发期间的变更”部分,充分考虑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急状态下药学研发的时效性和适用性,为加速疫苗稳步推进,特阐述针对应急状态下药学研发的阶段性考虑与研发期间的变更的内容,旨在以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为手段,确保早期临床研究产品安全性,明确各阶段临床研究的药学研究要求。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本指导原则的定位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工作需要,基于对此类疫苗有限的科学认知,特起草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研发。

本指导原则仅反映现阶段对mRNA疫苗技术要求的一般性认识、观点和建议,为原则性指导而并非强制性规定,如果有可替代或适用的其他研究,还需提供相应说明以及支持性的理由和依据。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将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及mRNA疫苗研究进展和认知的不断深入予以更新。

(二)立题依据及借鉴mRNA平台研究的相关考虑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拟用于健康人群,应对其进行充分的风险获益评估。产品安全性风险可能来源于mRNA、脂质纳米颗粒两个方面,建议重点关注脂质相关毒性,可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制剂及贮存期间产生的降解产物、阳性聚合物材料本身的安全性、各类杂质累积的安全性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与脂质纳米颗粒相关的递送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刺激性作用应通过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予以评价。鉴于mRNA疫苗的安全性风险与暴露量相关,建议评价不同制剂复合物组成的安全性。研发者对于此类疫苗临床前有效性与临床有效性的相关性预测需谨慎,如果动物有效性研究数据较差时建议慎重开发。

建议研发者根据各自mRNA疫苗平台技术特点及前期研发成熟度,综合考虑不同mRNA疫苗研发因mRNA序列长短及二级结构等的不同、表达目的抗原种类的差异对生产效率、产量、质量特性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按需对工艺参数、制剂组成等进行适当调整并评估调整对平台知识可借鉴程度的影响及其风险。

目前mRNA疫苗主要用于肿瘤治疗领域的开发,其中进展最快的尚在II期临床研究阶段。考虑到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性特点,肿瘤免疫应答机制与正常人肌肉注射疫苗免疫应答机制存在较大不同,研发者如将人体肿瘤方面的应用数据拟桥接至健康人群疫苗免疫评价时应慎重。

(三)研发阶段性要求的考虑

考虑到mRNA疫苗有关研究、知识、经验尚有诸多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本指导原则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mRNA疫苗的通用指导要求,同时鼓励尽可能探讨应急状态下不同企业mRNA疫苗品种的个性化要求。按照“计划性、阶段性、递进性”的原则,开展研究与评价,一般性要求与核心特性要求同步并行实施,拓展研究和深度研究逐步实施,确保临床时有足够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性,并随临床进度观察三性的变化。

(四)对于部分质控方法的考虑

mRNA疫苗的安全有效性是mRNA各个功能元件(加帽完整性及加帽结构(Cap0、Cap1、Cap2等)、mRNA序列完整性、修饰程度、poly(A)尾长度等)、脂质递呈效率等因素的综合反映,相关的检测方法应具备足够的适用性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加帽率检测方法可能包括质谱法或免疫学方法,如采用免疫学方法,建议开展免疫学方法与结构相关性(如,Cap0、Cap1等结构的质谱确证等)研究和方法学灵敏度、稳健性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应选用可充分鉴别产品相关杂质(截短mRNA、长RNA、双链RNA等)且具有足够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对原液、制剂等不同阶段mRNA序列的完整性和纯度予以确认和控制,如,毛细管电泳等。

应建立适宜的检测方法对原液、制剂等不同阶段mRNA poly(A)尾的长度和分布予以确认和控制,如,质谱法等。

包封率测定过程中游离mRNA和纳米颗粒的分离建议在方法学研究时提供对游离mRNA分离效果的佐证,如采用分子排阻凝胶色谱分离、离心、超滤等。

动态光散射法对纳米脂质颗粒粒径分布的检测结果可受到颗粒物均一度的影响,因此,建议采用适宜的结构确证方法对检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确认,如冷冻电镜、静态光散射等方法。

在进行成品阶段的某些检测时,可能需先进行脂质溶解或颗粒解聚等预处理,预处理操作方式和相关试剂的添加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灵敏度等,建议研发者进行方法适用性考察,开展方法优化和方法学验证等研究。

(五)疫苗生物学活性质控的考虑

疫苗生物学活性质控是产品质量控制评价的核心之一。考虑到mRNA疫苗生产工艺路线的多样性、脂质纳米颗粒质量特性复杂性及其质量特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目前mRNA疫苗研发阶段,生物活性检测在产品早期免疫学评价、稳定性研究、变更等方面体现出较大的指导意义,研发者应持续积累相关数据。生物学活性检测应始终贯穿产品研发全过程,是产品规模放大、变更的可比性研究、稳定性研究的重要衡量指标。

生物学活性检测应体现疫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效价检测方法留有灵活性,可采用结合抗体(总抗体)、中和抗体、野毒攻毒保护等多种检测形式,具体方法由研发者自行选择。后期随着产品质量研究的深入,可进一步研究mRNA含量与免疫水平的相关性。

