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 Diphtheria
一瞥
本章讨论了白喉的发病机理、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疫苗接种和监测。
介绍
请记住:
白喉
- 由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纪描述
- 描述于6世纪的流行病
- 1883年首次观察到细菌,1884年开始培养
- 20世纪20年代开发的白喉类毒素
白喉是一种急性细菌性疾病,由产毒素菌株引起白喉棒状杆菌。这种疾病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diphthera,意思是“皮革”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纪描述了这种疾病,Aetius在公元6世纪描述了这种流行病。Edwin Klebs于1883年首次在白喉膜中观察到这种细菌,Friedrich Lö ffler于1884年培养了这种细菌。从20世纪初开始,尝试用毒素和抗毒素的组合进行预防。白喉类毒素是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开发的,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才被广泛使用。它与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疫苗混合,并在1940年代开始常规使用。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 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
- 当芽孢杆菌被携带的棒状杆菌感染时,就会产生毒素毒药基因
- 四种生物型:重症、中间型、轻症和贝凡提
- 所有分离株都应进行产毒性试验
白喉杆菌是一种需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只有当芽孢杆菌本身被携带毒素遗传信息的特定病毒(食棒状杆菌)感染(溶源化)时,才会产生毒素(产毒性)毒药基因)。白喉毒素引起白喉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白喉杆菌有四种生物型:重症、中间型、轻症和贝凡提。所有生物型都可能产生毒素并导致严重疾病。所有分离的白喉杆菌应该进行毒性测试。
发病机理
白喉发病机理
- 鼻咽获得的产毒性白喉杆菌
- 产生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的毒素,破坏局部组织并形成假膜
- 引起主要并发症,包括:心肌炎、多发性神经病、肾炎和血小板减少症
- 不产生毒素的白喉杆菌菌株引起轻度至重度渗出性咽炎,有时引起病变、心内膜炎、菌血症和脓毒性关节炎
易感者可能在鼻咽部获得产毒性白喉杆菌。该生物体产生一种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的毒素,并对局部组织破坏和该疾病特有的假膜形成负责。在膜的位置产生的毒素被吸收到血流中,然后分布到身体的组织中。这种毒素是心肌炎、多发性神经病和肾炎等主要并发症的原因,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不产生毒素的白喉杆菌菌株可引起轻度至重度渗出性咽炎。由这种菌株引起的严重假膜病例很少报道;这些感染可能是由产毒菌株引起的,由于培养取样不充分而未被检测到。无毒性的其他表现白喉杆菌感染包括皮肤损伤、心内膜炎、菌血症和脓毒性关节炎。
临床特征
白喉临床特征
- 潜伏期2至5天(范围1至10天)
- 可能涉及任何粘膜
-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 呼吸系统(咽、扁桃体、喉、鼻)
- 非呼吸性(皮肤和其他粘膜)
- 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咽和扁桃体
白喉的潜伏期为2至5天,范围为1至10天。疾病可以涉及几乎任何粘膜。在未经治疗的人群中,感染后2至6周,分泌物和病灶中可能存在微生物。出于临床目的,按解剖部位对白喉进行分类是方便的:呼吸性(咽、扁桃体、喉、鼻)和非呼吸性(皮肤和其他粘膜)疾病。
白喉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咽和扁桃体。这些部位的感染通常与毒素的大量全身吸收有关。咽炎的发作是逐渐的。早期症状包括不适、喉咙痛、厌食和低烧(低于101华氏度)。在2到3天内,一层蓝白色的膜形成并延伸,大小不一,从覆盖扁桃体上的一小块到覆盖大部分软腭。通常在联系医生时,膜已经变成灰绿色,或者,如果已经出血,则变成黑色。膜周围有少量粘膜红斑。该膜牢固地粘附在组织上,强行试图除去它会导致出血。广泛的膜形成可能导致呼吸阻塞。
虽然一些患者可能在这一点上康复而无需治疗,但其他人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疾病。病人可能看起来毒性很大,但通常发烧不高。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颌下区和颈前部的明显水肿,并伴有淋巴结病,出现典型的“牛颈”外观。如果吸收了足够的毒素,病人会出现严重的虚脱、脸色苍白、脉搏加快、昏迷和昏迷。死亡可能在6到10天内发生。
喉部白喉可以是咽部的延伸,也可以只累及这个部位。症状包括发烧、声音嘶哑和咳嗽。该膜可导致气道阻塞、昏迷和死亡。
前鼻白喉的发作看起来很像普通感冒,通常以粘液脓性鼻涕为特征,鼻涕可能带血丝。通常在鼻中隔上形成一层白色的膜。这种疾病通常相当轻微,因为该部位对毒素的全身吸收明显较差,可通过白喉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迅速终止。
