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派克瓦克斯(新冠疫苗,mRNA)注射混悬液,用于肌肉注射 2025-2026年配方

Contents

This entry is part 2 of 2 in the series 疫苗说明书

SPIKEVAX (COVID-19 Vaccine, mRNA) injectable suspension, for intramuscular use 2025-2026 Formula

5efa7d9d-05e8-46b5-945a-637c2867bd00_viewable_rendition__v.pdf

Spikevax(2025-2026 年配方)处方信息:6 个月及以上人群适用 – 美国 – 英文

疫苗接种状态(2、3)

处方信息要点

本要点未包含使用 Spikevax 所需的全部安全有效信息。有关 Spikevax 的完整处方信息,请参见完整版处方资料。
Spikevax(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信使核糖核酸)注射混悬液,供肌内注射使用

2025-2026 年配方

美国首次批准时间:2022 年

近期重大变更

  • 适应证与用途(1):2025 年 7 月
  • 剂量与给药方式,给药准备(2.1):2025 年 7 月
  • 剂量与接种程序(2.3):2025 年 7 月
  • 警告与注意事项,心肌炎和心包炎(5.2):2025 年 6 月

适应证与用途

Spikevax 是一种疫苗,适用于主动免疫,以预防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引起的 2019 冠状病毒病(COVID-19)。
Spikevax 批准用于以下人群:
  • 65 岁及以上人群;
  • 6 个月至 64 岁人群,且至少存在一种基础疾病,使该人群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较高。(1)

剂量与给药方式

供肌内注射使用。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人群(根据既往接种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剂次划分)(2.3)

既往接种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剂次 aSpikevax 给药方案、剂量及接种程序
0 剂 b2 剂 c,每剂 0.25 毫升

第 1 剂:第 0 个月

第 2 剂:第 1 个月

1 剂单剂,0.25 毫升

在既往接种 1 剂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a 后 1 个月接种

≥2 剂单剂,0.25 毫升

在既往接种最后 1 剂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a 后≥2 个月接种

a 既往接种剂量指任何已获批的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剂量。

b 既往未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c 在疫苗接种系列期间从 23 个月龄满 2 岁的人群,两剂均应接种 Spikevax。

2 岁及以上人群(无论既往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状态)

年龄Spikevax 给药方案、剂量及接种程序
2 岁至 11 岁单剂,0.25 毫升
12 岁及以上单剂,0.5 毫升
若既往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在最后 1 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2 个月接种本疫苗若既往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在最后 1 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2 个月接种本疫苗

剂型与规格

Spikevax 为注射混悬液。
  • 6 个月至 11 岁人群:单剂 0.25 毫升。(3)
  • 12 岁及以上人群:单剂 0.5 毫升。(3)

禁忌证

对 Spikevax 的任何成分有已知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史的人群,或既往接种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人群,禁止接种 Spikevax。(4)

警告与注意事项

对包括 Spikevax 在内的已获批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上市后使用数据的分析表明,心肌炎和心包炎的发病风险增加,症状通常在接种疫苗后第一周出现。在 12 岁至 24 岁男性人群中观察到的风险最高。(5.2)

不良反应

接种 Spikevax 或与 Spikevax 2025-2026 年配方含等量 mRNA 的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报告的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10%)如下:
  • 6 个月至 36 个月龄受试者:烦躁 / 哭闹(最高达 82.8%)、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7.2%)、嗜睡(最高达 52.2%)、食欲下降(最高达 46.5%)、发热(最高达 26.8%)、红斑(最高达 19.2%)、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19.2%)以及腋窝(或腹股沟)肿胀 / 触痛(最高达 12.2%)。(6)
  • 37 个月至 11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98.4%)、疲劳(最高达 73.2%)、头痛(最高达 62.2%)、肌痛(最高达 35.3%)、寒战(最高达 34.6%)、恶心 / 呕吐(最高达 29.3%)、腋窝(或腹股沟)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7.0%)、发热(最高达 25.8%)、红斑(最高达 24.1%)、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22.3%)以及关节痛(最高达 21.3%)。(6)
  • 12 岁至 17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90.6%)、疲劳(最高达 58.1%)、头痛(最高达 56.3%)、肌痛(最高达 40.1%)、寒战(最高达 30.2%)、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7.8%)、关节痛(最高达 23.9%)、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7.9%)以及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13.3%)。(6)
  • 18 岁至 64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86.3%)、疲劳(最高达 62.0%)、头痛(最高达 58.9%)、肌痛(最高达 49.6%)、关节痛(最高达 41.9%)、寒战(最高达 40.3%)、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4.8%)以及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6.7%)。(6)
  •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6.3%)、疲劳(最高达 58.1%)、肌痛(最高达 47.4%)、头痛(最高达 42.1%)、关节痛(最高达 39.5%)、寒战(最高达 18.4%)以及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14.3%)。(6)
如发生可疑不良反应,请联系 ModernaTX 公司,电话:1-866-663-3762;或联系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电话:1-800-822-7967,或访问网站:https://vaers.hhs.gov
参见第 17 部分 “患者咨询信息” 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患者说明书。
修订日期:2025 年 8 月

完整处方信息:目录 *

  1. 适应证与用途
  2. 剂量与给药方式

    2.1 给药准备

    2.2 给药方式

    2.3 剂量与接种程序

  3. 剂型与规格
  4. 禁忌证
  5. 警告与注意事项

    5.1 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理

    5.2 心肌炎和心包炎

    5.3 晕厥

    5.4 免疫功能改变

    5.5 疫苗有效性的局限性

  6. 不良反应

    6.1 临床试验经验

    6.2 上市后经验

  7. 特殊人群用药

    8.1 妊娠期用药

    8.2 哺乳期用药

    8.4 儿科用药

    8.5 老年用药

    8.6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用药

  8. 药品描述
  9. 临床药理学

    12.1 作用机制

  10. 非临床毒理学

    13.1 致癌性、致突变性、对生育能力的损害

  11. 临床试验

    14.1 18 岁及以上成人

    14.2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

    14.3 6 个月至 11 岁婴幼儿和儿童

  12. 参考文献
  13. 药品供应 / 储存与操作
  14. 患者咨询信息
* 完整处方信息中省略的章节或子章节未列出

完整处方信息

1 适应证与用途

Spikevax 是一种疫苗,适用于主动免疫,以预防由主动免疫,以预防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引起的 2019 冠状病毒病(COVID-19)。
Spikevax 批准用于以下人群:
  • 65 岁及以上人群;
  • 6 个月至 64 岁人群,且至少存在一种基础疾病,使该人群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较高。

2 剂量与给药方式

供肌内注射使用。

2.1 给药准备

  • 确认预充式注射器标签上注明 “2025-2026 年配方”。
  • 如 Spikevax 预充式注射器处于冷冻状态,使用前需按以下说明解冻。
2-8°C(36-46°F)冰箱解冻15-25°C(59-77°F)室温解冻
10 支装注射器纸盒解冻 2 小时 40 分钟解冻 1 小时 20 分钟
2 支装注射器纸盒解冻 1 小时 40 分钟解冻 40 分钟
单支注射器(从纸盒中取出)解冻 1 小时 40 分钟解冻 40 分钟
  • 解冻后不得再次冷冻。
  • 只要溶液和容器条件允许,肠外给药的药品在给药前应目视检查是否存在颗粒物和变色情况。
  • Spikevax 为白色至类白色混悬液,可能含有白色或半透明的药品相关颗粒物。如疫苗出现变色或含有其他颗粒物,不得给药。
  • 禁止摇晃。
  • 保持针尖帽朝上,逆时针旋转取下针尖帽,直至针尖帽脱落。取下针尖帽时动作需缓慢平稳,避免在旋转的同时拉扯针尖帽。
  • 顺时针旋转连接针头,直至针头牢固固定在注射器上。

2.2 给药方式

Spikevax 通过肌内注射给药。单次使用后应丢弃。

2.3 剂量与接种程序

表 1:6 个月至 23 个月龄人群(根据既往接种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剂次划分)
既往接种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剂次 aSpikevax 给药方案、剂量及接种程序
0 剂 b2 剂 c,每剂 0.25 毫升