(六)异常毒性检测的相关考虑

根据现行版《中国药典》,生物制品异常毒性检测包括小鼠法及豚鼠法。mRNA疫苗由于其脂质递送系统的特性,可能对于异常毒性检测中的动物有较为强烈的刺激作用,致使试验出现多样问题。应选择适宜动物、剂量,开展异常毒性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由于疫苗本身质量属性不适合进行异常毒性检查的,在提供充分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经评估后可不设该项检查。但申请人应确保临床试验用样品及上市样品的cGMP合规性。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3 剂 PCV13 可预防儿童疫苗型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学龄儿童的无症状携带率约为 20% 至 60%,成人为 5% 至 10%。此外,在 2 岁或以下的儿童中,肺炎球菌性肺炎占侵袭性疾病的 25% 至 30%,而肺炎球菌菌血症约占 40%。对于儿童来说,肺炎球菌也是急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肺炎链球菌是 5 岁以下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例。2

此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自引入PCV7以来,由血清型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在儿童中下降了99%。自PCV13以来,儿童侵袭性疾病减少了90%。2

该研究的研究人员旨在评估 PCV13 对 2014 年 6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期间的活性细菌核心监测对血清型侵袭性疾病的有效性。他们通过比较疫苗型 IPD 与非 PCV13 血清型引起的 IPD 个体的疫苗接种状况来估计疫苗有效性。纳入的儿童在肺炎球菌培养之日年龄在 2 至 59 个月之间,并验证了疫苗接种史是否纳入。

主要结局是血清型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包括4、6B、9V、14、18C、19F、23F、1、3、5、6A、7F、19A和6C。二次分析包括血清型特异性疫苗对最常见疫苗型血清型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纳入了 1161 名 2 至 59 个月的 IPD 儿童,其中 524 名儿童在 PCV13 早期实施期间从先前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入组。有61名儿童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的疫苗接种史无法核实。据研究作者称,总共有233例由PCV13血清型引起,938例由非疫苗血清型引起。

研究人员发现,19A、3 和 19F 导致了 90.1% 的疫苗型 IPD,最常见的是 19A,占 43%。血清型19F在实施初期占3.8%,34.4%的病例发生在PCV13实施后期。对于非疫苗血清型,22F和33F是最常见的。

在176例疫苗类病例中,无论先前是否接种过PCV7疫苗,个人都至少接种了1剂或多剂PCV13,而885例非疫苗病例至少接种了1剂。根据研究作者的说法,在纳入初步分析的 808 名个体中,108 例疫苗型病例和 600 例非疫苗病例接受了 3 剂或更多剂 PCV13。

研究人员发现,PCV13 在实施后期的 90.5% 高于早期实施的 86.5%,但报告称置信区间重叠。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PCV13对88%的个体有效。

此外,3剂PCV13对血清型19A(86.8%)、血清型7F(94.5%)和血清型19F(93.8%)的高效性。研究人员还报告说,疫苗对血清型 3 的有效性较低,并且没有统计学意义。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阿斯利康的 COVID 疫苗被撤回——它从头到尾都是错误信息的受害者

牛津-阿斯利康疫苗是应对COVID-19大流行的关键部分。然而,2024 年 5 月 7 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该疫苗不再被授权使用。

在此之前,阿斯利康于2024年3月27日申请撤销欧盟上市许可。各种媒体都报道了这一发展,主要与已知的“不良事件”有关,即血栓的风险非常小。然而,其他因素更有可能推动这一决定。

2021 年 1 月 4 日,在临床试验之外接种了第一剂阿斯利康疫苗。在那一年,接种了约25亿剂疫苗,估计挽救了630万人的生命。

它是大流行高峰期的关键产品。这包括在2021年上半年印度出现德尔塔变种期间,在严重的全球供应问题中,阿斯利康疫苗是人道主义危机期间为数不多的可用工具之一。

这种 COVID 疫苗与辉瑞、莫德纳、诺瓦瓦克斯和其他公司的疫苗一样,都经过了适当级别的测试。3期试验(在数千人身上测试疫苗)表明,阿斯利康产品是安全有效的。它于 2021 年初在欧洲许多国家分发,包括英国。

2021 年 2 月公开报告了与血栓相关的潜在不良事件,例如,英国政府和药品监管机构 (MHRA) 随后于 2021 年 3 月 18 日发布了关于继续使用其的声明。

在猜测和调查中,欧洲药品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强调了疫苗的益处如何大大超过任何可能的风险。

当时,COVID水平非常高,而且越来越高,全球每周约有400万例确诊新病例。

众所周知,COVID 本身会导致这些相关血栓和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低)的风险显着增加。2021 年 8 月对英国 3000 万接种疫苗者的分析表明,与任何 COVID 相关疫苗相比,COVID 感染后发生血小板减少事件的风险要高得多。

