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接种 COVID-19 疫苗可产生中和变异株和其他病毒的抗体

反复接种 COVID-19 疫苗的人——最初接种针对原始变体的疫苗,然后是针对变体的加强针和更新的疫苗——产生的抗体能够中和多种 SARS-CoV-2 变体,甚至是一些远亲冠状病毒。研究结果表明,定期重新接种 COVID-19 疫苗不仅不会阻碍身体识别和应对新变种的能力,反而可能导致人们逐渐积累广泛中和抗体的库存,以保护他们免受新出现的 SARS-CoV-2 变种和其他一些冠状病毒物种的侵害,即使是那些尚未出现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物种。

“个体接种的第一种疫苗会诱导强烈的初级免疫反应,从而形成对随后感染和疫苗接种的反应,这种效应被称为印记,”资深作者Michael S. Diamond,医学博士,Herbert S. Gasser医学教授说。“原则上,印记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中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了强烈的积极印记,因为它与具有显着活性的交叉反应性中和抗体的开发相结合。

印记是免疫记忆如何工作的自然结果。第一次接种疫苗会触发记忆免疫细胞的发育。当人们接受与第一次非常相似的第二次疫苗接种时,它会重新激活第一种疫苗引发的记忆细胞。这些记忆细胞主导并塑造了对后续疫苗的免疫反应。

就流感疫苗而言,印记具有负面影响。产生抗体的记忆细胞排挤了新的产生抗体的细胞,人们针对新疫苗中的毒株产生的中和抗体相对较少。但在其他情况下,印记可能是积极的,通过促进交叉反应性抗体的发展,中和初始和后续疫苗中的菌株。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在接种疫苗之前,ICU 中 44% 的 COVID-19 患者死亡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科学家对疫苗前数据进行的一项新分析显示,18% 的住院患者和 44% 的 COVID-19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患者死亡,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该研究于昨天发表在《新兴传染病》杂志上,基于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期间向CDC报告的21个司法管辖区的2,479,423例病例,以创建住院数据集。作者还分析了来自22个司法管辖区的4,708,444例病例,以获取同一时间段的死亡数据集。作者说,病例住院数据集覆盖了美国人口的25.5%,病死数据集覆盖了美国人口的43.7%。

在 2020 年 12 月中旬引入 COVID-19 疫苗之前,大流行在美国造成约 480,000 人住院和 350,000 人死亡。

“作者说,在美国,COVID-19幼稚人群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精确估计,尤其是在人口统计学和临床亚组中。 

在美国,对 COVID-19 幼稚人群的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准确估计很少。

75岁及以上患者中有26%住院 

患者总体住院率为5.7%,按性别划分的男性住院率为6.2%,女性为5.2%。5-14岁儿童的住院率最低(0.6%),75岁及以上的病例患者住院率最高(25.9%)。

从种族和民族人口统计学来看,住院率最高的是非裔美国人或黑人(14.0%)和亚裔或太平洋岛民(11.2%)患者。白人患者的发病率最低(6.8%)。

在死亡数据集中,总体病死率为1.7%。婴幼儿死亡率最低(婴儿为0.05%,1至14岁儿童为0.01%)。10名婴儿在研究期间死亡。 

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稳步上升。65-74岁患者的发病率为4.7%,75-84岁的患者为12.0%,85岁及以上患者为23.6%。

作者说,除婴儿外,女性患者的病死率低于或等于每个年龄组的男性患者。

亚洲或太平洋岛民的粗死亡率最高(3.0%),其次是黑人和非裔美国人(2.8%)。

未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为0.6%。在所有住院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7.6%,在ICU收治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44.2%。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科学家将测试 COVID-19 变体疫苗是否能预防其他冠状病毒

总部设在韩国的国际组织国际疫苗研究所(IVI)的科学家将领导这项新工作,测试已经经过CEPI和其他机构支持的针对Omicron、Delta和Alpha变体的早期评估的信使RNA(mRNA)候选疫苗是否可以被修改,以成功预防与COVID-19相关的更广泛的病毒。

冠状病毒是近几十年来一些最致命的疫情的幕后推手:SARS从2002-2004年传播到多个国家,2012年首次发现的MERS导致数千例病例,主要在中东地区,COVID-19大流行继续造成巨大的全球痛苦。