第 1 剂:第 0 个月

第 2 剂:第 1 个月

1 剂单剂,0.25 毫升

在既往接种 1 剂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a 后 1 个月接种

≥2 剂单剂,0.25 毫升

在既往接种最后 1 剂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a 后≥2 个月接种

a 既往接种剂量指任何已获批的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剂量。

b 既往未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c 在疫苗接种系列期间从 23 个月龄满 2 岁的人群,两剂均应接种 Spikevax。

表 2:2 岁及以上人群(无论既往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状态)
年龄Spikevax 给药方案、剂量及接种程序
2 岁至 11 岁单剂,0.25 毫升
12 岁及以上单剂,0.5 毫升
若既往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在最后 1 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2 个月接种本疫苗若既往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在最后 1 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2 个月接种本疫苗

3 剂型与规格

Spikevax 为注射混悬液。
  • 6 个月至 11 岁人群:单剂 0.25 毫升。
  • 12 岁及以上人群:单剂 0.5 毫升。

4 禁忌证

对 Spikevax 的任何成分 [参见药品描述(11)] 有已知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史的人群,或既往接种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人群,禁止接种 Spikevax。

5 警告与注意事项

5.1 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理

接种 Spikevax 后,必须立即准备好相应的医疗处理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反应。

5.2 心肌炎和心包炎

对包括 Spikevax 在内的已获批 m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上市后使用数据的分析表明,心肌炎和心包炎的发病风险增加,症状通常在接种疫苗后第一周出现。在 12 岁至 24 岁男性人群中观察到的风险最高。
基于对住院和门诊环境下商业健康保险索赔数据的分析,在接种 2023-2024 年配方 m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 1 至 7 天内,6 个月至 64 岁人群中心肌炎和 / 或心包炎的未调整估计发病率约为每百万剂 8 例,12 岁至 24 岁男性人群中约为每百万剂 27 例。
尽管部分接种 m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发生心肌炎和 / 或心包炎的患者需要重症监护支持,但现有数据表明,通过保守治疗,患者症状通常可在数天内缓解。
一项纵向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提供了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相关性心肌炎的住院患者心血管结局的随访信息。这些患者中大多数在确诊前已接种了两剂 m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基础免疫系列。在该研究中,接种疫苗后中位随访时间约为 5 个月,心肌损伤标志物 ——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异常表现的持续存在较为常见。目前尚不清楚这些 CMR 表现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意义 [参见不良反应(6.2)]。
目前尚无关于接种 m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发生心肌炎或心包炎可能产生长期后遗症的相关信息。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已发布关于接种疫苗后心肌炎和心包炎的相关考量,包括有心肌炎或心包炎病史人群的疫苗接种问题(https://www.cdc.gov/vaccines/covid-19/clinical-considerations/myocarditis.html)。

5.3 晕厥

注射类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晕厥(昏厥)。应制定相关流程,以避免因晕厥造成意外伤害。

5.4 免疫功能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对 Spikevax 的免疫应答可能减弱 [参见特殊人群用药(8.6)]。

5.5 疫苗有效性的局限性

Spikevax 可能无法对所有疫苗接种者提供保护。

6 不良反应

在为评估 Spikevax 安全性而开展的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接种的剂量包括单剂、间隔 1 个月的两剂系列(称为基础免疫系列)以及后续剂量(称为加强剂量),具体如下表 3 所示。
表 3:临床试验
研究年龄给药方案疫苗接种人数
研究 1(NCT04470427)18 岁及以上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100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15184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 Spikevaxa(含 50 微克 mRNA)19609b
研究 2(NCT04405076)18 岁及以上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 Spikevaxa(含 50 微克 mRNA)171
研究 3(NCT04649151)12 岁至 17 岁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100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2486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 Spikevaxa(含 50 微克 mRNA)1405
单剂: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c(含 50 微克 mRNA)379
研究 4(NCT04796896)6 岁至 11 岁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50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3708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 Spikevaxa(含 25 微克 mRNA)2290
2 岁至 5 岁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3671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含 10 微克 mRNA)1514
6 个月至 23 个月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2438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含 10 微克 mRNA)1252
研究 5(NCT04927065)18 岁及以上第二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c(含 50 微克 mRNA)511
研究 6(NCT05436834)2 岁至 5 岁基础免疫系列:2 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261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含 10 微克 mRNA)425
2 岁至 4 岁单剂:Spikevax(2023-2024 年配方)e(含 25 微克 mRNA)199
6 个月至 23 个月基础免疫系列:2 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130
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2023-2024 年配方)e(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399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含 10 微克 mRNA)114
a 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武汉株(原始株)病毒刺突(S)糖蛋白的疫苗。

b 包括 10 名未接种过 Spikevax 基础免疫系列却接种了 1 剂 Spikevax(含 50 微克 mRNA)的受试者。

c 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武汉株(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病毒刺突(S)糖蛋白的疫苗。

d 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武汉株(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1 系病毒刺突(S)糖蛋白的疫苗。

e 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病毒刺突(S)糖蛋白的疫苗。

接种 Spikevax、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以下简称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目前已不再在美国获批使用] 或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目前未在美国获批使用](均与 Spikevax 2025-2026 年配方含等量 mRNA)后,报告的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10%)如下:
  • 6 个月至 36 个月龄受试者:烦躁 / 哭闹(最高达 82.8%)、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7.2%)、嗜睡(最高达 52.2%)、食欲下降(最高达 46.5%)、发热(最高达 26.8%)、红斑(最高达 19.2%)、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19.2%)以及腋窝(或腹股沟)肿胀 / 触痛(最高达 12.2%)。
  • 37 个月至 11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98.4%)、疲劳(最高达 73.2%)、头痛(最高达 62.2%)、肌痛(最高达 35.3%)、寒战(最高达 34.6%)、恶心 / 呕吐(最高达 29.3%)、腋窝(或腹股沟)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7.0%)、发热(最高达 25.8%)、红斑(最高达 24.1%)、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22.3%)以及关节痛(最高达 21.3%)。
  • 12 岁至 17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90.6%)、疲劳(最高达 58.1%)、头痛(最高达 56.3%)、肌痛(最高达 40.1%)、寒战(最高达 30.2%)、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7.8%)、关节痛(最高达 23.9%)、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7.9%)以及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13.3%)。
  • 18 岁至 64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86.3%)、疲劳(最高达 62.0%)、头痛(最高达 58.9%)、肌痛(最高达 49.6%)、关节痛(最高达 41.9%)、寒战(最高达 40.3%)、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4.8%)以及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6.7%)。
  •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6.3%)、疲劳(最高达 58.1%)、肌痛(最高达 47.4%)、头痛(最高达 42.1%)、关节痛(最高达 39.5%)、寒战(最高达 18.4%)以及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14.3%)。