皮肤感染可能表现为鳞屑性皮疹或边界清晰的溃疡和覆盖膜,但任何慢性皮肤病变可能隐藏白喉杆菌和其他生物一起。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相当常见,可能是这些人群中高水平自然免疫力的原因。与其他形式的白喉相比,产毒株感染引起皮肤系统性并发症的频率较低。白喉杆菌在美国,从皮肤病例中分离出来的通常是非产毒性的,尽管最近已经发现了一些输入性产毒性皮肤病例。
其他罕见的受累部位包括结膜和外阴阴道区的粘膜,以及外耳道。
白喉并发症
- 大多数并发症可归因于毒素
- 严重性通常与局部疾病的程度有关
-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肌炎和神经炎
- 死亡发生在5%-10%
白喉的大多数并发症,包括死亡,都是由毒素的作用引起的。疾病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通常与局部疾病的程度有关。这种毒素被吸收后,会影响远离侵袭部位的器官和组织。白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肌炎和神经炎。
心肌炎可能表现为心律异常,可在病程早期或数周后发生。心肌炎会导致心力衰竭,如果发病早,往往是致命的。
神经炎最常影响运动神经,通常会完全消退。软腭麻痹在患病的第三周最为常见。第五周后,眼部肌肉、四肢和横膈膜会出现麻痹。继发性肺炎和呼吸衰竭可能由膈肌麻痹引起。
其他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和由于气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尤其是在婴儿中。
白喉的总体病死率估计为5%至10%。
呼吸道白喉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因为必须迅速开始假定治疗。非呼吸性白喉,如皮肤白喉,临床上可能不会被怀疑,因此诊断通常基于实验室检查结果。
白喉的确认试验包括培养以确定细菌种类和埃莱克试验以确认白喉毒素的产生。公共卫生或商业实验室可能具备白喉培养能力。CDC的百日咳和白喉实验室进行常规培养以确认白喉杆菌也是目前美国唯一测试毒素产生的实验室。对受影响的区域进行拭子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任何溃疡或假膜。生物体可以在普通的实验室培养基上培养;在含有亚碲酸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可以进行区分白喉杆菌和C.溃疡来自通常栖息于鼻咽和皮肤的其他棒状杆菌物种(例如,类白喉杆菌)。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生化试验来完全确定一个分离株白喉杆菌。如果白喉杆菌或者C.溃疡被隔离,他们必须进行毒素生产测试。
如果在从疑似白喉病例采集标本之前开始抗生素治疗,并且培养结果为阴性白喉杆菌,两个证据来源有助于支持推定诊断:
- 白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呈阳性毒药基因;
- 的隔离白喉杆菌来自密切接触者的标本培养。
白喉抗毒素
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马生产的白喉抗毒素在美国被用于治疗呼吸道白喉。它通常不用于非呼吸性白喉病例,也不用于预防白喉患者接触。白喉抗毒素只能从CDC通过新药研究(IND)方案获得。白喉抗毒素不能中和已经固定在组织上的毒素,但是它可以中和循环中的毒素,防止疾病的发展。
在作出呼吸性白喉的临时临床诊断后,应获取合适的标本进行培养,并将患者隔离。应立即给予疑似白喉患者足量的白喉抗毒素和抗生素,无需等待实验室确认。还应根据需要提供呼吸支持和呼吸道维护。有关白喉抗毒素的使用和获取的咨询可通过CDC紧急行动中心的值班人员获得,电话:770-488-7100。
抗生素
除白喉抗毒素外,呼吸道白喉患者还应接受抗生素治疗。这种疾病通常在使用抗生素48小时后不再传染。应通过间隔24小时进行的两次连续阴性培养来记录微生物的消除,第一份标本在治疗完成后24小时采集。
白喉可能不会产生免疫力。未接种疫苗或未完全接种疫苗的白喉恢复期患者应在恢复期开始或完成白喉类毒素主动免疫。
还应评估白喉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疫苗接种史:如果疫苗接种史不完整或未知,接触者应立即接受一剂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并应根据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的建议完成一系列疫苗接种。根据ACIP的建议,如果接触是最新的,但最后一次注射是在5年前,则应立即接种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此外,密切接触者应接受单次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G或7-10天的口服红霉素疗程。对于不能持续监测7-10天的接触者,应给予苄星青霉素G。应密切监测接触者,并在出现疾病迹象时立即开始白喉抗毒素治疗。
流行病学
白喉流行病学
- 宿主
- 人类
- 传动装置ˌ[机]变速器
- 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 暴露于受感染的皮肤损伤和污染物
- 时间模式
- 温带气候的冬季和春季
- 传染性
- 只要分泌物和病变中存在有毒杆菌
白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是在疫苗接种覆盖率不理想的国家。白喉在工业化国家很少见,包括美国。因为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所以不再观察到季节性和地理分布模式。
人类是白喉杆菌.
