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猕猴到人类:日益增长的人畜共患疟疾威胁

From macaque to man: the growing threat of zoonotic malaria

一种通常感染猴子和猿的疟原虫正在越来越多地感染东南亚的人类,威胁着消除疟疾的努力。

A male Rhesus macaque (Macaca mulatta mulatta), sitting in Gokarna Forest, Near Kathmandu, Nepal. Credit: Charles J. Sharp/Sharp Photography/CC BY-SA 4.0
一只雄性恒河猴,坐在尼泊尔加德满都附近的戈卡纳森林里。鸣谢:查尔斯·j·夏普/夏普摄影/CC BY-SA 4.0

2017年11月,一名来自泰国南部的橡胶种植园工人在经历了六天的发烧、发冷和头痛后,来到了靠近马来西亚边境的Na Thawi区的一家疟疾诊所。

他在野生猕猴居住的森林露营后生病了。当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显微镜下检查他的血细胞时,他们看到了似乎是间日疟原虫寄生虫——东南亚疟疾的主要原因。

然而,有些事情不对劲。通常,被这些寄生虫感染的血细胞会增大,但它们的大小是正常的。进一步的检测显示,该男子感染了一种不同的疟原虫种类, 诺氏疟原虫,这通常会导致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疟疾。

尽管诺氏疟原虫当时疟疾在泰国被认为极其罕见,他不是唯一受影响的人。在未来几个月,该国经历了感染激增,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间报告了23例病例。

根据曼谷玛希隆大学的研究人员的调查其中六起案件在南部的宋卡省和那拉提瓦省,所有受感染的人最近都去过野生猴子居住的地区。“这些案例预先警告了潜在的新威胁诺氏疟原虫在泰国的最南端,”他们说。

自那时以来,泰国的人类感染持续增加,其中超过200人报告仅在2023年上半年。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菲律宾等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模式,而马来西亚自2018年以来没有报告其他形式的疟疾诺氏疟原虫,现在原因成千上万的人类病例每年。

“尽管我们不太了解野生动物的动态,但我们认为猕猴和其他宿主可能在某些地区持续受到感染。他们不会因此而特别生病,但这意味着人们一直有潜在的感染源。”

Kimberly Fornace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Saw Swee Hock公共卫生学院

疟疾从灵长类动物蔓延到人类——被称为人畜共患疟疾——在巴西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疟原虫寄生虫传播。

随着许多东南亚国家即将消灭疟疾,人们越来越担心动物传染病的增加可能会阻碍这些努力,特别是在森林砍伐导致人们与猴子和猿类更密切接触的地区。

动物传染病疟疾

疟疾是由微小的疟原虫寄生虫,通过受感染蚊子的叮咬传播。尽管在各种类型的动物中已经记录了大约250个物种,但是只有5个可能导致人类疾病,其中诺氏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指引起疟疾的单细胞动物)构成最大的全球威胁。甚至这些最初被认为是人类病原体巨猿几千年前在非洲。

在东南亚,至少有13个疟原虫已知会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物种,但只有两种诺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也会感染人类。

诺氏疟原虫是最大的担忧。虽然它通常会导致人类轻度至中度疾病,但对马来西亚医疗机构患者的研究表明,严重疾病发生在百分之六到九的成年病人.

“在东南亚,这相当于患严重疾病的风险诺氏疟原虫,”墨尔本人口与全球卫生学院传染病动力学高级研究员芙蕾雅·希勒博士说。感染以下病毒的儿童患严重疾病的风险诺氏疟原虫尚未报道。

户外工作者,如种植园和农业工人,被认为特别脆弱,居住在林区或最近砍伐的森林附近的人也是如此。

“关键区别在于诺氏疟原虫人类疟疾物种是有野生宿主的,这是感染的主要宿主,”教授说金伯利·福奈斯新加坡国立大学Saw Swee Hock公共卫生学院。

“尽管我们不太了解野生动物的动态,但我们认为猕猴和其他宿主可能在某些地区持续受到感染。他们不会因此特别生病,但这意味着人们有一个持续的潜在感染源。

“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这种寄生虫的复制速度非常快——它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进行复制——这意味着人们会更快地生病。尽管这种病很容易治愈,但有患病风险的人群诺氏疟原虫通常是在偏远地区,医疗条件较差,所以这可能是致命的。”

迄今为止,马来西亚记录的病例数最高,北婆罗洲的沙巴和沙捞越州受影响最严重。在2008年到2017年间,人类诺氏疟原虫整个马来西亚的感染人数从376人增加到3614人,增幅达861%。在同一时期,人类疟疾感染减少了99%,从6071例减少到85例。2018年标志着第一年没有此类感染,但有4131人感染了诺氏疟原虫那一年。

据认为,邻国的病例也在增加印度尼西亚几项研究报告了人类诺氏疟原虫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北部的感染——尽管有限的诊断能力意味着对这里的感染率和模式知之甚少。

引起关切

虽然动物传染病的数量与数百万相比仍然很少诺氏疟原虫疟疾专家担心,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年都会出现感染病例。

“诺氏疟原虫在东南亚,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无论最大的疟疾疾病负担是否仍然存在诺氏疟原虫在非洲的孩子们身上。病例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为诺氏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指引起疟疾的单细胞动物)澳大利亚达尔文市门泽斯健康研究学院的副教授马修·格里格说:“物种灭绝了,土地利用的变化还在继续,这使得更多的物种处于危险之中。”。

一个担忧是,当暴露于间日疟原虫((指引起疟疾的单细胞动物)在东南亚持续下降,对它的自然免疫力会降低。因为它与P。k诺莱西,这可能导致人们更容易感染人畜共患疟疾,增加感染的数量和严重程度。

此外,尽管诸如蚊帐、杀虫剂喷洒和疟疾疫苗等干预措施已被证明可以预防诺氏疟原虫和其他只感染人类和蚊子的物种,这些策略可能不太有效诺氏疟原虫.