根据这项研究,英国心脏基金会描述了每1000万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的人,静脉中就有66例额外的血栓病例和大脑中7例罕见的血凝块病例。相比之下,据估计,感染 COVID 会导致 12,614 例额外的静脉血栓和 20 例大脑中的罕见血栓。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与疫苗相关的血栓率远低于许多广泛处方的药物。例如,广泛用于女性的复方避孕药与血栓相关的风险约为千分之一。随着女性接受绝经后激素治疗,每年约有 1/300 的人可能会形成血栓。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合作揭示了一种全新的 COVID 相关综合征

该研究始于麦格实验室检测MDA5的自身抗体,MDA5是一种RNA感应酶,其功能包括检测COVID-19和其他RNA病毒。60 组中共有 25 名患者出现肺瘢痕形成,也称为间质性肺病。戈什指出,肺部瘢痕严重到足以导致该组中的八人因进行性纤维化而死亡。她说,MDA5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已经确定。

“但这是不同的,”戈什说。“它在行为和进展速度以及死亡人数上都不同。

Ghosh 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团队使用 BoNE 探索了 McGonagle 的数据。他们发现,MDA5反应水平最高的患者也表现出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15。

“白细胞介素-15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引起两种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她解释说。“这些可以将细胞推向疲惫的边缘,并产生一种免疫表型,这种表型通常被视为进行性间质性肺病或肺纤维化的标志。

BoNE使研究小组能够确定约克郡综合征的原因,并确定具有保护作用的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发现权,该小组能够给这种情况起一个名字:MDA5自身免疫和与COVID-19同时期的间质性肺炎。Ghosh 说,简称 MIP-C,“发音为’mipsy’”,并补充说这个名字是为了与 MIS-C 建立联系,MIS-C 是一种单独的与 COVID 相关的儿童疾病。

Ghosh说,MIP-C极不可能局限于英国。MIP-C症状的报告来自世界各地。她说,她希望该团队将白细胞介素-15确定为致病联系将启动治疗研究。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WHO 实况报道 冠状病毒病(COVID-19)

人们可能会因COVID-19而出现不同的症状。症状通常在接触后 5-6 天开始,持续 1-14 天。

最常见的症状是:

发烧
发冷
喉咙痛。

不太常见的症状是:

肌肉酸痛和沉重的胳膊或腿
严重疲劳或疲倦
流鼻涕或鼻塞,或打喷嚏
头痛
眼睛酸痛
头晕
新发和持续性咳嗽
胸闷或胸痛
呼吸急促

麻木或刺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
味觉或嗅觉丧失或改变
难以入睡。

出现以下症状的人士应立即就医:

呼吸困难,尤其是在休息时,或无法用句子说话
混乱
嗜睡或意识丧失
胸部持续疼痛或压迫感
皮肤冰冷或湿润,或变白或发蓝
丧失言语或行动能力。

已有健康问题的人在感染COVID-19时风险更高;如果担心自己的病情,应尽早寻求医疗帮助。这些包括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患有慢性心脏、肺、肝脏或风湿病的人;艾滋病毒、糖尿病、癌症患者。肥胖或痴呆。

重症患者和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治疗。严重 COVID-19 的后果包括死亡、呼吸衰竭、败血症、血栓栓塞(血栓)和多器官衰竭,包括心脏、肝脏或肾脏损伤。

在极少数情况下,儿童可能会在感染后几周出现严重的炎症综合征。

一些感染过COVID-19的人,无论他们是否需要住院治疗,都会继续出现症状。这些长期影响称为长期 COVID(或 COVID-19 后遗症)。与长期 COVID 相关的最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呼吸困难和认知功能障碍(例如,意识模糊、健忘或缺乏精神集中或清晰度)。长期 COVID 会影响一个人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例如工作或家务。

COVID-19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发冷和喉咙痛,但还有其他一系列症状。
大多数人无需住院治疗即可完全康复。症状严重者应尽快就医。
自 2019 年 12 月以来,全球已记录了超过 7.6 亿例病例和 690 万例死亡,但实际数字被认为更高。
截至 2023 年 6 月,已接种超过 130 亿剂疫苗。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新冠疫苗COMIRNATY通用名称和配方

COMIRNATY剂量和接种
成人和儿童

<12岁:未成立。仅通过 肌肉 注射。≥12岁:0.3mL,单次给药。之前接种过任何 COVID-19 疫苗:在最后一剂后至少 2 个月接种。接种给药前目视检查肠外药物产品是否有颗粒物和变色。该疫苗将是白色到白色的悬浮液。制备后立即肌内注射 0.3mL 剂量。对于预充式注射器,施用整个体积以提供单次 0.3mL 剂量。COMIRNATY COVID-19疫苗(mRNA);含有 30mcg 核苷修饰的 mRNA,编码 SARS-CoV-2 的病毒刺突 S 糖蛋白;每 0.3 毫升;混悬液用于 肌肉注射;不含防腐剂。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科罗拉多州官员调查奶牛中H5N1的来源

今天,科罗拉多州的兽医和公共卫生官员今天在Zoom上的一个公共市政厅详细介绍了该州自2022年以来H5N1发现的背景,描述了该州对最近发现的H5N1的反应,并回答了公众的问题。