传播通常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受感染的皮肤损伤或被这些损伤的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发生传播。
在温带地区,白喉最常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只要分泌物和病变中存在有毒杆菌,就可能发生传播。有效的抗生素疗法能迅速终止脱发。
美国的长期趋势
美国白喉的长期趋势
- 在疫苗出现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每年报告100,000-200,000个病例和13,000-15,000个死亡病例
- 20世纪40年代引入疫苗后,病例逐渐减少;在20世纪40年代末引入普遍疫苗接种计划后,病例迅速减少
- 从1996年到2018年,美国报告了14例病例和1例死亡
在20世纪20年代,每年报告100,000-200,000例白喉(每100,000人口中有140-150例)和13,000-15,000例死亡。在20世纪40年代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问世后,病例数逐渐下降到1945年的约19,000例(每100,000人口中有15例)。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实施包括含白喉类毒素疫苗在内的普遍儿童疫苗接种计划,下降速度开始加快。
从1996年到2018年,美国报告了14例白喉病例,平均每年不到1例。一例死亡病例发生在一名63岁男子,他从一个白喉流行的国家返回美国。
在美国,白喉类毒素儿童疫苗(DTaP)的覆盖率一直很高。在2016-2017年出生的儿童中,93.3%在24个月大时接种过至少3剂DTaP疫苗,80.6%在24个月大时接种过至少4剂DTaP疫苗。青少年和成人白喉类毒素疫苗(Tdap或Td)的覆盖率是可变的:2019年,13至17岁青少年的Tdap覆盖率达到90.2%。
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
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
- DT
- DTaP (Daptacel和Infanrix)
- Td (Tdvax和Tenivac)
- Tdap(Adacel和Boostrix)
- DTaP-HepB-IPV
- DTaP-IPV/Hib
- DTaP-IPV (Kinrix和Quadracel)
- DTaP-IPV-Hib-HepB(Vaxelis)
白喉类毒素是由生长毒素产生的白喉杆菌在液体介质中。
白喉类毒素与破伤风类毒素混合作为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DT)疫苗或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Td [Tenivac和Tdvax])疫苗。白喉类毒素也与破伤风类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混合,作为DTaP (Infanrix和Daptacel)或Tdap (Boostrix和Adacel)疫苗。与DT相比,Td含有减少量的白喉类毒素。DTaP和Tdap含有相同的百日咳成分,但Tdap含有较少量的某些百日咳抗原和白喉类毒素。与Infanrix相比,Boostrix包含的破伤风类毒素量减少。
小于7岁的儿童应接种DTaP疫苗或DT疫苗(在百日咳疫苗成分被禁用或医生决定不接种百日咳疫苗的情况下)。7岁或以上的人应该接种Td疫苗或Tdap疫苗,即使他们没有完成一系列的DTaP或DT (Tdap对7至9岁的儿童来说是不适用的,但ACIP仍然推荐)。Tdap (Boostrix)被批准用于10岁或以上的人;Tdap (Adacel)适用于10至64岁的人群。百白破疫苗是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和全细胞百日咳疫苗的组合,但目前没有一种在美国获得许可。
含有DTaP疫苗的组合疫苗有五种。百白破-HepB-IPV (Pediarix)获准在6周至6岁的儿童中使用百白破系列的前3剂。DTaP-IPV/Hib (Pentacel)被批准用于6周至4岁儿童的前4剂成分疫苗。DTaP-IPV (Kinrix)仅被许可用于4至6岁儿童的第五剂DTaP和第四剂IPV。DTaP-IPV (Quadracel)仅被许可用于4至6岁儿童的第五剂DTaP和第四或第五剂IPV。DTaP-IPV-Hib-HepB (Vaxelis)获准用于6周至4岁的儿童。
特征
含白喉类毒素疫苗的特性
- 通过肌肉注射给药
- 含有铝作为辅助剂