认识到另一次潜在的严重冠状病毒爆发,IVI领导的团队扩大了其COVID-19变体疫苗的设计,使其还包含编码其他几种已知高风险冠状病毒或改良冠状病毒构建体的刺突蛋白的mRNA分子。

研究人员推测,将多种高危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称为免疫原)呈递给人体可以诱导高水平的广泛保护性抗体(一种免疫反应形式)。这种疫苗设计方法的临床前数据表明,可以诱导免疫反应来中和几种冠状病毒,包括穿山甲和蝙蝠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然后,该疫苗可能会针对当前和新出现的 COVID-19 变体以及新型或尚未发现的相关 SARS 冠状病毒提供保护,这些冠状病毒可能从动物宿主传播给人类。

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疫苗研发代理执行主任In-Kyu Yoon博士说:“创造一种可以同时针对多个冠状病毒成员的单一疫苗将是冠状病毒防范工作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当新的冠状病毒变种出现时,它有可能缩短不断更新疫苗配方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该项目是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支持的14种广泛保护性冠状病毒候选疫苗之一。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FLiRT 会导致夏季新冠上升吗?

两种新的 COVID-19 亚变体,统称为 FLiRT,在夏季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上升之前,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冬季的主要毒株。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 San Francisco)传染病专家Peter Chin-Hong博士说,新的FLiRT亚变体,正式名称为KP.2和KP.1.1,被认为比它们的母体JN.1(冬季的主要亚变体)的传播性高出约20%。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在4月28日开始的两周内,这两种FLiRT亚变体加起来约占全国冠状病毒感染的35%。相比之下,JN.1现在被认为占感染的16%;在隆冬时节,它被归咎于超过80%。

“自从我们在美国出现新的主导变种以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Kaiser Permanente Southern California的传染病专家David Bronstein博士说。“随着这些变种中的每一个都取代了之前的变种,我们确实看到了传播性的增加——它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以,这才是FLiRT真正关心的问题。

最大的FLiRT亚变体KP.2在现有冠状病毒感染中所占的比例增长特别快。3月下旬,它仅占全国估计感染人数的4%;最近,估计占28.2%。

新的亚变体被称为 FLiRT,用于进化的 COVID-19 病毒的突变。“所以不是’L’,而是’F’,而不是’T’,而是’R’,然后他们放了一个’i’,让它变得可爱,”Chin-Hong说。

尽管它们的传播性增加,但新的突变似乎不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鉴于新的亚变体与冬季版本仅略有不同,预计该疫苗将继续运行良好。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如果接种 COVID 疫苗,心力衰竭患者延长寿命的几率提高了 82%

全球超过6400万心力衰竭患者

韩国高阳市国民健康保险服务一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中147,118名心力衰竭患者的疫苗接种和临床结果信息 ,该数据库几乎涵盖了所有韩国人。

为了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接种疫苗的患者(至少接种了两剂 COVID-19 疫苗)与未接种疫苗的患者(接种了一剂或未接种一剂或未接种一剂的患者)以 1:1 的比例进行匹配,每人共有 73,559 名参与者。参与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为6个月。患者平均年龄为69.5岁,其中一半为女性。

全世界有超过640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心力衰竭,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先前的研究表明,COVID-19 疫苗接种对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安全的,并且 COVID-19 患者的预后往往更严重。 

心力衰竭住院风险降低 47%

与接种一次或不接种一次疫苗相比,COVID-19 疫苗接种与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降低 82%、因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降低 47% 以及 6 个月内感染风险降低 13% 有关。接种疫苗还与卒中、心脏病发作、心肌炎/心包炎和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降低有关。  

“这是对大量心力衰竭患者的COVID-19疫苗有效性的首次分析,也是第一次显示疫苗接种的明显益处,”该研究的共同作者Kyeong-Hyeon Chun医学博士在ESC新闻稿中说。

“这项研究为支持心力衰竭患者接种疫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他补充说。“然而,这一证据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考虑接种疫苗的风险。

“这一证据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在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中应考虑接种疫苗的风险。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新疫苗可以预防尚未出现的冠状病毒

预防COVID的疫苗的快速开发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成就,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些疫苗在减少 COVID 感染后的死亡和重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尽管取得了这一成功,但大流行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考虑如何防范未来的大流行威胁至关重要。除了SARS-CoV-2(导致COVID的病毒)外,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也是SARS(2003年)和MERS(2012年爆发并持续病例)致命爆发的原因。与此同时,几种正在传播的蝙蝠冠状病毒已被确定为有可能感染人类,这可能导致未来的爆发。