6.1 临床试验经验

由于临床试验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一种疫苗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能直接与另一种疫苗在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也可能无法反映实际使用中观察到的发生率。
18 岁及以上成人
未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接种两剂系列(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1)
研究 1 是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18 岁及以上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NCT04470427)。该试验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观察者设盲阶段在美国开展,共纳入 30346 名 18 岁及以上受试者,这些受试者至少接种了 1 剂 Spikevax(100 微克 mRNA;n=15184)或安慰剂(n=15162)。在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Spikevax)获得紧急使用授权(2020 年 12 月 18 日)后,受试者在数月内分阶段揭盲,为安慰剂组受试者提供 Spikevax 接种。在设盲阶段,第二剂注射后安全性随访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4 个月。在设盲阶段和开放标签阶段,第二剂注射后安全性随访的中位总持续时间为 6 个月。
在研究 1 中,受试者人群的中位年龄为 52 岁(范围 18-95 岁);75.2% 的受试者年龄在 18 岁至 64 岁之间,24.8% 的受试者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总体而言,52.6% 的受试者为男性,47.4% 为女性;20.5%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79.2% 为白人,10.2% 为非裔美国人,4.6% 为亚裔,0.8%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2%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2.0% 为其他种族,2.1% 为多种族。接种 Spikevax 的受试者和接种安慰剂的受试者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在至少接种 1 剂疫苗的受试者中,对接受 Spikevax(n=15179)和接受安慰剂(n=15159)的受试者,通过电子日志收集每剂注射后 7 天内(即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以及退热药的使用情况。对于持续超过 7 天的事件,将随访至事件解决。疫苗组受试者报告的主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受试者。
按年龄组和剂量划分的主动报告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分别如表 4 和表 5 所示。
表 4:18 岁至 64 岁受试者每剂注射后 7 天内 * 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第 1 剂和第 2 剂)
Spikevax – 第 1 剂(N=11406)n(%)Spikevax – 第 2 剂(N=11000)n(%)安慰剂 a – 第 1 剂(N=11402)n(%)安慰剂 a – 第 2 剂(N=10929)n(%)
局部不良反应
疼痛9908(86.9)9893(89.9)2183(19.1)2048(18.7)
疼痛,3 级 b366(3.2)506(4.6)23(0.2)22(0.2)
腋窝肿胀 / 触痛1322(11.6)1777(16.2)567(5.0)474(4.3)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37(0.3)47(0.4)13(0.1)12(0.1)
肿胀(硬块)≥25 毫米766(6.7)1399(12.7)42(0.4)46(0.4)
肿胀(硬块),3 级 c62(0.5)183(1.7)3(<0.1)5(<0.1)
红斑(发红)≥25 毫米354(3.1)989(9.0)54(0.5)53(0.5)
红斑(发红),3 级 c34(0.3)210(1.9)11(<0.1)12(0.1)
全身不良反应
疲劳4385(38.5)7453(67.8)3281(28.8)2701(24.7)
疲劳,3 级 d121(1.1)1178(10.7)83(0.7)88(0.8)
疲劳,4 级 e1(<0.1)0(0)0(0)0(0)
头痛4028(35.3)6929(63.0)3303(29.0)2775(25.4)
头痛,3 级 f220(1.9)559(5.1)163(1.4)132(1.2)
肌痛2700(23.7)6789(61.7)1625(14.3)1425(13.0)
肌痛,3 级 d74(0.6)1116(10.1)38(0.3)42(0.4)
关节痛1892(16.6)5010(45.6)1327(11.6)1180(10.8)
关节痛,3 级 d47(0.4)650(5.9)30(0.3)37(0.3)
关节痛,4 级 e1(<0.1)0(0)0(0)0(0)
寒战1050(9.2)5357(48.7)730(6.4)662(6.1)
寒战,3 级 g17(0.1)164(1.5)8(<0.1)15(0.1)
恶心 / 呕吐1068(9.4)2355(21.4)908(8.0)807(7.4)
恶心 / 呕吐,3 级 h6(<0.1)11(0.1)8(<0.1)8(<0.1)
发热102(0.9)1909(17.4)37(0.3)38(0.3)
发热,3 级 i10(<0.1)185(1.7)1(<0.1)2(<0.1)
发热,4 级 j4(<0.1)12(0.1)4(<0.1)2(<0.1)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2656(23.3)6307(57.3)1523(13.4)1254(11.5)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事件和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志(e-diary)收集。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4 级疲劳、关节痛:定义为需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

f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g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h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i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j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表 5:65 岁及以上受试者每剂注射后 7 天内 * 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第 1 剂和第 2 剂)
Spikevax – 第 1 剂(N=3760)n(%)Spikevax – 第 2 剂(N=3691)n(%)安慰剂 a – 第 1 剂(N=3749)n(%)安慰剂 a – 第 2 剂(N=3649)n(%)
局部不良反应
疼痛2780(73.9)3071(83.2)482(12.9)438(12.0)
疼痛,3 级 b50(1.3)100(2.7)32(0.9)19(0.5)
腋窝肿胀 / 触痛231(6.1)315(8.5)155(4.1)97(2.7)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12(0.3)21(0.6)14(0.4)8(0.2)
肿胀(硬块)≥25 毫米169(4.5)408(11.1)23(0.6)14(0.4)
肿胀(硬块),3 级 c20(0.5)72(2.0)3(<0.1)7(0.2)
红斑(发红)≥25 毫米91(2.4)285(7.7)23(0.6)15(0.4)
红斑(发红),3 级 c8(0.2)77(2.1)2(<0.1)3(<0.1)
全身不良反应
疲劳1251(33.3)2154(58.4)852(22.7)717(19.6)
疲劳,3 级 d30(0.8)255(6.9)22(0.6)20(0.5)
头痛922(24.5)1708(46.3)723(19.3)652(17.9)
头痛,3 级 e53(1.4)107(2.9)34(0.9)33(0.9)
肌痛742(19.7)1740(47.2)444(11.9)399(10.9)
肌痛,3 级 d17(0.5)205(5.6)9(0.2)10(0.3)
关节痛618(16.4)1293(35.1)457(12.2)399(10.9)
关节痛,3 级 d13(0.3)125(3.4)8(0.2)7(0.2)
寒战201(5.3)1143(31.0)148(4.0)151(4.1)
寒战,3 级 f7(0.2)27(0.7)6(0.2)2(<0.1)
恶心 / 呕吐194(5.2)439(11.9)167(4.5)134(3.7)
恶心 / 呕吐,3 级 g4(0.1)10(0.3)5(0.1)3(<0.1)
恶心 / 呕吐,4 级 h0(0)1(<0.1)0(0)0(0)
发热10(0.3)367(9.9)7(0.2)5(0.1)
发热,3 级 i1(<0.1)18(0.5)1(<0.1)0(0)
发热,4 级 j0(0)1(<0.1)2(<0.1)1(<0.1)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673(17.9)1548(41.9)477(12.7)331(9.1)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事件和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志(e-diary)收集。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f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g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h 4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需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因低血压休克)。