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通过肌肉注射给药。每剂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含有铝作为佐剂,但不含防腐剂。DTaP-HepB-IPV (Pediarix)、DTaP-IPV/Hib (Pentacel)、DTaP-IPV-Hib-HepB (Vaxelis)、DTaP-IPV (Kinrix)和DTaP-IPV (Quadracel)含有新霉素和多粘菌素B作为抗生素。DTaP-IPV-Hib-HepB (Vaxelis)含有链霉素作为抗生素。DTaP-HepB-IPV (Pediarix)和DTaP-IPV-Hib-HepB (Vaxelis)疫苗含有酵母蛋白。一些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含有胶乳橡胶。
疫苗接种计划和使用
DTaP (Infanrix和Daptacel)
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计划
- 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 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时的3剂初次系列
- 主要系列间隔为4-8周,最小间隔为4周
- 15岁至18个月和4岁至6岁的加强剂
- 第4次给药的最小间隔为第3次给药后6个月,最小年龄为12个月
- 如果第4剂在4岁生日当天或之后给药,则第5剂是可选的
- 如果儿童有百日咳疫苗的有效禁忌症,则用DT代替DTaP
建议6周至6岁的儿童接种DTaP(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常规时间表是在2、4和6个月大时的3剂初级系列,15至18个月大时的加强剂量,以及4至6岁时的另一次加强剂量(共5剂)。前3剂应间隔4至8周(最少4周)给药。第4次给药应在第3次给药后至少6个月,并且不应在12个月之前给药。
两种品牌的DTaP的第4剂建议在15至18个月大时给药(Daptacel为15至20个月)。如果第3剂疫苗接种后至少已过去6个月,且疫苗提供者认为儿童在15至18个月期间不太可能再次就诊,则可在12个月大时接种第4剂疫苗。
在4岁生日前接种了4剂的儿童应在入学前接种第5剂DTaP。如果系列中的第4剂在第4个生日当天或之后给药,则第5剂是不必要的(但可以给药)。注射第五剂疫苗可提高抗体水平,并可降低学龄儿童将疾病传染给未完全接种疫苗的弟弟妹妹的风险。
如果儿童有百日咳疫苗的有效禁忌症,应使用DT完成一系列疫苗接种。如果儿童在接受第一剂DT(作为DTP、DTaP或DT)时年龄小于12个月,则儿童应接受总共4剂DT。如果儿童在接受第一剂DT时年龄大于或等于12个月,则第3剂(第2剂后6至12个月接受第3剂)将完成主要DT系列。如果第4剂DTP、DTaP或DT在第4个生日之前给药,建议在4至6岁时给药第5剂。
DTaP-HepB-IPV
DTaP-HepB-IPV疫苗被批准用于6周至6岁儿童的3剂系列疫苗。给2、4和6个月大的婴儿服用。DTaP-HepB-IPV疫苗的最小间隔由DTaP成分决定。3次给药之间必须间隔至少4周。因为第一剂DTaP-HepB-IPV疫苗的最小年龄是6周,所以这种疫苗不能用于乙型肝炎(HepB)疫苗的出生剂量。DTaP-HepB-IPV疫苗的最终剂量应在24周龄或更大时进行,这是完成乙型肝炎疫苗系列的最小年龄。当DTaP-HepB-IPV疫苗用于在2、4和6个月大时提供3剂疫苗(基于DTaP和IPV时间表),这将导致4剂HepB疫苗系列,这是可接受的。
DTaP-IPV/Hib
DTaP-IPV/Hib疫苗被批准用于6周至4岁儿童的4剂系列。它适用于2岁、4岁、6岁和15岁至18个月的婴儿。DTaP-IPV/Hib疫苗的最小间隔由DTaP成分决定。前3次剂量之间必须间隔至少4周。第4次给药必须与第3次给药间隔至少6个月,并且不应在12个月之前给药。当DTaP-IPV/Hib疫苗用于在2岁、4岁、6岁和15至18个月(根据DTaP和Hib计划)之间提供4剂疫苗时,应在4至6岁时使用IPV-独立疫苗或DTaP-IPV疫苗进行额外的加强剂量。这将导致5剂IPV疫苗系列,这是可以接受的。
DTaP-IPV-Hib-HepB(Vaxelis)
DTaP-IPV-Hib-HepB被批准用作6周至4岁儿童的3剂系列。给2、4和6个月大的婴儿服用。DTaP-IPV-Hib-HepB疫苗的最小间隔由DTaP成分决定。3次给药之间必须间隔至少4周。因为第一剂DTaP-IPV-Hib-HepB疫苗的最小年龄是6周,所以这种疫苗不能用于乙型肝炎(HepB)疫苗的出生剂量。DTaP-IPV-Hib-HepB疫苗的最终剂量应在24周或更大时进行,这是完成乙型肝炎疫苗系列的最小年龄。当DTaP-IPV-Hib-HepB疫苗用于在2、4和6个月龄(基于DTaP和IPV时间表)提供3剂时,这将导致4剂HepB疫苗系列,这是可接受的。
IPV DTaP(Kinrix)