我和我的同事们最近在小鼠身上证明,一种相对简单的疫苗可以预防一系列冠状病毒,甚至是那些尚未确定的冠状病毒。这是朝着我们所谓的“主动疫苗学”目标迈出的一步,即在大流行威胁感染人类之前开发疫苗。我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FLiRT”COVID变种现在占美国病例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估计,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 COVID-19 病例来自一组所谓的“FLiRT”变体中的快速增长的新成员,这些变体因其相对于 JN.1 毒株的微小但独特的变化而得名。JN.1是过去冬季感染浪潮背后的变种。

其中最大的一种被科学家称为KP.2,最近几周迅速成倍增加,成为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新COVID-19毒株。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每隔一周的变异估计,KP.2和另一种具有相同FLiRT突变的毒株KP.1.1共同占本周感染的35.3%。这比一个月前的7.1%有所上升。

CDC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告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这意味着,虽然KP.2在比例上是最主要的变体,但由于SARS-CoV-2的传播率很低,它不会导致感染增加。

该毒株也没有大量令人担忧的变化,这与过去几年引起警报的一些以前高度突变的变体不同。

然而,流行变种的迅速变化导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本周推迟了其挑选今年秋季 COVID-19 疫苗所针对的毒株的关键步骤,理由是需要更多“最新”数据。

虽然联邦要求医院向当局报告COVID-19数据的要求本月失效,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它仍然有来自废水检测和急诊室等来源的可靠数据,以继续跟踪病毒的活动。

以下是我们对美国 COVID-19 变种的最新了解。

COVID-19 当前的新变种是什么?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最新预测,全国约有 28.2% 的 COVID-19 病例现在是由称为 KP.2 变体的病毒亚系引起的。

下一个最大的变种是另一个JN.1后代,称为JN.1.16。这种毒株的增长速度没有那么快,本周仅小幅上升到估计的10%。

这一预测是基于大多数公共卫生实验室报告的病毒基因序列,最近几周,随着整体病例的放缓,该病毒的基因序列大幅下降。来自废水和旅行者测试的其他CDC数据仍然没有将KP.2与其JN.1母体分开。

KP.2 是去年冬天 JN.1 变体的密切相关的后代,尽管它有大量突变,但结果并不比之前占主导地位的变体严重得多。

“所以这是我们正在关注的。这是我们正在监控的问题。再次重申需要继续监测世界各地人民的SARS-CoV-2,以便我们能够监测这一演变,“世界卫生组织的Maria Van Kerkhove周三告诉记者。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COVID-19 疫苗可以帮助心力衰竭患者延长寿命

根据 5 月 11 日至 14 日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科学大会 2024 年心力衰竭上发表的研究,接种 COVID-19 疫苗的心力衰竭患者比未接种疫苗的心力衰竭患者活得更久的可能性高 82%。心力衰竭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影响着全球超过6400万人。

“心力衰竭患者应接种 COVID-19 疫苗以保护他们的健康,”大韩民国高阳国家健康保险服务一山医院的研究作者 Kyeong-Hyeon Chun 博士说。

“在这项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大型研究中,与未接种疫苗相比,接种 COVID-19 疫苗与在六个月内感染、因心力衰竭入院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可能性较低有关。”

先前的研究表明,COVID-19 疫苗接种对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安全性,并且与非心力衰竭患者相比,心力衰竭患者的 COVID-19 预后更差。然而,关于疫苗如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特异性起作用的研究很少。这项全国性的回顾性研究根据 COVID-19 疫苗接种状态检查了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这项研究使用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该数据库几乎涵盖了大韩民国的所有居民)来获取有关疫苗接种和临床结果的信息。接种两剂或更多剂 COVID-19 疫苗的参与者被定义为“已接种疫苗”,未接种疫苗或仅接种一剂疫苗的参与者被定义为“未接种疫苗”。

该研究包括 651,127 名 18 岁或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69.5岁,50%为女性。在研究总人群中,538,434人(83%)被定义为接种疫苗,112,693人(17%)被定义为未接种疫苗。