4月26日,美国农业部报告了在科罗拉多州牛群中的首次发现,这使受影响的州数量增加到九个。第二天,科罗拉多州农业部表示,受影响的奶牛位于该州东北部。州兽医办公室于4月22日接到通知,称有牛群的临床症状与牛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一致。

提交给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兽医诊断实验室的样本于 4 月 24 日检测出推定阳性,并于次日得到美国农业部国家兽医服务实验室的确认。

5月1日,科罗拉多州农业委员会和CDA农业专员批准了一项紧急规则,以限制病毒的传播。科罗拉多州有 106 家奶牛场和约 200,000 头奶牛。

在今天的城镇会议上,科罗拉多州兽医玛吉·鲍德温(Maggie Baldwin)表示,调查人员仍在评估科罗拉多州奶牛是如何接触到这种病毒的。“我们仍在拼图。”

我们仍在拼图。

她补充说,全基因组测序将有助于讲述这个故事,并补充说该州的农民非常有帮助。“获得答案的目标是阻止进一步的传播,”她说。

鲍德温说,目前还存在一些未知数,包括牛的潜伏期长短、传播机制、动物排出病毒的时间以及H5N1是否对非泌乳牛或其他牲畜物种构成风险。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流感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和死亡人数的明显差异

“[COVID]疫苗的安全性几乎比其他任何疫苗都好”

Al-Aly说,公共卫生信息也是导致COVID疫苗接种率低于正常水平的罪魁祸首。患者需要更好地了解,疫苗的作用不是完全预防 COVID,而是降低住院和死亡的可能性,类似于流感疫苗。他说,通过降低患严重疾病的风险,该疫苗还降低了长期COVID的风险,这是一种使人衰弱的疾病,仍然知之甚少,无法治愈,并且已经导致数千名美国人死亡。

拙劣的公共卫生信息也使错误信息猖獗。与 COVID 疫苗相关的罕见不良事件被严重夸大,并在社交媒体上像野火一样传播。

“患者需要知道,像任何疫苗一样,疫苗确实会发生伤害,但这些疫苗的安全性几乎比其他任何疫苗都好,”Al-Aly说。“接种疫苗的回报远远大于风险,患者需要了解这一点。

以与卫生专家和医生对流感疫苗相同的方式使 COVID 疫苗接种正常化将大大增加疫苗数量。

“[使用流感疫苗,你]不会听到很多关于疫苗或疾病的专家分歧或非专家谣言。每年的信息都非常一致,“桑德曼说。

重塑信念可能会落在医生身上,他们通常比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和其他公共卫生当局更受患者信任。当医生花时间与患者讨论接种疫苗的好处时,他们可以开始改变主意,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传染病专家 Shivanjali Shankaran 医学博士说。

Shankaran说:“这可能不会在一次3分钟的谈话中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帮助患者了解这些疫苗的安全性非常好,即使对于那些不害怕急性COVID的人来说,疫苗也能降低患慢性病的可能性。

Shankaran说,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像接种流感疫苗一样接受COVID疫苗,并明白它实际上不是加强剂,而是定期甚至每年注射一次,以保护他们免受仍然会造成很大损害的疾病的侵害。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有一组新的 COVID 变体称为 FLiRT:您需要知道的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报告说,COVID 背后的病毒再次变异,这次产生了绰号为 FLiRT 的变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这些变种出现在废水采样中,病例监测表明,在4月14日至4月27日期间,一种名为KP.2的FLiRT变种约占COVID-19新病例的四分之一。

根据CDC的数据,这使得KP.2领先于之前的主要毒株JN.1变体,后者现在约占病例的22%。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梅根·兰尼(Megan Ranney)博士在接受WebMD采访时表示,FLiRT变体显示出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一种是病毒刺突蛋白的改变,病毒利用刺突蛋白侵入人体并引发疾病。

这种变化让专家们感到担忧,他们指出美国人的疫苗接种率正在下降。CDC表示,自2023年9月以来,只有22.6%的美国人接种了更新的2023-2024年新冠疫苗。

即使是接种了最新 COVID 疫苗的人也可能无法很好地抵御 JN.1 或 FLiRT 变体: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本周发布的一项预印本研究表明,对这些毒株的有效性正在减弱。然而,这项研究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我们有一群免疫力减弱的人,这增加了我们对浪潮的敏感性,”布法罗大学雅各布斯医学与生物医学科学学院传染病主任托马斯·鲁索博士告诉WebMD。

至于症状,感染FLiRT变体的人表现出与JN.1大致相同的症状:

发热或发冷
咳嗽
喉咙痛
鼻塞或流鼻涕
头痛
肌肉酸痛
呼吸困难
疲劳
新的味觉或嗅觉丧失
“脑雾”(感觉不那么清醒和有意识)
胃肠道症状(胃部不适、轻度腹泻、呕吐)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调,并非每个人都会出现任何或所有这些症状,因为 COVID 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因人而异。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WHO 冠状病毒病(COVID-19)