DTaP-IPV (Kinrix)疫苗仅被批准用于4至6岁儿童的第5剂DTaP疫苗和第4剂IPV疫苗,这些儿童以前的DTaP疫苗剂量为第1、2和3剂Infanrix和/或Pediarix疫苗,以及第4剂Infanrix疫苗。但是,如果对之前接种过其他品牌DTaP疫苗的儿童使用DTaP-IPV (Kinrix)疫苗,或者如果使用DTaP疫苗系列的1、2、3或4剂或IPV疫苗系列的1、2或3剂,则不需要重复DTaP-IPV (Kinrix)的剂量。
IPV DTaP(Quadracel)
DTaP-IPV (Quadracel)疫苗仅被批准用于4至6岁儿童的第5剂DTaP疫苗和第4或5剂IPV疫苗,这些儿童已接种了4剂Pentacel和/或Daptacel疫苗。但是,如果给之前接种过其他品牌DTaP疫苗的儿童接种DTaP-IPV (Quadracel)疫苗,或者如果按照DTaP疫苗系列的1、2、3或4剂或IPV系列的1、2或3剂接种,则不需要重复DTaP-IPV (Quadracel)的剂量。
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计划
- Tdap
- 11至18岁完成DTaP系列的青少年服用1剂
- 所有人每10年Td或Tdap的加强剂量
Tdap (Boostrix和Adacel)和Td (Tenivac和Tdvax)
Tdap的使用
- 每次怀孕期间服用1剂Tdap(适应症外用药)
- 1剂量Tdap适用于以下无Tdap病史的人群:成年人、青少年、与12个月以下婴儿有过或预期有过密切接触的成年人以及卫生保健人员
- 3剂含破伤风和白喉的疫苗(1剂应为Tdap疫苗),适用于青少年和成人,无原始系列记录
这两种Tdap疫苗都被FDA批准用于已完成推荐的儿童期百白破/百白破疫苗接种系列的人的加强剂量。Boostrix被批准用于10岁或以上的人。Adacel被批准用于10至64岁人群的单剂量治疗。第二剂Adacel也可在第一剂Tdap后8年或8年以上进行给药,如果自上次接种任何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后至少已过了5年,则可用于伤口处理的破伤风预防。这两种Td疫苗都被批准用于7岁或以上的人群。
建议11至18岁已完成推荐的儿童期百白破/百白破系列疫苗接种的青少年(最好是11至12岁)服用单剂Tdap。年龄在19岁或以上的成年人,如果以前没有接受过Tdap,应该接受单剂量的Tdap。为了减轻婴儿的百日咳负担,自2012年以来,每次怀孕期间都建议使用一剂Tdap,尽管这种做法是适应症外使用。
所有青少年和成年人一生中应接种过至少3次记录剂量的含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疫苗(即DTaP、DTP、DT或Td)的初级系列。没有这种证明文件的人应接受一系列3剂含破伤风和白喉的疫苗。其中一剂,最好是第一剂,应该是Tdap。剩余的2剂应为Td或Tdap。
对于7至9岁接受Tdap剂量作为补充系列的一部分的人,青少年Tdap剂量应在11至12岁时给药。如果Tdap剂量是在10岁或10岁以上服用的,Tdap剂量可算作青少年Tdap剂量。Tdap的任何品牌都可以使用。
年龄在19岁或以上的成年人,如果以前没有注射过Tdap,应该注射一剂Tdap,以预防百日咳并降低传播的可能性。对于19至64岁的成年人,可以使用任何品牌的Tdap。如果可行,65岁以上的成年人应接种Boostrix疫苗。然而,对65岁或65岁以上的人施用的任何一种疫苗都是免疫原性的,并能提供保护。任何一种疫苗的剂量都被认为是有效的。
以前未接受过Tdap的青少年和成人,以及与年龄小于12个月的婴儿有过或预期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儿童保健提供者和卫生保健人员)应接受单剂Tdap以预防百日咳。理想情况下,这些人应在开始与婴儿密切接触前至少两周接受Tdap。
如果卫生保健人员以前没有接种过Tdap,不管他们最近一次接种Td疫苗是什么时候,都应尽快接种单剂Tdap。
当出现Tdap适应症时(如常规疫苗接种、补种疫苗接种或妊娠),无论距离上次接种含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的疫苗的时间间隔有多长,均可接种该疫苗。接受Tdap后,个人应继续接受一剂Td或Tdap,用于每10年一次的破伤风和白喉常规加强免疫,除非作为伤口管理的一部分,需要更早进行破伤风预防。
含白喉类毒素疫苗效力
- 超过95%的接受者在3剂和加强剂(婴儿)或3剂(成人)后产生保护性抗体水平。
在婴儿中接种3剂适当间隔的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并在15至18个月大时接种加强剂量或在成人中接种3剂适当间隔的疫苗后,95%以上的疫苗接种者达到了抗毒素的保护水平(定义为大于0.1 IU抗毒素/mL)。据估计,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有97%的功效。
