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流感来说,接种疫苗不是为了减少整体感染,而是为了减少成千上万的住院人数在美国,这种疾病每年导致数万人死亡。
分类: 传染病
年龄≥6个月的人使用更新的新冠肺炎疫苗2023–2024配方: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建议,2023年9月
新冠肺炎疫苗可预防严重的新冠肺炎相关后果,包括住院和死亡。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发展,人们注意到疫苗效力的减弱,疫苗的配方和政策已经更新,以提供持续的保护,防止新冠肺炎引起的严重疾病和死亡。自2022年9月以来,二价mRNA新冠肺炎疫苗已在美国推荐,但这些疫苗保护的变体不再广泛传播。2023年9月11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Moderna和辉瑞-BioNTech为年龄≥12岁的人提供的更新(2023-2024配方)新冠肺炎mRNA疫苗,并根据紧急使用授权(EUA)授权6个月-11岁的人使用这些疫苗。2023年10月3日,FDA授权Novavax的更新新冠肺炎疫苗用于EUA年龄≥12岁的人群。最新的新冠肺炎疫苗包括单价XBB.1.5成分,旨在扩大疫苗诱导的免疫,并提供针对目前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XBB亚系变异体的保护,包括针对严重的新冠肺炎相关疾病和死亡的保护。2023年9月12日,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建议所有年龄≥6个月的人接种更新的新冠肺炎疫苗。随着新证据的出现或新疫苗获得批准,这些建议将得到审查,并可能得到更新。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预防性抗体:免疫信息声明
RSV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通常会引起轻微的感冒样症状,但也会影响肺部。RSV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流鼻涕、食欲下降、咳嗽、打喷嚏、发烧或喘息。
第5章:人类乳头瘤病毒
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HPV)是美国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据估计,每年有1400万新感染者,直接医疗费用约为17亿美元(估计从8亿美元到29亿美元不等)。虽然绝大多数人乳头瘤病毒病毒感染不会引起症状,并且是自限性的,但持续的人乳头瘤病毒病毒感染可导致女性宫颈癌以及其他肛门生殖器癌、口咽癌和男性和女性生殖器疣。
第4章: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嗜肝DNA病毒科的一种部分双链DNA病毒。HBV在肝脏中复制,导致急性和慢性肝炎。尽管在血液中发现的病毒浓度最高,但其他体液,如精液和唾液,也已被证明含有HBV。HBV主要是一种血液和性传播感染,通过经皮和粘膜接触传染性体液传播。
第3章: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甲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无包膜RNA病毒,被归类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HAV于1973年首次通过免疫电子显微镜鉴定,并于1979年首次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复制。人类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尽管几个非人类灵长类物种在实验室环境中被感染[3-6]。根据条件不同,HAV可以在环境中稳定几个月。该病毒在低pH水平和冷冻至中等温度时相对稳定,但可通过高温(185°F[85°C]或更高温度1分钟)或通过用1:100稀释的次氯酸钠水溶液消毒表面而灭活。
第2章:流感嗜血杆菌侵袭性疾病
流感嗜血杆菌侵袭性疾病是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流感嗜血杆菌可以有夹馍的(可分型的)或无荚膜的(不可分型的)。六种抗原性不同的荚膜类型流感嗜血杆菌(a-f型)可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中引起侵袭性疾病。不可分型的菌株也能引起侵袭性疾病,但更常见的是引起粘膜感染。
攻击性的流感嗜血杆菌疾病包括脑膜炎、菌血症或败血症、会厌炎、肺炎、脓毒性关节炎、骨髓炎、心包炎和蜂窝织炎的临床综合征。相反,粘膜感染综合征,如支气管炎、鼻窦炎和中耳炎被认为是非侵袭性疾病。非侵袭性综合征不是全国性的。
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的高流感发病率和疾病严重程度——美国,2022-23年
在2022-23流感季节,观察到流感活动早期增加,流感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共同循环,以及流感相关的高住院率,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该报告描述了2022-23年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的流感季节,包括季节性严重程度评估;美国流感相关就诊、住院和死亡的估计;和流感相关住院的特征。与基于前几季流感相关门诊就诊、住院率和死亡的阈值相比,2022-23流感季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严重程度较高。在全国范围内,2022年至23年流感相关门诊和住院的发生率在< 5岁的儿童中相似,在5岁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高于前几个季节。流感相关门诊和住院活动高峰出现在11月底和12月初。在2022年至23年期间在参与流感住院监测网络的医院中因流感住院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接种疫苗的比例(18.3%)低于前几个季节(35.8%-41.8%)。在许多儿童和青少年接种疫苗之前,早期流感循环可能导致了2022-23流行季期间的高住院率。在有症状的住院患者中,接受流感抗病毒治疗的比例(64.9%)低于新冠肺炎疫情疫情爆发前的比例(80.8%-87.1%)。CDC建议所有年龄≥6个月且无禁忌症的人都应接种年度流感疫苗,最好在10月底。
