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高丽大学医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包括微生物学系的Jin-Won Song教授,内科的Ji Hoon Kim教授和Kyungmin Park研究员,首次在大韩民国(ROK)的挪威城市大鼠(Rattus norvegicus)中发现了戊型肝炎病毒(HEV)。
研究结果发表在《医学病毒学杂志》上。
这种病毒以引起急性戊型肝炎而闻名,可导致发烧、疲劳、食欲不振、黄疸和尿色深等症状。孕妇面临特别严重的风险,包括暴发性肝衰竭和死亡。
自 2020 年以来,韩国每年报告约 400 例戊型肝炎病例,包括 3 例死亡。韩国疾病预防控制厅(KDCA)一直在密切监测该疾病,将其归类为第2类合法传染病,但报告的病例数量正在逐渐增加。
戊型肝炎病毒根据宿主种类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分为五个不同的属。虽然以前推测只有Paslahepevirus(以前称为Orthohepevirus A种;HEV-A)可能感染人类,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由啮齿动物传播的Rocahepevirus也可以影响人类,引起了国际关注。
由Rocahepevirus(以前称为Orthohepevirus C种;HEV-C)在香港、西班牙、法国(有印度旅行史)和加拿大(有乌干达旅行史)均有报道。病原体HEV-C已从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美国和德国的大鼠中鉴定出来。
研究小组发现,在2011年至2021年间从首尔和济州岛收集的180只野生挪威大鼠(R. norvegicus)中,有4.4%携带戊型肝炎病毒。这一发现构成了该国正在进行的病毒调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该团队还记录了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从这些韩国大鼠标本中获得的病毒的第一个全长基因组序列。该分析明确证实了它们在Rocahepevirus属中的分类。
首席研究员Jin-Won Song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它证实了源自韩国Rattus norvegicus的戊型肝炎病毒与香港,西班牙,法国和加拿大患者报告的病毒属于同一属。鉴于对戊型肝炎的认识不足,诊断方法不标准化,以及社区中可能出现大量未确诊的感染,因此需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和变异的戊型肝炎病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