为预防感染并减缓COVID-19的传播,请执行以下操作:

当有疫苗可用时,请接种疫苗。
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即使他们看起来没有生病。
当无法保持身体距离或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时,请佩戴合适的口罩。
选择开放、通风良好的空间,而不是封闭的空间。如果在室内,请打开窗户。
定期用肥皂和水洗手,或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清洁双手。
咳嗽或打喷嚏时捂住口鼻。
如果您感到不适,请待在家里并自我隔离,直到您康复。

COVID-19 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人。大多数感染者会发展为轻度至中度疾病,无需住院即可康复。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RSV结局不佳与社会脆弱性水平较高有关

根据发表在《开放论坛传染病》上的研究结果,居住在社会上更脆弱的人口普查区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患者更有可能患上严重疾病并需要住院治疗。

为了评估社会脆弱性对RSV结果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来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新发感染计划RSV住院监测网络的数据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评估了 2016 年至 2023 年间在田纳西州住院的 RSV 感染患者 (N=2687)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社会脆弱性估计基于 CDC 在 2018 年捕获的人口普查区信息和社会脆弱性指数 (SVI) 分数。通过泊松回归估计社会脆弱性与住院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在最终分析纳入的患者中,25%为65岁及以上,35%为1岁以下,53%为女性或女孩,68%为白人,67%为公共保险。

从 2016 年到 2023 年,田纳西州有 2687 例 RSV 感染住院治疗,2016 年至 2020 年期间报告的比率(发病率 [IR],每 100,000 人年 29.7 例;95% CI,28.2-31.2)高于 2020 年和 2023 年(IR,每 100,000 人年 24.9 例;95% CI,23.4-26.3)。

公平的卫生保健服务应包括确保获得资源,包括疫苗和单克隆抗体预防,这些人群的社会脆弱性更大,RSV疾病负担更重。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禽流感是一种威胁吗?

“高致病性”听起来令人担忧。这种病毒有多令人担忧?

这个名字指的是家禽的高死亡率。然而,它似乎不会使奶牛患上重病,我们也不知道它对人类有多糟糕。

1990年代在亚洲发现的H5禽流感的一个独立亚组的官方人类死亡率约为50%。Guthmiller说,现在正在传播的亚组已在全球造成13例确诊的人类病例和1例死亡,尽管由于缺乏检测,其他病例可能在雷达下飞行。(流感病毒是根据其表面的两种蛋白质命名的。目前的亚组和亚洲的高死亡率亚组共享一种主要蛋白质 – H5 – 但具有不同形式的第二种蛋白质。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当前美国疫情中的两例人类病例:2022 年科罗拉多州的一名家禽工人和今年德克萨斯州的一名乳制品工人。两人都有轻微的症状并康复。

到目前为止,目前的禽流感还没有发生突变,使其能够像季节性流感那样在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然而,随着它感染更多的哺乳动物,它有更多的机会适应更接近我们自己的身体。科学家们正在观察猪的感染情况,特别是因为它们可以携带多种类型的流感病毒,这些病毒可以交换基因并赋予彼此新的能力。

“令人担忧的是,如果H5N1传播给人类,它可能会引起大流行,并作为另一种季节性流感病毒留在我们身边,”Guthmiller说。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COVID-19 研究考察了保险、种族和疫苗接种趋势之间的联系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约翰·伯恩斯医学院 (JABSOM) 的应届毕业生 Brock Santi 的研究探讨了 COVID-19、保险范围、种族、民族和疫苗接种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以前未探索的大流行对夏威夷影响的方面。

该研究于5月1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研究发现,大流行期间的不同时间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差异。

“我们希望确保医院的患者在因 COVID-19 入院后立即得到平等的护理,”桑蒂解释说,他不到一年前毕业,目前正在夏威夷卫生部工作。他专注于内科和对传染病的兴趣,很快将开始在夏威夷凯撒医疗机构实习。

该研究调查了1000多人。研究人员发现,基于保险类型的结果没有显着差异,这挑战了对医疗保健获取的先入之见。然而,种族和族裔群体之间的差异浮出水面,菲律宾人面临更高的住院死亡风险。疫苗的可用性被证明是一个转折点,大大减少了不同种族之间结果的差异。

Santi 从医学生到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的旅程凸显了热情和奉献精神在追求有意义的研究方面的重要性。“找到你热衷的东西,”他建议未来的学生。

展望未来,桑蒂对研究的热情依然存在,他计划深入研究RSV和流感研究,以继续在理解和对抗传染病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美国儿童有时接受无效的 COVID-19 治疗

根据今天发表在《儿科》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儿童被开了无效且可能有害的药物来治疗 COVID-19,例如伊维菌素和羟氯喹 (HCQ)。作者指出,虽然非推荐处方率非常低,但由于儿科病例数量众多,实际影响相当大。