第1章:白喉
白喉在美国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革兰氏阳性细菌产毒素菌株的感染,白喉棒状杆菌,引发疾病。细菌能够在被β-棒状杆菌溶源化后产生这种有效的外毒素毒药白喉毒素的结构基因。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粘膜(呼吸道白喉)和皮肤(皮肤白喉)。在极少数情况下,呼吸系统外的粘膜部位(如眼、耳、生殖器)可能会受到影响。人类被认为是白喉棒状杆菌唯一宿主,尽管这种细菌偶尔会从其他动物身上发现,包括被感染的马和伴侣动物,如狗和猫。该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处的分泌物或罕见的污染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变异适应的新冠肺炎加强疫苗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疫苗大大减轻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负担,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然而,循环中和抗体水平的下降和令人担忧的新型冠状病毒变种的不断出现降低了疫苗效力,并促使需要加强免疫。一些变异体在抗原性上与原始毒株相差甚远,这推动了变异体适应疫苗的发展。免疫力下降和病毒变异在免疫保护方面的纠缠、更新疫苗中的变异体选择、这些疫苗诱导对新变异体的从头反应的有效性以及未来何时改变它们仍然是突出的知识空白。
狂犬病预防:与病毒赛跑
2017年7月,有媒体报道西安32岁的龙女士被流浪狗咬伤脚踝,当天前往医院进行伤口处理并接种疫苗,但仍不幸于受伤后的第28天因狂犬病病发身亡。新闻一出即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似乎与我们多年来对狂犬病的印象不太相符。被咬之后,不是只要及时接种疫苗就没事了吗?可你知道在被病犬咬伤后,狂犬病病毒正以怎样的速度奔向你的大脑?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能跑赢病毒吗?
妊娠期使用辉瑞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预防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下呼吸道疾病: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建议,2023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美国婴儿住院的主要原因。推荐使用Nirsevimab(贝佛杜斯、赛诺菲和阿斯利康)预防婴儿RSV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LRTI)。2023年8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孕妇使用RSVpreF疫苗(Abrysvo,Pfizer Inc ),在32-36个完整孕周(即,32周零天至36周零6天的妊娠)期间单剂量接种,以预防6个月以下婴儿的RSV相关下呼吸道疾病。自2021年10月以来,CDC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 RSV疫苗儿科/孕产妇工作组已审查了RSV流行病学和关于儿科和孕产妇RSV预防产品(包括RSVpreF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潜在经济影响的证据。2023年9月22日,ACIP和CDC建议孕妇在妊娠32-36周时使用季节性接种(即美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在9月至1月底期间)的RSVpreF疫苗作为一次性剂量,以预防6个月以下婴儿的RSV相关LRTI。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接种RSVpreF疫苗或婴儿服用nirsevimab,以预防婴儿出现RSV相关的LRTI,但大多数婴儿并不需要这两种方法。所有婴儿都应该通过使用这些产品中的一种来预防RSV相关的LRTI。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 第三版报告
世界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三版报告
孕妇接种百日咳疫苗对预防婴儿百日咳风险分析
产妇接种百日咳疫苗的 VE 从 2 个月以下婴儿的 70.4%(95% 置信区间 [CI],50.5-82.3)下降到 7-8 个月婴儿的 43.3%(95% 置信区间 [CI],6.8-65.6),8 个月后则没有显著下降。
世卫组织对狂犬病的看法
更新狂犬病疫苗接种指南
世卫组织关于狂犬病免疫接种的新建议将取代2010年世卫组织关于狂犬病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的立场。这些更新的建议是基于新的证据,并以公共卫生需求为指导,即节约成本、剂量和时间,同时确保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此外,还提供了关于谨慎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的新指南。
狂犬病灭活疫苗和口服活疫苗效力的评估