i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j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接种 Spikevax 后报告的主动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1 至 3 天。
第 2 剂接种后报告的 3 级主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第 1 剂。疫苗接种者在第 2 剂接种后报告的主动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第 1 剂。
在研究 1 中,2.3% 的受试者(疫苗组 = 347,安慰剂组 = 337)在基线时存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既往感染证据 [基线时存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既往感染的免疫学或病毒学证据(定义为第 1 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和 / 或 Elecsys 免疫测定阳性)]。
总体而言,在 347 名疫苗组受试者中,其反应原性与 14750 名基线时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既往感染证据的疫苗组受试者 [基线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阴性且 Elecsys 免疫测定阴性] 相比,无显著差异。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受试者在每剂接种后 28 天内接受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监测。在整个研究期间(2 年)记录严重不良事件和需就医的不良事件。在 30346 名至少接种 1 剂疫苗(n=15184)或安慰剂(n=15162)的受试者中,31.3% 的 Spikevax 接种受试者(n=4752)和 28.6% 的安慰剂接种受试者(n=4338)报告了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28 天随访期间,疫苗接种者中 1.7% 和安慰剂接种者中 0.8% 报告了淋巴结病相关事件。这些事件包括淋巴结病、淋巴结炎、淋巴结疼痛、接种部位淋巴结病、注射部位淋巴结病和腋窝肿块。这种差异与在注射侧手臂主动报告的腋窝肿胀 / 触痛所观察到的差异一致。
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7 天随访期间,Spikevax 组中有 6 名受试者报告了可能与接种相关的注射部位皮疹或注射部位荨麻疹等超敏反应事件,安慰剂组中无此类报告。疫苗接种者中 1.4% 和安慰剂接种者中 0.7% 报告了在接种后 > 7 天出现的迟发性注射部位反应。迟发性注射部位反应包括疼痛、红斑和肿胀,且可能与接种相关。
在研究的设盲部分,Spikevax 组报告了 8 例面神经麻痹(包括贝尔氏麻痹)病例,安慰剂组报告了 3 例。在 28 天随访期间,Spikevax 组报告了 2 例面神经麻痹病例,分别发生在接种后第 8 天和第 22 天;安慰剂组报告了 1 例面神经麻痹病例,发生在接种后第 17 天。目前关于面神经麻痹的可用信息不足以确定其与疫苗存在因果关系。
在研究的设盲部分,Spikevax 组报告了 50 例带状疱疹病例,安慰剂组报告了 23 例。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28 天期间,Spikevax 组报告了 22 例带状疱疹病例,安慰剂组报告了 15 例。目前关于带状疱疹感染的可用信息不足以确定其与疫苗存在因果关系。
在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其他特定类别不良事件(包括其他神经系统、神经炎症和血栓性事件)的显著特征或数量差异,表明这些不良事件与 Spikevax 无因果关系。
严重不良事件
在研究的设盲阶段,1.8% 的 Spikevax 接种受试者(n=268)和 1.9% 的安慰剂接种受试者(n=292)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
疫苗组中有 3 例有皮肤填充剂注射史的受试者报告了血管性水肿 / 面部肿胀这一严重不良事件。肿胀症状在接种第 2 剂后 1-2 天出现,且可能与接种相关。
在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其他特定类别严重不良事件(包括神经系统、神经炎症和血栓性事件)的显著特征或差异,表明这些严重不良事件与 Spikevax 无因果关系。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接种单剂(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2)
研究 2 是一项 2 期、随机、观察者设盲、安慰剂对照、剂量确认研究,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18 岁及以上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NCT04405076)。在该研究中,198 名受试者接种了两剂 Spikevax 基础免疫系列(每剂含 100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在研究的开放标签阶段,其中 171 名受试者在接种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8-8.5 个月)接种了 1 剂加强剂量(含 50 微克 mRNA)。
在 171 名加强剂量接种者中,中位年龄为 55 岁(范围 18-87 岁);77.8% 的受试者年龄在 18 岁至 64 岁之间,22.2% 的受试者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39.2% 为男性,60.8% 为女性;5.8%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95.9% 为白人,2.9% 为非裔美国人,0.6% 为亚裔,0.6%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18 岁至 64 岁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7 天内出现的主动报告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86.0%)、疲劳(62.0%)、头痛(58.9%)、肌痛(49.6%)、关节痛(41.9%)、寒战(40.3%)、腋窝肿胀 / 触痛(24.8%)、恶心 / 呕吐(12.4%)、发热(7.0%)、注射部位肿胀(6.2%)、注射部位红斑(5.4%)和皮疹(2.3%)。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7 天内出现的主动报告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76.3%)、疲劳(47.4%)、肌痛(47.4%)、头痛(42.1%)、关节痛(39.5%)、寒战(18.4%)、恶心 / 呕吐(7.9%)、发热(5.4%)、腋窝肿胀 / 触痛(5.3%)、注射部位红斑(2.6%)和注射部位肿胀(2.6%)。
未报告 4 级不良反应。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2 至 3 天。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总体而言,171 名加强剂量接种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至数据库锁定日期(2021 年 11 月 23 日)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76 天。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28 天内,14.6% 的受试者(n=25)报告了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未发现未被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涵盖的、被认为与 Spikevax 存在因果关系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
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28 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截至数据库锁定日期(2021 年 11 月 23 日),接种加强剂量后未发现被认为与 Spikevax 存在因果关系的严重不良事件。
研究 1 是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18 岁及以上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NCT04470427)。在该研究的开放标签加强剂量阶段,19609 名受试者接种了 1 剂 Spikevax 加强剂量(含 50 微克 mRNA)。在这些受试者中,19599 名既往接种过 Spikevax 基础免疫系列,并在接种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19 个月)接种了 1 剂加强剂量。
在 19609 名加强剂量接种者中,中位年龄为 55 岁(范围 19-96 岁);69.6% 的受试者年龄在 18 岁至 64 岁之间,30.4% 的受试者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52.4% 为男性,47.6% 为女性;20.2%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78.9% 为白人,10.6% 为非裔美国人,4.1% 为亚裔,0.8%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2%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2.0% 为其他种族,2.2% 为多种族。2021 年 10 月 1 日之后,研究者或申请人发现的潜在心肌炎和 / 或心包炎病例由独立的心脏事件评估委员会(CEAC)进行评估,以确定这些病例是否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定义的确诊或疑似心肌炎和 / 或心包炎。在这些分析中,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4 月 5 日),加强剂量接种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61 天,17.1%(n=3361)的研究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至少随访了 6 个月。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28 天内接受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监测。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4 月 5 日),在 19609 名接种加强剂量的受试者中,31.7% 的受试者(n=6209)报告了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在该人群中,Spikevax 加强剂量的安全性特征与 Spikevax 基础免疫系列的安全性特征相似。
严重不良事件
在接种 Spikevax 加强剂量后 28 天内,0.5% 的受试者(n=94)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4 月 5 日),2.3% 的受试者(n=442)报告了在接种加强剂量后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
一名 42 岁男性在接种 Spikevax 加强剂量后当天出现疑似心肌炎症状(经心脏事件评估委员会(CEAC)评估)。报告显示,该男性的心肌炎症状在第 72 天已缓解,无后遗症。该事件被认为与 Spikevax 相关。
一名 73 岁女性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8 天出现结节性红斑这一严重不良事件。该事件被认为与 Spikevax 存在因果关系,且报告显示在第 30 天未经治疗即缓解。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接种单剂(双价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疫苗)(研究 5)
研究 5(NCT04927065)是一项在美国开展的多部分 2/3 期开放标签研究,旨在评估既往接种过 Spikevax 基础免疫系列和第一剂加强剂量且间隔至少 3 个月的 18 岁及以上受试者,接种第二剂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含 50 微克 mRNA)与接种第二剂 Spikevax 加强剂量(含 50 微克 mRNA)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反应原性。安全性分析数据集包括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组的 511 名受试者和 Spikevax 加强剂量组的 376 名受试者。
在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组中,人群的中位年龄为 50 岁(范围 19-89 岁);79.5% 的受试者年龄在 18 岁至 64 岁之间,20.5% 的受试者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总体而言,38.2% 为男性,61.8% 为女性;11.4%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83.4% 为白人,11.0% 为非裔美国人,2.2% 为亚裔,0.2%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1.2% 为其他种族,1.6% 为多种族。在 Spikevax 组中,人群的中位年龄为 61 岁(范围 20-96 岁);60.1% 的受试者年龄在 18 岁至 64 岁之间,39.9% 的受试者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总体而言,49.5% 为男性,50.5% 为女性;9.8%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85.6% 为白人,7.4% 为非裔美国人,4.3% 为亚裔,0.3%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3%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0.5% 为其他种族,0.5% 为多种族。
在这些分析中,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9 月 23 日),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37 天。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7 月 6 日),Spikevax 接种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27 天。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通过电子日志收集接受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接受 Spikevax 的受试者在注射后 7 天内(即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以及退热药的使用情况。对于持续超过 7 天的事件,将随访至事件解决。
表 6 和表 7 分别展示了 18 岁至 64 岁和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在接种第二剂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与接种第二剂 Spikevax 加强剂量后 7 天内报告的主动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表 6:18 岁至 64 岁受试者在接种第二剂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与接种第二剂 Spikevax 加强剂量后 7 天内 * 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 N=402-403 n(%)Spikevax 加强剂量 N=210 n(%)
局部不良反应
疼痛347(86.3)174(82.9)
疼痛,3 级 a19(4.7)4(1.9)
腋窝肿胀 / 触痛91(22.6)38(18.1)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a1(0.2)4(1.9)
肿胀(硬块)≥25 毫米32(8.0)14(6.7)
肿胀(硬块),3 级 b2(0.5)2(1.0)
红斑(发红)≥25 毫米17(4.2)10(4.8)
红斑(发红),3 级 b3(0.7)1(0.5)
全身不良反应
疲劳243(60.3)114(54.3)
疲劳,3 级 c14(3.5)7(3.3)
头痛210(52.2)99(47.1)
头痛,3 级 d11(2.7)1(0.5)
肌痛197(49.0)89(42.4)
肌痛,3 级 c17(4.2)8(3.8)
关节痛145(36.1)68(32.4)
关节痛,3 级 c9(2.2)2(1.0)
寒战96(23.9)54(25.7)
寒战,3 级 e3(0.7)0(0)
恶心 / 呕吐67(16.7)27(12.9)
恶心 / 呕吐,3 级 f1(0.2)0(0)
发热16(4.0)9(4.3)
发热,3 级 g1(0.2)0(0)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 h159(39.5)67(31.9)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事件和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志(e-diary)收集。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包括接种了加强剂量并提供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b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c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d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f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g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h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组 N=403,Spikevax 组 N=210)。