接种疫苗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与其他疫苗一样,对疫苗成分的严重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史或前一剂量后是进一步剂量的禁忌症。患者的中度或重度急性疾病(伴有或不伴有发热)被认为是接种疫苗的预防措施,尽管患有轻微疾病的人也可以接种疫苗。
含有DTaP的联合疫苗的禁忌症包括单组分疫苗的禁忌症(如IPV、乙型肝炎、Hib),但具体成分可能有所不同。DTaP-HepB-IPV (Pediarix)和DTaP-IPV-Hib-HepB (Vaxelis)疫苗含有酵母。一些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含有胶乳橡胶。DTaP-HepB-IPV (Pediarix)、DTaP-IPV/Hib (Pentacel)、DTaP-IPV-Hib-HepB (Vaxelis)、DTaP-IPV (Kinrix)和DTaP-IPV (Quadracel)含有新霉素和多粘菌素b。DTaP-IPV-Hib-HepB(Vaxelis)含有链霉素。
接种百白破、百白破或Tdap疫苗后7天内出现的非其他可识别原因引起的脑病是百白破和Tdap疫苗的禁忌症。
进行性或不稳定性神经疾病、不受控制的癫痫发作或进行性脑病是DTaP和Tdap疫苗接种的预防措施。对于患有已知或疑似神经系统疾病的人,应推迟接种DTaP或Tdap疫苗,直到病情得到评估、开始治疗且病情稳定。这些病症包括出现发展中的神经障碍(例如,未控制的癫痫、婴儿痉挛和进行性脑病);尚未评估的癫痫发作史;或在两次疫苗接种之间发生的神经系统事件。癫痫发作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家族史,或稳定或已解决的神经系统疾病(如控制性特发性癫痫、脑瘫、发育迟缓),既不是DTaP或Tdap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也不是预防措施。
前一剂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接种后6周内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是DTaP、Tdap、DT和Td疫苗接种的一项预防措施。
前一剂含白喉类毒素或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后有Arthus型超敏反应史是DTaP、Tdap、DT和Td疫苗接种的一项预防措施;疫苗接种应推迟到最后一次接种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后至少10年。
疫苗安全
含白喉类毒素疫苗的安全性
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 疼痛、发红或肿胀
- 20%-40%
- 剂量4或5后更频繁
- 101华氏度的温度
- 3%-5%
- 中度或重度全身反应
- 不足万分之一的剂量
- 阿瑟斯型反应很少见
Td Tdap
- 疼痛、发红或肿胀
- 21%-75%
- 100.4华氏度或更高的温度
- 1.1%-5%
DTaP疫苗可能引起局部反应,如疼痛、发红或肿胀。据报道,前3剂每次注射后,20%至40%的儿童出现局部反应。第四次和/或第五次注射后,局部反应似乎更加频繁。也可能出现轻度全身反应,如嗜睡、烦躁和低烧。3%到5%的DTaP接受者报告温度为101°F或更高。这些反应是自限性的,可以通过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的对症治疗来控制。
据报道,使用DTaP后会出现中度或重度全身反应(如105°F或更高的发热、热性惊厥、持续3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持续哭闹以及低渗-低反应性发作),但发生频率低于接受全细胞DTP的儿童。中度或重度全身反应的发生率因症状和疫苗而异,但通常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
夸张的局部(Arthus型)反应很少报道,但在接种含白喉或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后可能发生。
接种两种品牌的Tdap疫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局部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66%至75%)、发红(25%)或肿胀(21%)。1.4%至5%的Tdap受体和1.1%至5%的Td受体报告了100.4 F或更高的温度。Tdap受体还报告了各种非特异性全身事件,如头痛、疲劳和胃肠道症状。