为了控制可能影响疫苗接种状态和结果之间关系的因素,研究人员根据年龄、性别、其他健康状况(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收入和居住地区对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患者进行了 1:1 匹配。这导致 73,559 名接种疫苗的患者和 73,559 名未接种疫苗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与未接种疫苗相比,接种疫苗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82%,心力衰竭住院风险降低 47%,COVID-19 感染风险降低 13%。关于心血管并发症,与不接种疫苗相比,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卒中、心脏病发作、心肌炎/心包炎和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Chun 博士说:“这是首次对大量心力衰竭患者的 COVID-19 疫苗有效性的分析,也是第一次显示疫苗接种的明显益处。该研究为支持心力衰竭患者接种疫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然而,这一证据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考虑接种疫苗的风险。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情,于2020年4月9日首次发布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的目标产品特性(Target Product Profiles for COVID-19 Vaccines,TPP;4月29日更新为第三版),既指导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苗研发,也指导如何满足世卫组织常规的预认证(Pre-qualification,预认证)和《紧急使用评估和清单程序》(Emergency Use Assessment and Listing,EUAL)的要求。

为了推动新冠疫苗的研发和尽快上市,同时也为了满足世卫组织预认证要求并被其他国家监管机构所接受,按照《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的要求,并参照世卫组织发布的TPP,结合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进展情况,组织起草了本指导原则,提出了我国新冠疫苗临床评价和上市许可的相关技术要求。

二、总体思路

本指导原则基于我国新冠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结合创新疫苗的通用性要求和我国人群免疫屏障的建立可能需要大规模接种的使用预期,提出了对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具体要求。

三、关于疫苗的规格

考虑到我国疫苗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临床使用的要求,同时基于我国疫苗冷链系统的现有能力,本指导原则建议国内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应以单人份为主要形式。同时鼓励研发企业兼顾世卫组织等的国际需求,进行多人份、含防腐剂的疫苗的研发,并充分开展相关变更的药学研究以及必要时的临床试验。

四、关于联合接种

基于我国新冠疫情的特点,暂未见对免疫规划疫苗的主要人群婴幼儿进行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的必要,同时为了减少对新冠疫苗研发的影响,本指导原则并未纳入对联合接种的考虑。

五、征求意见情况

本指导原则是在既往指导原则基础上的整合,并未突破相关指导原则和法规的要求。起草过程经过多次专家论证:2020年4月16日召开新冠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专家研讨会,就疫苗部分技术要求标准征求了临床研究者、国家疾控中心和高校专家意见;2020年4月24日,国家疾控中心组织中国新冠疫苗TPP研讨会,结合卫生部门初步需求讨论了新冠疫苗技术要求。2020年5月8日,就本指导原则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了临床治疗、传染病防控、病毒学、免疫学、临床试验、药理毒理、疫苗检定等各领域专家探讨我国新冠疫苗注册上市阶段对目标人群、安全性、有效性的要求以及实践使用的考虑。会后,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通过函询广泛征求并获得了各领域专家51人、研发企业/团队37家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结合专家和企业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起草说明
一、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创新型疫苗。为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本技术指导原则基于既往创新型疫苗研发的经验和通用要求,结合目前疫情形势下新冠疫苗加速研发的需求,系统的提出了新冠疫苗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具体考虑。

二、适用范围

疫苗类型方面,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目前新冠疫苗研发涉及的病毒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病毒载体类疫苗、核酸类疫苗(质粒DNA、mRNA等)等全部技术路线候选疫苗的临床研究。研究阶段方面,本指导原则涵盖了从首次试验、探索性试验到确证性试验的主要临床研究过程(Ⅰ、Ⅱ、Ⅲ期);同时涉及了部分重要的临床前研究以及必要的上市后研究。

基于新冠疫苗全球研发的实际情况,本指导虽未提及境外完成早期试验的疫苗于境内继续开展临床研究的考虑,但新冠疫苗境外数据可用于境内注册申报。

三、本指导原则的特点

在全球性疫情背景下,新冠疫苗一方面需要各种技术路线并举快速研发,另一方面又因普遍接种预期而更加需要明确的临床安全和有效性证据。新冠疫苗的这些特殊性造就了本指导原则的特点:这是第一个针对单个疾病/病原体的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也是第一个覆盖从首次人体试验到临床保护效力试验的指导原则;既要符合加速研发预期又需要最大限度确保受试者安全,对各类研制技术路线既需要考虑共性要求又需要个性化考虑。