在大流行的最初几周,临床医生将伊维菌素和 HCQ 描述为改善严重 COVID 患者的预后,但对这些药物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它们对改善预后几乎没有作用。 

2020 年 9 月 12 日,儿科传染病学会表示,HCQ 不应在临床试验之外使用,到 2021 年 2 月 5 日,美国传染病学会 (IDSA) 也不再推荐伊维菌素。 

作者写道:“尽管有指导方针,但这些药物继续用于急性COVID-19,并导致药物短缺。“到 2021 年 8 月,门诊零售药店的伊维菌素处方与大流行前的基线相比增加了 24 倍,与伊维菌素相关的毒物控制中心电话增加了 5 倍。”

南部各州对非推荐药物的感知率最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阿肯色州的HCQ处方率最高(0.13%;95%置信区间[CI],0.09%至0.21%),俄克拉荷马州的伊维菌素处方率最高(0.56%;95%CI,0.46%至0.68%)。

据作者称,从 2021 年 7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前三个州(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阿肯色州)的伊维菌素处方率为 1.6%,仅俄克拉荷马州为 1.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3.6 倍。

在所有开具的处方中,儿科医生对非推荐药物的处方率最低,但 COVID-19 的诊断率最高。家庭医生和执业护士开了近一半的非推荐药物。 

尽管这一比例似乎很低,但 COVID-19 的总体发病率对许多儿童来说意味着无效且可能有害的处方。

“我们发现在非推荐期间,HCQ和伊维菌素处方的总体比率为<1%,”作者总结道。“尽管这一比例似乎很低,但COVID-19的总体发病率对许多儿童来说意味着无效且可能有害的处方。”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研究确定了严重 COVID-19 疾病和死亡的标志

研究确定了严重 COVID-19 疾病和死亡的标志

严重程度模型确定了与 COVID-19 疾病轨迹显着相关的多个因素,包括炎症、T 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和氨基酸色氨酸分解代谢。

虽然这些特征中的许多已经在 COVID-19 文献中被确定,但新模型增加了一个时间元素,以揭示这些标志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并相互作用。

在两个最严重的组中,干扰素信号传导的不协调程度升高,在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着预测了死亡率。

“对于严重程度队列,尽管我们发现的标志已经众所周知,但我们确定了额外的相互作用层,”Guan说。“在死亡队列中,我们发现了一种重要的[干扰素信号传导]失调,这可能是住院患者命运的特征。

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是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起点,他们计划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COVID-19的更多方面。例如,他们希望使用类似的建模技术来更好地了解长期COVID及其在急性感染后的发展方式。

通过更多地了解 COVID-19 潜在机制的复杂性,他们希望为对急性和挥之不去的疾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铺平道路。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美国奶牛的禽流感:它将在哪里结束?

病毒扩散

H5N1并不是一种新病毒,自19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H5N1病毒一直在传播。 1996年首次发现的一种特别致命的变种已经杀死了数百万只鸟类,并在许多哺乳动物物种中被发现,包括海豹和水貂。但直到现在,奶牛还不是该病毒的已知宿主之一。

美国官员于3月25日首次宣布,在牛群中发现了H5N1病毒,截至5月7日,来自9个州36个牛群的奶牛检测呈阳性。但这种病毒的日益普及让科学家们感到不安。

“每当它获得新的哺乳动物宿主物种时,就像奶牛一样,人类传播的风险就会增加,人类免疫力也会降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大学的环境流行病学家杰西卡·莱布勒(Jessica Leibler)说。

牛的突破

基因组数据开始揭示牛爆发的起源。在 5 月 1 日的预印本中2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在bioRxiv上发布了该病毒基因组,分析了从奶牛身上采集的200多个病毒基因组,发现该病毒在2023年底从野生鸟类跳到了牛身上。这一结果证实了Worobey和其他人在5月3日 virological.org 论坛上发布的分析结果(这两篇文章都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离子通道的发现为长期COVID患者带来了希望

格里菲斯大学国家神经免疫学和新兴疾病中心(NCNED)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项发现,可以为那些与长期COVID作斗争的人带来缓解。

在一项世界首创的发现中,他们发现了一种使用通常用于其他医疗目的的众所周知的药物来恢复免疫细胞上离子通道的错误功能的方法。

这项突破发表在《免疫学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上,建立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该研究显示,长期COVID患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也称为肌痛性脑脊髓炎或ME/CFS)患者在离子通道方面存在相似的问题。

该团队此前曾使用一种名为纳曲酮的药物成功恢复 ME/CFS 患者的离子通道功能,现在他们在长期 COVID 患者中取得了类似的结果。

第一作者、博士候选人Etianne Sasso表示,该研究小组此前曾报道过在实验室试验中恢复了免疫细胞这些离子通道的功能。

“离子通道是完整的膜蛋白,可促进离子(带电粒子)穿过细胞膜,”Sasso说。

“我们发现,通过恢复这些离子通道的功能,重要的离子(如钙)再次能够进出免疫细胞,控制身体的许多生物过程。

这一突破为缓解各种 ME/CFS 症状提供了希望,包括脑雾、肌肉疲劳以及心血管和胃肠道系统问题。

NCNED的资深作者兼主任Sonya Marshall-Gradisnik教授表示,通过称为电生理学的金标准测试实现的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长期COVID和ME / CFS,为潜在的疗法铺平道路。