医学研究所在2011年报告称,证据不足以接受或拒绝接受接受白喉类毒素和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与脑炎、脑病、婴儿痉挛、癫痫、共济失调、自闭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视神经炎、成人多发性硬化症发作、成人多发性硬化症复发、儿童多发性硬化症复发、格林-巴利综合征、慢性炎症性播散性多发性神经病、视神经阵挛综合征或贝尔麻痹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疫苗不良反应报告系统(VAERS)和疫苗安全数据链(VSD)这两个上市后监测系统中,DTaP后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与这些疫苗上市前研究的观察结果一致。当每个疫苗品牌的VAERS DTaP报告与VAERS数据库中所有其他灭活疫苗的报告进行单独比较时,没有观察到相关的不良事件模式。
对10至64岁人群接受Tdap疫苗后不良事件的常规VAERS监测和VSD研究提供了与许可前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一致的可靠数据,并未证明Tdap与以下罕见不良事件之间有任何关联:脑病-脑炎-脑膜炎;麻痹综合征;癫痫发作;脑神经疾病;和格林-巴利综合征。
白喉疾病的监测和报告
2019年1月,州和地区流行病学家委员会修改了其白喉病例定义。这一修改规定,应报告来自任何解剖部位(如皮肤)的产毒性白喉感染,而不仅仅是呼吸道感染。此外,确诊病例分类需要由白喉杆菌隔离。有关参与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活动的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工作人员指南的信息,请查阅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手册.
选定的参考文献
美国儿科学会。白喉。载于:金伯利林D、布雷迪M、杰克逊M等编辑。红皮书:传染病委员会2018年报告。第三十一版。伊利诺伊州伊塔斯卡:美国儿科学会 2018:319–23.
疾病控制中心。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疫苗使用和其他预防措施的建议: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建议(ACIP)。MMWR1991;40(编号RR-10):1–28。
疾病控制中心。百日咳疫苗接种:在婴幼儿中使用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建议(ACIP)。MMWR1997;46(编号RR-7):1–25。
疾病控制中心。预防青少年破伤风、白喉和百日咳:使用破伤风类毒素、减毒白喉类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建议(ACIP)。MMWR2006;55(编号RR-3):1–34。
疾病控制中心。预防成人破伤风、白喉和百日咳:使用破伤风类毒素、减毒白喉类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的建议和ACIP的建议,由医疗感染控制实践咨询委员会(HICPAC)支持,用于在医疗保健人员中使用Tdap。MMWR2006;55(编号RR-17):1–33。
疾病控制中心。在美国用疫苗预防百日咳、破伤风和白喉: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建议(ACIP)。MMWR2018;67(RR-2):1–44。
疾病控制中心。破伤风类毒素、减毒白喉类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使用: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最新建议,2019年。MMWR 2020;69(3):77–83.
Griffith J、Bozio C、Poel A等,《输入性产毒素皮肤白喉——明尼苏达州、华盛顿州和新墨西哥州,2015年至2018年》。MMWR 2019;68(12):281–4.
Otshudiema J,Acosta A,Cassiday P,等。白喉棒状杆菌和溃疡棒状杆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以及白喉抗毒素在美国的使用,1996-2018年,临床感染疾病2020;ciaa1218。Doi:https://doi.org/10.1093/cid/ciaa1218。【epub】。
蒂瓦里T,沃顿m。白喉类毒素。载于:Plotkin S,Orenstein W,Offit,P .等人编辑的。普洛特金的疫苗。第7版。爱思唯尔;2018:261–75.
前苏联的白喉:疫情病的重现。急诊传染病 1998;4:5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