给野生动物和犬接种狂犬病疫苗是控制和预防动物和人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目前使用的疫苗要么是灭活疫苗(通过注射途径用于家畜狂犬病预防),要么是减毒活疫苗或生物技术改造的疫苗(通过口服途径用于野生动物狂犬病预防)。为大部分目标群体接种疫苗,以达到群体免疫,从而打破感染链是其目标。需要对最终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这些药物在目标群体中是安全、稳定、无菌和有效的。本章回顾了国家监管机构要求的在胃肠外和口服疫苗上市前评估其质量的测试。主要控制集中在疫苗活性上,包括灭活疫苗的效力试验(NIH试验)和口服疫苗的病毒滴度。还重点介绍了在动物试验中应用3R(优化、减少和替代)方法的替代方法。这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在控制实验室之间达成协调一致的协议,并在使用前测试所有生产的疫苗批次,以确保结果一致。
新型狂犬病疫苗
需要有比现有疫苗更便宜、免疫原性更强的新型狂犬病疫苗来降低狂犬病的死亡人数。这种疫苗还将允许狂犬病疫苗在儿童免疫计划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许多佐剂可以节省现有疫苗以及替代疫苗,包括蛋白质疫苗、基因修饰的狂犬病病毒、假病毒和不同类型的核酸疫苗,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其中一些已经进入早期临床测试。本章描述了这些不同狂犬病疫苗在暴露前(PrEP)或暴露后(PEP)免疫中的潜在用途。
由狂犬病病毒至少包括3个进化群群和7种基因型,每年夺去55,000多人的生命。大多数病例是由狂犬病病毒(RABV)引起的,狂犬病病毒属于进化群1狂犬病病毒,是目前狂犬病疫苗的基础。15岁以下的儿童占狂犬病人数的约40%。狂犬病病毒最常由犬传播,尽管其他哺乳动物如猫、浣熊、臭鼬、狐狸、狼、蝙蝠和其他动物也能传播病毒。在北美,接触到患狂犬病的蝙蝠是导致人类狂犬病的主要原因。在整个美洲和欧洲,犬的强制免疫已经大大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但是在亚洲和非洲流浪犬很常见,这种方法还没有成功。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在西欧和中欧减少了人类狂犬病病毒的暴露,但在美洲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和其他地方更具挑战性。
狂犬病病毒可以抗强大的天然免疫
与适应性免疫反应不同,天然免疫系统提供了一种非常快速的防御入侵病原体的机制,适应性免疫反应需要几天时间来使细胞扩增和分化,直到它们适合承担效应功能。通过病原体识别受体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的先天反应触发了对病原体的初始炎症反应。狂犬病病毒诱导天然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反应和产生抗病毒细胞因子,如Ⅰ型干扰素,从而减缓病毒的传播。反过来,狂犬病病毒已经进化来规避天然免疫反应。
狂犬病的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机制和生物医学干预措施,以尽量减少病原体和毒素的影响,如狂犬病和破伤风。具体来说,在被一只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快速而适当的预防措施实际上确保了对病毒感染的保护。现在,初诊患者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包括及时清洗伤口、积极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的综合处理。作为预防的一个关键部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需要在伤口浸润使用,RIG含有特定的,可中和病毒抗体。这些免疫球蛋白的来源可以从接种疫苗的人或家畜,如马获得。全球可获得性和成本是更广泛使用RIG来减少暴露人群疾病负担的主要限制。在不久的将来,只要这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持续存在,RIG仍将是人类狂犬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开发出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替代品并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亚洲狂犬病预防
亚洲和非洲的狂犬病占当今世界超过99%的狂犬病死亡病例。绝大多数或60%的死亡发生在亚洲。实际上,亚洲有超过40亿人或大约60%的世界人口面临患狂犬病的风险,据估计,96%的有记录的人类病例是由被感染的犬咬伤引起的。犬类介导的狂犬病是为数不多的可通过目前可用的疫苗和兽医及公共卫生干预工具消除的传染病之一。通过更全面和综合的方法,预计目标地区将消除犬类狂犬病,人类狂犬病病例将最终减少和消失。狂犬病的负担主要在于人类健康,但疾病控制必须集中在动物源上。真正区域性疾病计划的最终目标是控制和消除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保护和维持亚洲无狂犬病区。目前的区域努力旨在加强国家间的协调,以及管理消除犬狂犬病计划的技术和机构能力。区域和国家实施工作提供了战略方向和合作,以确保狂犬病控制措施的成功实施和最终消除。重点领域包括通过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来预防人类狂犬病、大规模犬类疫苗接种、监测和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能力、公众意识和风险沟通、立法、犬类种群管理以及建立和保护无狂犬病区域。现有的实施机制在应用时,强调“一个健康”协作。
秘鲁高风险人群的大规模狂犬病暴露前预防
自1975年以来,秘鲁报告了生活在亚马逊地区的人群中爆发的因吸血蝙蝠传播而引起的狂犬病。虽然用传统狂犬病控制工具来应对,用乳鼠脑疫苗( suckling mouse brain vaccine,SMBV)和蝙蝠扑杀对被咬个体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但未能阻止人类死亡,这种死亡主要发生在本地人儿童中。