表 7:65 岁及以上受试者在接种第二剂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与接种第二剂 Spikevax 加强剂量后 7 天内 * 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 N=105 n(%)Spikevax 加强剂量 N=139-140 n(%)
局部不良反应
疼痛71(67.6)94(67.1)
疼痛,3 级 a1(1.0)0(0)
腋窝肿胀 / 触痛15(14.3)15(10.7)
肿胀(硬块)≥25 毫米8(7.6)8(5.7)
肿胀(硬块),3 级 b3(2.9)3(2.1)
红斑(发红)≥25 毫米6(5.7)3(2.1)
红斑(发红),3 级 b2(1.9)1(0.7)
全身不良反应
疲劳61(58.1)65(46.8)
疲劳,3 级 c3(2.9)4(2.9)
头痛39(37.1)44(31.7)
头痛,3 级 d1(1.0)1(0.7)
肌痛38(36.2)45(32.4)
肌痛,3 级 c3(2.9)5(3.6)
关节痛32(30.5)42(30.2)
关节痛,3 级 c0(0)1(0.7)
寒战16(15.2)20(14.4)
寒战,3 级 e1(1.0)1(0.7)
恶心 / 呕吐4(3.8)8(5.8)
发热4(3.8)2(1.4)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 f38(36.2)40(28.6)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事件和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志(e-diary)收集。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包括接种了加强剂量并提供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

† 未列出 3 级或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3 级疼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b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c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d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f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组 N=105,Spikevax 组 N=140)。

接种任一疫苗加强剂量的受试者,其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中位持续时间均为 3 天。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28 天内接受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监测。在整个研究期间记录严重不良事件和需就医的不良事件。截至 2022 年 9 月 23 日,在接种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的受试者(n=511)中,22.7% 的受试者(n=116)报告了在接种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截至 2022 年 7 月 6 日,在接种 Spikevax 加强剂量的受试者(n=376)中,21.3% 的受试者(n=80)报告了在接种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在这些分析中,99.6% 的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组研究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至截止日期(2022 年 9 月 23 日)至少随访了 28 天,100.0% 的 Spikevax 组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至截止日期(2022 年 7 月 6 日)至少随访了 28 天。在各疫苗组之间,报告的特定类别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
严重不良事件
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9 月 23 日),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接种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37 天。0.6% 的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受试者(n=3)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7 月 6 日),Spikevax 加强剂量接种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27 天。2.7% 的 Spikevax 接种受试者(n=10)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在任一疫苗组中,均未发现被认为与疫苗相关的事件。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
未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接种两剂系列(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3)
在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中评估了 Spikevax 的安全性。该随机、安慰剂对照、观察者设盲临床试验在美国开展,共纳入 3726 名 12 岁至 17 岁受试者,这些受试者至少接种了 1 剂 Spikevax(100 微克 mRNA;n=2486)或安慰剂(n=1240)(研究 3,NCT04649151)。2021 年 5 月 10 日后,受试者开始进入开放标签观察阶段。2021 年 10 月 1 日之后,研究者或申请人发现的潜在心肌炎和 / 或心包炎病例由独立的心脏事件评估委员会(CEAC)进行评估,以确定这些病例是否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定义的确诊或疑似心肌炎和 / 或心包炎。对接种 Spikevax 的受试者(n=2486)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截止日期为 2022 年 1 月 31 日。在这些分析中,设盲阶段和开放标签阶段的总随访时间在第 2 剂接种后中位持续时间为 312 天,95.7% 的研究受试者在第 2 剂接种后至少随访了 6 个月。
总体而言,51.4% 为男性,48.6% 为女性;11.6%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83.8% 为白人,3.4% 为非裔美国人,6.0% 为亚裔,0.5%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1%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1.0% 为其他种族,4.5% 为多种族。接种 Spikevax 的受试者和接种安慰剂的受试者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在至少接种 1 剂疫苗的受试者中,对接受 Spikevax(n=2485)和接受安慰剂(n=1240)的受试者,通过电子日志收集每剂注射后 7 天内(即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以及退热药的使用情况。对于持续超过 7 天的事件,将随访至事件解决。疫苗组受试者报告的主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受试者。
12 岁至 17 岁受试者按剂量划分的主动报告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如表 8 所示。
表 8:12 岁至 17 岁受试者每剂注射后 7 天内 * 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第 1 剂和第 2 剂)†
Spikevax – 第 1 剂 N=2480-2482 n(%)Spikevax – 第 2 剂 N=2477-2478 n(%)安慰剂 a – 第 1 剂 N=1238 n(%)安慰剂 a – 第 2 剂 N=1219-1220 n(%)
局部不良反应
疼痛2310(93.1)2290(92.4)431(34.8)370(30.3)
疼痛,3 级 b133(5.4)126(5.1)1(<0.1)3(0.2)
腋窝肿胀 / 触痛576(23.2)519(21.0)101(8.2)61(5.0)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11(0.4)7(0.3)0(0)0(0)
肿胀(硬块)≥25 毫米401(16.2)508(20.5)12(1.0)12(1.0)
肿胀(硬块),3 级 c27(1.1)56(2.3)0(0)0(0)
红斑(发红)≥25 毫米329(13.3)484(19.5)8(0.6)11(0.9)
红斑(发红),3 级 c22(0.9)72(2.9)0(0)0(0)
全身不良反应
疲劳1188(47.9)1679(67.8)453(36.6)353(28.9)
疲劳,3 级 d33(1.3)188(7.6)18(1.5)10(0.8)
头痛1106(44.6)1739(70.2)477(38.5)371(30.4)
头痛,3 级 e56(2.3)112(4.5)17(1.4)14(1.1)
头痛,4 级 f0(0)1(<0.1)0(0)0(0)
肌痛670(27.0)1155(46.6)205(16.6)153(12.5)
肌痛,3 级 d24(1.0)129(5.2)10(0.8)3(0.2)
关节痛371(15.0)716(28.9)143(11.6)113(9.3)
关节痛,3 级 d15(0.6)57(2.3)5(0.4)2(0.2)
寒战456(18.4)1066(43.0)138(11.1)97(8.0)
寒战,3 级 g4(0.2)11(0.4)1(<0.1)0(0)
恶心 / 呕吐281(11.3)591(23.9)109(8.8)106(8.7)
恶心 / 呕吐,3 级 h2(<0.1)2(<0.1)0(0)0(0)
恶心 / 呕吐,4 级 i0(0)1(<0.1)0(0)0(0)
发热57(2.3)298(12.0)11(0.9)12(1.0)
发热,3 级 j9(0.4)48(1.9)1(<0.1)1(<0.1)
发热,4 级 k0(0)1(<0.1)0(0)1(<0.1)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 l748(30.1)1242(50.1)118(9.5)108(8.9)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事件和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志(e-diary)收集。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f 4 级头痛:定义为需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

g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h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i 4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需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因低血压休克)。

j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k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l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Spikevax 组:第 1 剂后 N=2482,第 2 剂后 N=2478;安慰剂组:第 1 剂后 N=1238,第 2 剂后 N=1220)。