NCNED 正准备启动两项临床试验,一项针对长期 COVID,另一项针对 ME/CFS,测试低剂量纳曲酮的有效性。

这种药物通常用于阿片类药物成瘾,在以前的研究和患者的轶事报告中显示出恢复离子通道功能的有希望的结果。

Marshall-Gradisnik教授说:“我们将进行两项临床试验,测试低剂量纳曲酮的疗效,其中第一项试验将用于长期COVID患者,而第二项试验将首次用于ME / CFS患者。

“如果这些试验被证明是成功的,这可能意味着无数与长期COVID和ME / CFS作斗争的人的生活质量将大大提高。”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纳米技术疫苗可以预防未知冠状病毒

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的疫苗技术,可以预防多种冠状病毒——甚至是我们还不知道的冠状病毒。

这种预防多种冠状病毒的能力可以使疫苗“面向未来”,当病原体进化为逃避免疫时,这些疫苗可能会失去效力,就像较新的COVID-19毒株一样。

“这让我们朝着在大流行开始之前制造疫苗的目标向前迈进了一步。”
罗里·希尔斯(Rory Hills),剑桥大学研究生研究员

到目前为止,该疫苗已经在小鼠身上进行了测试,标志着“主动疫苗学”的进展,在大流行出现之前,广泛保护性的疫苗已经准备好,以确保快速反应。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与加州理工学院之间的合作研究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这让我们朝着在大流行开始之前制造疫苗的目标迈出了一步,”剑桥大学研究生研究员、该报告的第一作者罗里·希尔斯说。

实验性注射的工作原理是将来自不同冠状病毒的多种蛋白质与纳米颗粒结合 – 比人类头发的宽度小约100,000倍 – 然后可以使免疫系统对威胁做出反应。

该疫苗训练免疫系统识别许多不同冠状病毒中共享的蛋白质,这意味着它可以预防新的变种。

例如,该研究表明,疫苗的广泛保护作用可以抵御SARS-CoV-1,即导致2003年SARS爆发的冠状病毒,即使该病毒的蛋白质没有添加到纳米颗粒中。

这种广泛的保护来自纳米颗粒可以将不同的抗原堆叠在一个紧密包装的单元中的方式 – 在这种情况下是“纳米笼” – 可以触发免疫系统做出非常广泛的反应。

流感研究人员也一直在使用纳米颗粒技术开发实验性流感疫苗,以预防各种季节性和大流行性流感毒株——一种潜在的通用流感疫苗。

尽管 mRNA 疫苗阻止了数百万人的 COVID-19 死亡,但下一次的目标是从一开始就准备好疫苗。“我们需要弄清楚如何在未来做得更好,其中的一个强大组成部分是开始提前制造疫苗,”该研究的资深作者Mark Howarth教授说。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随着H5N1禽流感在美国牛群中悄然传播,废水检测可能是关键

3月下旬,在有流感样症状的奶牛中发现了2.3.4.4b H5N1分支。从 2022 年开始,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广泛爆发的野生鸟类、家禽和一些野生哺乳动物中已经发现了它。今年4月,美国农业部(USDA)动植物卫生检验局(APHIS)公布了239个与奶牛疫情有关的基因序列。

从那时起,在超市的五分之一的美国巴氏杀菌牛奶样品(但不是酸奶油、干酪或碎牛肉)中检测到病毒性H5N1 RNA(非传染性病毒)。报告了一例人类感染病例(美国第二例记录在案的病例)发生在一名在奶牛场工作的男子身上。该男子患上了结膜炎,但没有出现其他症状,此后已康复。 上一例人类病例涉及2022年4月科罗拉多州的一名家禽工人。

上个月,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基于水解探针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量了H5N1 2.3.4.4b爆发中心附近的三个德克萨斯州哨兵处理厂废水中的H5浓度。

这些工厂(两家在阿马里洛,一家在达拉斯)是从15个设施中选出的,这些设施在典型的流感季节之后的3月和4月显示出IAV的二次发作。含有动物粪便(包括牛奶副产品)的工业排放物已排放到阿马里洛设施的废水中。

“如果这些下水道中的乳制品行业活动是废水中H5的主要来源,这表明在送往这些设施的牛奶的牛中可能存在额外的,未识别的爆发,因为受感染动物的牛奶需要从食物供应中转移,”该研究的作者写道。

H5在3月中旬之前无法检测到,但随后迅速达到了与IAV M基因相似的浓度 – 流感病毒传播性的指标 – 这是废水中有史以来最高的记录之一。与此同时,德克萨斯州相关公共卫生地区与流感相关的急诊科就诊人数正在下降。