本指导原则本身即具有创新性,是基于对既往H1N1甲流、EV71手足口、H7N9禽流感等的创新型疫苗的紧急研发和成功监管实践的积累,以及对临床阶段研究各类指导原则的系统梳理而制定,充分借鉴了既往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此外,还基于新冠疫情出现后监管系统已初步制定的系列指导原则/标准等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完善,并实现各有重点和相互补充,至此形成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用疫苗研发和评价的完整指导原则体系。

生物医学新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中,加之对于作为新发传染病的新冠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认知也仍旧有限,因此本技术指导原则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疾病和病原体的认知不断增加和完善,本指导原则也将持续进行完善和适时更新。

四、指导原则整体结构

本指导原则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前言、总体研究思路、具体研究设计与评价、获益/风险评估。

(一)前言

对本指导原则的起草背景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说明,并强调了指导原则尚需不断完善和更新。

(二)总体研究思路

尽管本指导原则关注于临床研究,但首先强调了临床前研究的重要作用,临床研究既会基于扎实的临床前研究而合理加速,也可能因为临床前阶段存在的不足未能及时完善而减速。尽管新冠疫苗有加速研究的预期,但本指导原则仍基于创新型疫苗的基本考虑首先推荐逐步开展各项临床研究,在此基础上也基于现状探讨了可能的加速设计,例如I期与Ⅱ期试验的快速衔接。新冠疫苗研发中成年人和老年人可视为同一研究的两个亚人群而序贯入组,但未成年人则需单独考虑而不能相应加速。ADE/VED是目前对于新冠疫苗安全性的最大担忧,也是制约加速研发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避免安全性风险集中出现的考虑,应控制早期暴露于候选疫苗的受试者数量。除以上共同的研究考虑,不同新冠疫苗因其技术路线的不同和既往平台数据积累的成熟程度,其安全性风险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核酸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应采取更为常规和保守的试验设计。

(三)具体研究设计

分为早期试验(Ⅰ、Ⅱ期)和关键性注册试验(Ⅱ/Ⅲ期)两部分。

在新冠疫苗加速研发的预期下,早期试验可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进行设计,从而在保护受试者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迅速的获取数据和缩短临床试验进程,尽早为开展确证性试验奠定基础。该部分首先就受试者的合理选择及入组速度控制、早期试验基本设计进行了说明,其中基本设计部分明确了试验分期、剂量和程序探索、对照设置等各类疫苗通用要求。随后就初步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评价进行了分析,包括常规的疫苗安全性观察以及新冠疫苗的特殊安全性考虑。基于新冠疫苗的创新性特点,最后详述了安全性风险源及针对性的风险控制计划,并概要强调了试验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和安全监查委员会的早期设立。以上内容均涉及对病毒载体类疫苗、核酸类疫苗的特殊考虑。

与早期试验的合理加速思路不同,确证性试验(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则需要严格基于临床保护性验证的思路设计。该部分首先强调了候选疫苗进入保护性试验前需具备一定基础研究基础和条件;随后就基于实践可能采取的各类保护性试验以及适应性设计分别进行了简介和优劣比较。在研究设计和结果评价的主体部分,首先就研究者所关心的对照的选择、入排标准和样本量等问题提出了建议。随后分别就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具体考虑,其中有效性部分基于候选疫苗的预期保护作用环节(传播、感染、发病、重症、死亡)提出了研究目的和对应的临床终点的合理设置,随后以发病为例,就终点病例及监测病例的定义(含时间),以及保护效力的预测值进行了原则性提示,过程中关注了终点事件判定的规范性要求。该部分也鼓励在保护性验证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免疫原性替代终点;以及基于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的临床批间一致性以及持久性等方面的考虑。

(四)获益/风险评估

首先结合创新型疫苗的通用原则,提出了新冠疫苗获益/风险评估的原则性考虑,随后基于疾病及病原体认识的不断积累,也强调了获益/风险评估的阶段性和变化性。

五、征求意见情况

本指导原则是在既往指导原则基础上的整合,并未突破原指导原则和法规的要求。2020年5月8日、5月18日针对指导原则中的关键性特定内容,与特别专家组的专家、临床专家进行了讨论,并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了修改完善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