接种 Spikevax 后报告的主动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2 至 3 天。
第 2 剂接种后报告的 3 级主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第 1 剂。疫苗接种者在第 2 剂接种后报告的主动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高于第 1 剂。
在研究 3 中,3.5% 的受试者(疫苗组 = 87,安慰剂组 = 43)在基线时存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既往感染证据 [基线时存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既往感染的免疫学或病毒学证据(定义为第 1 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和 / 或 Elecsys 免疫测定阳性)]。
总体而言,在 87 名疫苗组受试者中,其反应原性与 2395 名基线时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既往感染证据的疫苗组受试者 [基线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阴性且 Elecsys 免疫测定阴性] 相比,无显著差异。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受试者在每剂接种后 28 天内接受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监测。在整个研究期间(2 年)记录严重不良事件和需就医的不良事件。在 3726 名至少接种 1 剂疫苗(n=2486)或安慰剂(n=1240)的受试者中,33.2% 的 Spikevax 接种受试者(n=825)和 28.5% 的安慰剂接种受试者(n=353)报告了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28 天随访期间,疫苗接种者中 2.9% 和安慰剂接种者中 1.0% 报告了淋巴结病相关事件。这些事件包括淋巴结病、淋巴结炎、淋巴结疼痛、接种部位淋巴结病、注射部位淋巴结病和腋窝肿块。这种差异与在注射侧手臂主动报告的腋窝肿胀 / 触痛所观察到的差异一致。
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7 天随访期间,Spikevax 组中有 10 名受试者报告了可能与接种相关的注射部位皮疹或注射部位荨麻疹等超敏反应事件,安慰剂组中无此类报告。疫苗接种者中 2.3% 和安慰剂接种者中 0.8% 报告了在接种后 > 7 天出现的迟发性注射部位反应。迟发性注射部位反应包括疼痛、红斑和肿胀,且可能与接种相关。
在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其他特定类别不良事件(包括其他神经系统、神经炎症和血栓性事件)的显著特征或数量差异,表明这些不良事件与 Spikevax 无因果关系。
严重不良事件
在研究的设盲阶段,1.0% 的 Spikevax 接种受试者(n=24)和 1.1% 的安慰剂接种受试者(n=14)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
在研究的设盲部分,Spikevax 组报告了 2 例面神经麻痹(包括贝尔氏麻痹)病例,安慰剂组报告了 1 例。在 28 天随访期间,Spikevax 组报告了 1 例面神经麻痹病例,发生在接种后第 14 天;安慰剂组报告了 1 例面神经麻痹病例,发生在接种后第 21 天。目前关于面神经麻痹的可用信息不足以确定其与疫苗存在因果关系。
在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其他特定类别严重不良事件(包括神经系统、神经炎症和血栓性事件)的显著特征或差异,表明这些严重不良事件与 Spikevax 无因果关系。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接种单剂(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3)
在研究 3 的开放标签加强剂量阶段,1405 名 12 岁至 17 岁受试者在接种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8-11.9 个月)接种了 1 剂加强剂量(含 50 微克 mRNA)。
在 1405 名加强剂量接种者中,中位年龄为 15 岁(范围 12-18 岁);51.1% 为男性,48.9% 为女性;11.3%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84.1% 为白人,3.3% 为非裔美国人,6.1% 为亚裔,0.4%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1%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1.0% 为其他种族,4.3% 为多种族。
在这些分析中,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1 月 31 日),加强剂量接种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35 天,79.0%(n=1109)的研究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至少随访了 6 个月。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12 岁至 17 岁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7 天内出现的主动报告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90.6%)、疲劳(58.1%)、头痛(56.3%)、肌痛(40.1%)、寒战(30.2%)、腋窝肿胀 / 触痛(27.8%)、关节痛(23.9%)、恶心 / 呕吐(17.9%)、注射部位肿胀(13.3%)、发热(12.0%)、注射部位红斑(10.7%)和皮疹(2.6%)。
未报告 4 级不良反应。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2 至 3 天。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受试者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28 天内接受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监测。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1 月 31 日),在 1405 名接种加强剂量的受试者中,27.6% 的受试者(n=388)报告了在接种加强剂量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在该人群中,Spikevax 加强剂量的安全性特征与 Spikevax 基础免疫系列的安全性特征相似。
严重不良事件
在接种 Spikevax 加强剂量后 28 天内,0.3% 的受试者(n=4)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1 月 31 日),1.1% 的受试者(n=15)报告了在接种加强剂量后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
两名 16 岁男性在接种 Spikevax 加强剂量后出现疑似心肌炎症状(经心脏事件评估委员会(CEAC)评估)。一名受试者的症状在第 14 天缓解,另一名受试者的症状在第 21 天缓解,均无后遗症。这两起事件均被认为与 Spikevax 相关。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接种单剂(双价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疫苗)(研究 3)
在研究 3 的开放标签阶段,379 名 12 岁至 17 岁受试者在接种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8-11.9 个月)接种了 1 剂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含 50 微克 mRNA)。
在 379 名接种者中,中位年龄为 15 岁(范围 12-18 岁);50.9% 为男性,49.1% 为女性;10.8%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84.7% 为白人,3.2% 为非裔美国人,6.3% 为亚裔,0.3%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1%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0.8% 为其他种族,4.2% 为多种族。
在这些分析中,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1 月 31 日),接种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63 天,34.0%(n=129)的研究受试者在接种后至少随访了 6 个月。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12 岁至 17 岁受试者在接种后 7 天内出现的主动报告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89.2%)、疲劳(56.7%)、头痛(54.6%)、肌痛(38.5%)、寒战(29.3%)、腋窝肿胀 / 触痛(26.4%)、关节痛(22.7%)、恶心 / 呕吐(16.6%)、注射部位肿胀(12.4%)、发热(11.1%)、注射部位红斑(9.8%)和皮疹(2.4%)。
未报告 4 级不良反应。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2 至 3 天。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受试者在接种后 28 天内接受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监测。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1 月 31 日),在 379 名接种者中,25.3% 的受试者(n=96)报告了在接种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在该人群中,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安全性特征与 Spikevax 基础免疫系列和加强剂量的安全性特征相似。
严重不良事件
在接种后 28 天内,0.3% 的受试者(n=1)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截至截止日期(2022 年 1 月 31 日),0.8% 的受试者(n=3)报告了在接种后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未发现被认为与疫苗相关的事件。
6 个月至 11 岁婴幼儿和儿童
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接种两剂系列(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4)
研究 4 是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6 个月至 11 岁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NCT04796896)。该试验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观察者设盲阶段在美国开展,纳入了不同年龄组的受试者:6 个月至 23 个月龄(n=4035)、2 岁至 5 岁(n=4753)和 6 岁至 11 岁(n=4751)。
每个年龄组的受试者按 2:1 的比例随机分配至 Spikevax 组或安慰剂组。6 个月至 23 个月龄和 2 岁至 5 岁受试者接种的 Spikevax 每剂含 25 微克 mRNA;6 岁至 11 岁受试者接种的每剂含 50 微克 mRNA。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在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得针对这些年龄组的紧急使用授权后,受试者在数月内分阶段揭盲,为安慰剂组受试者提供 Spikevax 接种。对接种 Spikevax 的受试者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截止日期为 2022 年 1 月 31 日。在这些分析中,设盲阶段和开放标签阶段的总随访时间在第 2 剂接种后中位持续时间为:6 个月至 23 个月龄组 196 天,2 岁至 5 岁组 203 天,6 岁至 11 岁组 204 天。各年龄组中,≥90% 的研究受试者在第 2 剂接种后至少随访了 6 个月。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
在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组中,Spikevax 组(n=2438)的中位年龄为 13 个月(范围 6-23 个月);49.8% 为男性,50.2% 为女性;23.5%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67.7% 为白人,15.0% 为非裔美国人,7.1% 为亚裔,0.6%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1%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1.3% 为其他种族,3.1% 为多种族。接种 Spikevax 的受试者和接种安慰剂的受试者(n=1597)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
2 岁至 5 岁
在 2 岁至 5 岁组中,Spikevax 组(n=3671)的中位年龄为 3 岁(范围 2-5 岁);49.7% 为男性,50.3% 为女性;22.8%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68.9% 为白人,13.8% 为非裔美国人,6.7% 为亚裔,0.5%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1%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1.2% 为其他种族,2.8% 为多种族。接种 Spikevax 的受试者和接种安慰剂的受试者(n=1082)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
6 岁至 11 岁
在 6 岁至 11 岁组中,Spikevax 组(n=3708)的中位年龄为 8 岁(范围 6-11 岁);49.6% 为男性,50.4% 为女性;21.7%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71.3% 为白人,12.1% 为非裔美国人,5.9% 为亚裔,0.4%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1%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1.1% 为其他种族,2.5% 为多种族。接种 Spikevax 的受试者和接种安慰剂的受试者(n=1043)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在至少接种 1 剂疫苗的受试者中,通过电子日志收集每剂注射后 7 天内(即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以及退热药的使用情况。对于持续超过 7 天的事件,将随访至事件解决。疫苗组受试者报告的主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受试者。
各年龄组按剂量划分的主动报告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如表 9、表 10 和表 11 所示。
表 9:6 个月至 23 个月龄受试者每剂注射后 7 天内 * 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第 1 剂和第 2 剂)†
Spikevax – 第 1 剂 N=2427-2429 n(%)Spikevax – 第 2 剂 N=2397-2399 n(%)安慰剂 a – 第 1 剂 N=1589-1590 n(%)安慰剂 a – 第 2 剂 N=1563-1564 n(%)
局部不良反应
疼痛(哭闹加剧)1875(77.2)1852(77.2)448(28.1)397(25.4)
肿胀(硬块)≥25 毫米342(14.1)451(18.8)16(1.0)15(0.9)
肿胀(硬块),3 级 b15(0.6)34(1.4)0(0)0(0)
红斑(发红)≥25 毫米367(15.1)462(19.2)19(1.2)16(1.0)
红斑(发红),3 级 b18(0.7)41(1.7)0(0)0(0)
全身不良反应
烦躁 / 哭闹1969(81.1)1993(82.8)1130(70.9)1065(68.1)
烦躁 / 哭闹,3 级 c103(4.2)117(4.9)53(3.3)46(2.9)
嗜睡1253(51.6)1252(52.2)733(46.0)698(44.6)
嗜睡,3 级 d21(0.9)25(1.0)14(0.9)11(0.7)
食欲下降1129(46.5)1126(46.9)661(41.6)629(40.2)
食欲下降,3 级 e14(0.6)16(0.7)8(0.5)6(0.4)
发热641(26.4)643(26.8)141(8.9)133(8.5)
发热,3 级 f31(1.3)34(1.4)6(0.4)5(0.3)
发热,4 级 g1(<0.1)1(<0.1)0(0)0(0)
呕吐215(8.8)218(9.1)121(7.6)109(7.0)
腹泻183(7.5)178(7.4)106(6.6)98(6.3)
使用退热药 h334(13.7)356(14.8)89(5.6)81(5.2)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事件和退热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志(e-diary)收集。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c 3 级烦躁 / 哭闹:定义为无法安抚;持续 > 3 小时。