“这些结果表明,废水监测是监测某些动物病原体的可行方法,并且可以提供检测的前沿,这对于像高致病性禽流感这样具有人畜共患潜力的疾病尤为重要,”该研究的作者写道。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与政策中心(CIDRAP)主任迈克尔·奥斯特霍尔姆(Michael Osterholm)博士,公共卫生硕士,CIDRAP新闻出版商表示,测试没有动物相关污水摄入的废水系统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哨兵。

“有些系统没有动物输入,所以如果它们显示峰值,它可能会显示人类传播的证据,”他说。他补充说,像这样的一些系统现在可能正在对此进行测试,但他还没有看到数据。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Xofluza 可能比达菲更好地降低继发性流感发作率

根据一项基于日本家庭传播动态的新研究,Xofluza(baloxavir marboxil,BMX)似乎比奥司他韦(OTV,达菲)在降低流感的继发率(SAR)方面更有效。该研究昨天发表在《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上。

dragana991 / iStock股票

这两种流感抗病毒药物均已获准在美国和日本使用,该研究评估了 185 名指示病例患者(116 名接受 BXM 治疗,69 名接受 OTV 治疗)和 410 名家庭接触者的继发传播率。几乎所有指示患者(97.8%)都感染了甲型流感。

BMX的依从性更高

接受BXM和OTV治疗的指示病例家庭接触者的继发率分别为10.8%和18.5%。作者计算出,调整后的SAR相对减少率为41.8%(95%置信区间,1.0%至65.7%)。

在 12 岁及以下的指示患者亚组中,BMX 的表现优于 OTV。作者说,这可能是因为依从性,因为 BMX 是单剂量的,而不是每天两次给药,持续 5 天。

暴露于BXM治疗的家庭接触者的继发性流感疾病发作率低于OTV治疗的指示病例。

“暴露于BXM治疗的家庭接触者的继发性流感疾病发作率低于OTV治疗的指示病例,”作者总结道。“与OTV治疗相比,与BXM相关的传染性病毒滴度的降低速度更快,这可能解释了BXM比OTV观察到的继发性家庭传播减少得更多。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美国农业部报告在家禽和野生鸟类中检测到更多H5N1病毒

美国农业部(USDA)动植物卫生检验局(APHIS)报告说,在家禽和野生鸟类中发现了更多的H5N1禽流感,其中包括密歇根州爱奥尼亚县的几只鸽子,该地区已在奶牛中报告了该病毒。

在美国的其他事态发展中,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一名高级官员昨天敦促州卫生和兽医官员确保奶牛场、家禽养殖场和屠宰场的工人能够获得个人防护设备(PPE)。

鸽子在密歇根州乳制品爆发区检测呈阳性

APHIS昨天报告说,在野生鸟类中又发现了16例H5N1病毒,其中一半是该机构从密歇根州爱奥尼亚县收获的岩鸽,该县是该州五个县之一,在奶牛群中报告了该病毒。

在某些情况下,在奶牛中传播的 B3.13 基因型已经跳到野生鸟类和家禽中。然而,到目前为止,APHIS数据表明,爱奥尼亚县的样本属于欧亚H5N1谱系。

该机构还报告了在其他三个州(新墨西哥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发现的鸟类死亡的病毒。所有这些都与欧亚H5N1毒株有关。

最新一批野生鸟类样本于4月中下旬采集。

在其他事态发展中,APHIS报告了另一起家禽疫情,涉及爱达荷州决明子县的600只鸡,该县上个月报告了奶牛群中的H5N1。爱达荷州农业部表示,该地点有后院鸟类。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HHS 的 COVID 疫苗运动在避免感染方面节省了 7320 亿美元的成本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HHS) 的 COVID-19 疫苗接种活动通过在 Delta 和 Omicron 变体浪潮期间避免疾病和相关成本节省了 7320 亿美元,每花费一美元即可获得近 90 美元的回报, HHS 和研究公司 Fors Marsh 的一项研究估计。

该研究昨天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

2021 年 4 月,HHS 发起了“我们能做到”公共教育活动,以提高美国 COVID-19 疫苗的接种率,尤其是在高危人群和不愿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这项举措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旨在每季度至少覆盖90%的成年人一次,以14种语言投放7000多个电视、数字、印刷和广播广告。

该研究的作者使用了每周媒体市场数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的信息,以及从启动到 2022 年 3 月期间该驱动器对疫苗接种影响的调查数据。

挽救了近52,000名美国人的生命

研究人员估计,该活动鼓励 2230 万美国人完成他们的主要 COVID-19 疫苗系列,预防了近 260 万例感染,包括近 244,000 例住院治疗。

研究结果强调了公共卫生教育活动在促进行为改变以及相应的健康和财政效益方面的效用。

作者写道:“防止这些结果给美国带来了7402亿美元的社会效益,其中包括医疗费用、工资以及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人们和机构可能产生的其他成本等因素。“相比之下,该运动耗资3.77亿美元,在此期间额外花费了79亿美元为2230万人接种疫苗,”估计每花费一美元,投资回报为89.54美元。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