“当然,对马来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来说,诺氏疟原虫“现在是消灭疟疾的主要障碍,”福奈斯说许多在该地区非常有效的控制措施依赖于找到人,对他们进行测试,并防止他们将感染传播给蚊子,蚊子可以将感染传播给其他人。显然,当你把猕猴或野生动物作为主要传染源时,这是行不通的。

专注于阻断疟疾传播的方法,如蚊帐,在你感染了野生动物,尤其是蚊子,比如白踝按蚊传输组诺氏疟原虫–它们是户外叮咬。

“这些蚊子叮咬的高峰时间是下午6点到10点,所以那时很少有人会在蚊帐里——特别是在森林地区,他们可能会在户外进行不同的职业活动或在这些时间回家,”福奈斯说。

“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有非常好的监测系统,对其他疟疾物种也有非常好的控制计划,但显然他们对动物传染病疟疾没有什么可以实施的。”

栖息地破坏

诺氏疟原虫的主要宿主是长尾和猪尾猕猴,它们传统上生活在雨林深处,但由于森林砍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棕榈油种植园和其他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森林边缘地区。

同样,尽管主要的蚊子传播媒介主要栖息在东南亚的森林深处,但在森林边缘、农场和半城市地区也越来越多地发现了这种蚊子。

澳大利亚珀斯Telethon Kids研究所传染病生态学和建模专家Gerard Ryan博士说:“森林边缘环境被认为创造了这样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互动比在完整的森林或转化为农业或其他用途的地区更频繁。”。

随着森林分割的继续,令人担忧的是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将在这些地区越来越接近,进一步增加感染的机会。

2024年1月,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Ruarai Tobin领导的研究人员在发表了一项研究PLOS忽视了热带疾病模拟风险如何诺氏疟原虫近年来,东南亚的疟疾有所改变。

托宾说,根据目前关于人类感染最有可能发生的数据,它预测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仍然面临最大的风险,“尽管我们也预测大湄公河次区域、菲律宾和印度东北部的高风险地区”。

“许多我们预测高的位置诺氏疟原虫目前没有监测系统来检测这种特定疟原虫的感染。”

另一项研究表明诺氏疟原虫非人灵长类动物间的感染,特别是在森林破碎化增加的地区。

在一个最近的荟萃分析福奈斯和他的同事们收集了23项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检测了6322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血液样本诺氏疟原虫感染,来自整个东南亚。这揭示了不同地区之间感染率的显著差异,马来西亚婆罗洲的感染率比马来西亚西部高五倍。

“我们还试图找出是否有特定的环境具有更高的患病率诺氏疟原虫福奈斯说:“我在猕猴身上看到了与那些相当零散的景观的联系,那里的森林区域被分割成一个个更小的马赛克。

“在该地区非常有效的许多控制措施依赖于找到人,对他们进行检测,并防止他们将感染传播给蚊子,蚊子可以将感染传播给其他人。显然,当你有猕猴或野生动物作为主要的感染宿主时,这是行不通的。”

Kimberly Fornace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Saw Swee Hock公共卫生学院

拉丁美洲案例

动物传染病疟疾也是巴西日益关注的问题。尽管疟疾在50多年前就已在该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绝迹,但这种疾病每年仍影响着亚马逊地区成千上万的人间日疟原虫((指引起疟疾的单细胞动物)这是大多数这类案件的原因。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在大西洋森林地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病例,该地区沿着巴西的东南海岸延伸。起初,这些感染被归因于间日疟原虫((指引起疟疾的单细胞动物),但是研究表明大多数事实上是由一种紧密相关的物种引起的页(page的缩写)西米乌这种病毒通常会感染住在高高的树冠上的猴子大西洋森林。

尽管P. simium似乎没有P. knowlesi致命,但研究人员担心生态旅游的增长——以及巴西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森林,许多人生活在与森林的密切接触中——可能会增加人类感染的机会,并导致疟疾重新回到以前已经消灭的地区。

我们能做些什么

疟疾不是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动物传染病。在巴西,黄热病病毒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中的重新出现也受到了与森林破碎有关。“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可能是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的良好宿主,”福奈斯说。

确保卫生系统能够快速发现和治疗此类感染至关重要。提醒当地居民和旅行者注意感染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减少风险,例如避免蚊虫叮咬,并在出现症状时迅速寻求治疗,可以进一步减少人们严重不适的机会。

将来,也有可能设计出土地管理策略,减少接触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和传播这些疾病的蚊子。然而,研究人员强调,需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监测,以更好地了解传播模式,并开发易于区分人畜共患和人类疟疾寄生虫的诊断测试,以监测这一新出现的威胁。

在东南亚和巴西,抗击疟疾的战斗已经打响。它的回归将是公共卫生的一场灾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