d 3 级嗜睡:定义为异常嗜睡;难以唤醒。

e 3 级食欲下降:定义为完全拒食;持续 > 24 小时。

f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g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h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Spikevax 组:第 1 剂后 N=2429,第 2 剂后 N=2399;安慰剂组:第 1 剂后 N=1590,第 2 剂后 N=1564)。

表 10:2 岁至 5 岁受试者每剂注射后 7 天内 * 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第 1 剂和第 2 剂)†
Spikevax – 第 1 剂 N=3647-3649 n(%)Spikevax – 第 2 剂 N=3599-3601 n(%)安慰剂 a – 第 1 剂 N=1073-1074 n(%)安慰剂 a – 第 2 剂 N=1046-1047 n(%)
局部不良反应
疼痛2844(77.9)3045(84.6)228(21.2)197(18.8)
疼痛,3 级 b45(1.2)78(2.2)1(0.1)0(0)
腋窝肿胀 / 触痛352(9.6)501(13.9)33(3.1)24(2.3)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3(0.1)5(0.1)0(0)0(0)
肿胀(硬块)≥25 毫米365(10.0)611(16.9)15(1.4)11(1.0)
肿胀(硬块),3 级 c16(0.4)41(1.1)0(0)0(0)
红斑(发红)≥25 毫米289(7.9)507(14.1)12(1.1)10(0.9)
红斑(发红),3 级 c13(0.3)36(1.0)0(0)0(0)
全身不良反应
疲劳1634(44.8)2451(68.0)329(30.7)268(25.6)
疲劳,3 级 d23(0.6)63(1.8)7(0.7)4(0.4)
头痛1040(28.5)2072(57.5)207(19.3)161(15.4)
头痛,3 级 e15(0.4)42(1.2)3(0.3)2(0.2)
肌痛562(15.4)1230(34.1)94(8.7)73(7.0)
肌痛,3 级 d8(0.2)32(0.9)2(0.2)1(0.1)
关节痛326(8.9)762(21.1)56(5.2)42(4.0)
关节痛,3 级 d4(0.1)16(0.4)1(0.1)0(0)
寒战274(7.5)839(23.3)51(4.7)40(3.8)
寒战,3 级 f1(<0.1)7(0.2)0(0)0(0)
恶心 / 呕吐303(8.3)793(22.0)74(6.9)59(5.6)
恶心 / 呕吐,3 级 g1(<0.1)3(0.1)0(0)0(0)
发热223(6.1)694(19.3)40(3.7)32(3.1)
发热,3 级 h10(0.3)27(0.8)1(0.1)0(0)
发热,4 级 i0(0)1(<0.1)0(0)0(0)
使用退热药 j536(14.7)1264(35.1)100(9.3)76(7.3)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事件和退热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志(e-diary)收集。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f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g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h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i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j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Spikevax 组:第 1 剂后 N=3649,第 2 剂后 N=3601;安慰剂组:第 1 剂后 N=1074,第 2 剂后 N=1047)。

表 11:6 岁至 11 岁受试者每剂注射后 7 天内 * 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数量和百分比(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第 1 剂和第 2 剂)†
Spikevax – 第 1 剂 N=3686-3688 n(%)Spikevax – 第 2 剂 N=3636-3638 n(%)安慰剂 a – 第 1 剂 N=1034-1035 n(%)安慰剂 a – 第 2 剂 N=1009-1010 n(%)
局部不良反应
疼痛3055(82.9)3578(98.4)215(20.8)185(18.3)
疼痛,3 级 b47(1.3)103(2.8)1(0.1)0(0)
腋窝肿胀 / 触痛523(14.2)982(27.0)43(4.2)31(3.1)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5(0.1)11(0.3)0(0)0(0)
肿胀(硬块)≥25 毫米401(10.9)811(22.3)12(1.2)9(0.9)
肿胀(硬块),3 级 c19(0.5)53(1.5)0(0)0(0)
红斑(发红)≥25 毫米343(9.3)877(24.1)10(1.0)8(0.8)
红斑(发红),3 级 c16(0.4)62(1.7)0(0)0(0)
全身不良反应
疲劳1642(44.5)2643(73.2)263(25.4)214(21.1)
疲劳,3 级 d24(0.6)78(2.2)6(0.6)4(0.4)
头痛1512(40.9)2261(62.2)218(21.1)172(17.0)
头痛,3 级 e27(0.7)58(1.6)4(0.4)3(0.3)
肌痛793(21.5)1270(35.3)95(9.2)72(7.1)
肌痛,3 级 d11(0.3)36(1.0)2(0.2)1(0.1)
关节痛478(13.0)775(21.3)56(5.4)41(4.1)
关节痛,3 级 d6(0.2)18(0.5)1(0.1)0(0)
寒战413(11.2)1258(34.6)50(4.8)38(3.8)
寒战,3 级 f2(<0.1)11(0.3)0(0)0(0)
恶心 / 呕吐368(10.0)1066(29.3)63(6.1)49(4.9)
恶心 / 呕吐,3 级 g1(<0.1)4(0.1)0(0)0(0)
发热204(5.5)938(25.8)31(3.0)24(2.4)
发热,3 级 h9(0.2)35(1.0)1(0.1)0(0)
发热,4 级 i0(0)1(<0.1)0(0)0(0)
使用退热药 j623(16.9)1601(44.0)101(9.7)76(7.5)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随后 6 天。事件和退热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志(e-diary)收集。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f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g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h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i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j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Spikevax 组:第 1 剂后 N=3688,第 2 剂后 N=3638;安慰剂组:第 1 剂后 N=1035,第 2 剂后 N=1010)。