从2007年到2010年,疫情显著增加,到2011年,秘鲁开始对生活在吸血蝙蝠狂犬病高风险地区的人群实施大规模狂犬病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该项目覆盖了秘鲁亚马逊雨林地区的部分地区,始于狂犬病多发地康多坎基省。该国为PreP项目制定的狂犬病预防政策规定使用培养细胞疫苗,包括人类二倍体细胞疫苗(human diploid cell vaccine,HDCV)和纯化Vero细胞疫苗(purified Vero cell vaccine,PVCV)。
该运动从2011年的5个省逐步扩大到2016年的20个省,并成功预防了新的人类狂犬病病例,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没有报告,然而狂犬病病毒的传播和蝙蝠咬人仍在继续。
作为国家狂犬病预防政策实施的大规模狂犬病预防措施没有先例,秘鲁的经验为在狂犬病暴露的其他高风险地区进一步使用这一策略提供了见解。
人用狂犬病疫苗
自从巴斯德和他的同事在1881年生产并给两个被严重咬伤的小男孩注射了一种受感染的兔脊髓粗混合物后,人用狂犬病疫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升级换代的狂犬病疫苗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但是人用狂犬病疫苗仍然昂贵,并且对于世界上贫困地区生活在危险中的许多患者来说是无法获得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有许多不同的细胞培养基质和不同毒种研制的产品,所有疫苗都要求肌肉注射剂量的效价达到2.5IU/剂。生物标准化项目目前正在监督一个专家工作组,评估一种可行的体外替代方法,以替代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的体内效力检测。目前的人用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非常有效,通常耐受性好,而且安全。尽管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的加速、经济性皮内方案可以在7天内完成,但疫苗需要冷藏。一些新的狂犬病生物制品目前正在研究的不同阶段中;然而,很少有人用狂犬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狂犬病不是一种可以根除的疾病,因此将继续需要成本更低、更易获得和耐热的疫苗供人类使用。
野生动物狂犬病疫苗
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原理性实验研究以来,口服狂犬病疫苗在控制和消除野生动物狂犬病方面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口服狂犬病疫苗( oral rabies vaccination,ORV)从仅从几个强毒狂犬病病毒分离株中获得的经典减毒病毒疫苗开始,首次提供了新的机会,并在全球范围内开辟了抗击这种致命人畜共患病的新途径,特别是在其犬类野生动物宿主中。除了传统方法之外,生物技术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生产新的口服狂犬病疫苗,目的是提高各种犬类野生动物宿主物种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效力。尽管已经开发了异源载体系统来表达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RABV)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糖蛋白(G),但重组DNA技术和病毒反向遗传学的最新进展有助于通过定向修饰和定向减毒狂犬病病毒构建体来促进疫苗开发。与人类、宠物和家畜不同,除了使用改良的活病毒疫苗之外,目前还没有替代方法可以在种群水平上有效地给犬类野生动物宿主接种疫苗。与其他兽医用疫苗相比,除了安全有效的疫苗结构外,吸引人的物种特异性诱饵以及明确的分配系统/策略是任何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诱饵在该领域的成功应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它们是许可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章总结了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病毒疫苗的最新信息,并对未来野生动物疫苗开发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的历史
丽莎病毒继续进化,对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持续构成威胁。虽然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人畜共患病,幸运的是,由于有效预防狂犬病的生物制品的出现,狂犬病已经可以预防。过去两个世纪,在狂犬病的诊断、预防、控制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使狂犬病选择性消除成为可能。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该领域从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疫苗学和递送系统的巨大科学进步中受益匪浅。疫苗已经从第一代基于天然神经组织的产品发展到重组疫苗。细胞培养的灭活狂犬病疫苗可用于人体肌肉注射( intramuscular,IM)和皮内注射(intradermal,ID),在预防狂犬病方面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次又一次证明肠外和口服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家畜和野生动物控制狂犬病的有效工具。可能导致狂犬病预防领域的重大改进包括:基于病毒样颗粒的产品,避免了对高封闭设施的需要;使用新佐剂节省抗原的使用;使用新型接种输送抗原系统;不需要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 rabies immune globulin,RIG)而直接接种的有效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