接种 Spikevax 后报告的主动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1 至 3 天。
在所有儿童年龄组中,第 2 剂接种后报告的 3 级主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第 1 剂。疫苗接种者在第 2 剂接种后报告的主动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高于第 1 剂。
在研究 4 中,各年龄组中基线时存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既往感染证据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6 个月至 23 个月龄组 2.8%(疫苗组 = 69,安慰剂组 = 44)、2 岁至 5 岁组 3.1%(疫苗组 = 113,安慰剂组 = 33)、6 岁至 11 岁组 3.3%(疫苗组 = 123,安慰剂组 = 32)。
总体而言,各年龄组中基线时有既往感染证据的疫苗组受试者,其反应原性与基线时无既往感染证据的疫苗组受试者相比,无显著差异。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受试者在每剂接种后 28 天内接受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监测。在整个研究期间(2 年)记录严重不良事件和需就医的不良事件。
在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组中,34.5% 的 Spikevax 接种受试者(n=841)和 30.6% 的安慰剂接种受试者(n=490)报告了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在 2 岁至 5 岁组中,35.2% 的 Spikevax 接种受试者(n=1292)和 30.9% 的安慰剂接种受试者(n=335)报告了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在 6 岁至 11 岁组中,34.9% 的 Spikevax 接种受试者(n=1294)和 30.3% 的安慰剂接种受试者(n=316)报告了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28 天内发生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28 天随访期间,各儿童年龄组中疫苗接种者报告的淋巴结病相关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安慰剂接种者。这种差异与在注射侧手臂主动报告的腋窝肿胀 / 触痛所观察到的差异一致。
在任何一次接种后 7 天随访期间,各儿童年龄组中 Spikevax 组均有受试者报告了可能与接种相关的注射部位皮疹或注射部位荨麻疹等超敏反应事件,安慰剂组中无此类报告。
在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其他特定类别不良事件(包括神经系统、神经炎症和血栓性事件)的显著特征或数量差异,表明这些不良事件与 Spikevax 无因果关系。
严重不良事件
在研究的设盲阶段,各儿童年龄组中 Spikevax 接种受试者和安慰剂接种受试者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如下:
  •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组:1.7%(疫苗组 = 41) vs 1.8%(安慰剂组 = 29);
  • 2 岁至 5 岁组:1.3%(疫苗组 = 47) vs 1.2%(安慰剂组 = 13);
  • 6 岁至 11 岁组:1.1%(疫苗组 = 41) vs 1.0%(安慰剂组 = 10)。
在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特定类别严重不良事件(包括神经系统、神经炎症和血栓性事件)的显著特征或差异,表明这些严重不良事件与 Spikevax 无因果关系。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接种单剂(原始单价疫苗或双价疫苗)(研究 4)
在研究 4 的开放标签加强剂量阶段,不同年龄组的受试者接种了相应的加强剂量:
  •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1252 名受试者接种了 1 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含 10 微克 mRNA),接种时间在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8-11.9 个月);
  • 2 岁至 5 岁:1514 名受试者接种了 1 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含 10 微克 mRNA),接种时间在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8-11.9 个月);
  • 6 岁至 11 岁:2290 名受试者接种了 1 剂 Spikevax 加强剂量(含 25 微克 mRNA),接种时间在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8-11.9 个月)。
各加强剂量接种人群的安全性特征与相应年龄组基础免疫系列的安全性特征相似。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6.2 上市后经验

Spikevax 上市后使用期间,已报告了以下不良反应。由于这些反应是在规模不确定的人群中自愿报告的,因此无法可靠估计其发生率或确定与疫苗的因果关系。
免疫系统疾病
  • 速发型超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荨麻疹、支气管痉挛和严重皮肤反应(如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形性红斑);
  • 血清病样反应;
  • 淋巴结肿大(包括接种部位以外的淋巴结)。
神经系统疾病
  • 心肌炎、心包炎(参见警告与注意事项(5.2));
  • 吉兰 – 巴雷综合征;
  • 面神经麻痹(包括贝尔氏麻痹);
  • 癫痫发作、惊厥;
  • 横贯性脊髓炎;
  • 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加重);
  • 头痛(包括偏头痛)、头晕、晕厥;
  • 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运动障碍(如无力)。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
  • 低血压;
  • 胸痛。
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
  • 迟发性注射部位反应(如接种后数天至数周出现的疼痛、红斑、肿胀、硬结,可能伴瘙痒);
  •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参见免疫系统疾病);
  • 皮疹(如斑丘疹、麻疹样皮疹);
  • 色素沉着异常(如注射部位色素沉着或减退)。
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
  • 肌痛、关节痛(可能为严重或持续性);
  • 横纹肌溶解症。
消化系统疾病
  •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 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
其他疾病及给药部位情况
  • 发热(可能为高热或持续性);
  • 乏力、不适;
  • 注射部位反应(如疼痛、红斑、肿胀、硬结、瘙痒、瘀斑);
  • 淋巴结病(参见免疫系统疾病);
  • 过敏反应(参见免疫系统疾病)。

8 特殊人群用药

8.1 妊娠期用药

风险总结

目前尚无足够的妊娠期女性接种 Spikevax 的相关数据,无法评估其对胎儿的风险。

在动物生殖毒性研究中,妊娠大鼠在妊娠第 6 天和第 13 天接种 Spikevax(每剂含 100 微克 mRNA),未观察到对胚胎 – 胎儿发育的不良影响。
临床考量

妊娠期女性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增加。接种疫苗的潜在获益可能超过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8.2 哺乳期用药

风险总结

目前尚无关于 Spikevax 是否会分泌至人乳中,或对母乳喂养婴儿、乳汁分泌产生影响的相关数据。

在动物研究中,未观察到 Spikevax 对哺乳期大鼠或其幼崽产生不良影响。
临床考量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获益通常超过母亲接种疫苗后的潜在风险。建议哺乳期女性接种 Spikevax。

8.4 儿科用药

Spikevax 获批用于 6 个月及以上儿科人群 [参见适应证与用途(1)、剂量与接种程序(2.3)、不良反应(6)、临床试验(14.3)]。
在 6 个月至 11 岁儿科人群中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Spikevax 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特征与在 12 岁及以上人群中观察到的一致 [参见不良反应(6.1)、临床试验(14.3)]。

8.5 老年用药

Spikevax 获批用于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 [参见适应证与用途(1)、剂量与接种程序(2.3)、不良反应(6)、临床试验(14.1)]。
在老年人群中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Spikevax 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特征与在 18 岁至 64 岁成人中观察到的一致。老年人群中报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低于年轻成人 [参见不良反应(6.1)、临床试验(14.1)]。

8.6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用药

风险总结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器官移植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HIV 感染者)对 Spikevax 的免疫应答可能减弱 [参见警告与注意事项(5.4)]。

临床考量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增加。尽管免疫应答可能减弱,但接种 Spikevax 仍可能提供一定的保护。

建议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 Spikevax,并遵循推荐的接种程序 [参见剂量与接种程序(2.3)]。

11 药品描述

Spikevax 是一种基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每剂疫苗含有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病毒刺突(S)糖蛋白的 mRNA。
疫苗的辅料包括:聚乙二醇(PEG)2000 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DSPE-PEG 2000)、1,2 – 二硬脂酰 – sn – 甘油 – 3 – 磷酸胆碱(DSPC)、胆固醇、(2 – 羟丙基)-β- 环糊精(HP-β-CD)、氯化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七水合物、氯化钾和注射用水。
Spikevax 为白色至类白色混悬液,可能含有白色或半透明的药品相关颗粒物,供肌内注射使用。

12 临床药理学

12.1 作用机制

Spikevax 通过肌内注射给药后,疫苗中的 mRNA 进入宿主细胞,指导合成 SARS-CoV-2 刺突(S)糖蛋白。
刺突糖蛋白表达后,会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产生针对刺突糖蛋白的特异性中和抗体,细胞免疫应答产生针对刺突糖蛋白的特异性 T 淋巴细胞。
当接种者后续接触 SARS-CoV-2 时,已建立的免疫应答可快速激活,中和病毒并清除受感染细胞,从而预防 COVID-19 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13 非临床毒理学

13.1 致癌性、致突变性、对生育能力的损害

目前尚未开展评估 Spikevax 致癌性的动物研究。
在体外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试验)和体内小鼠微核试验中,Spikevax 未显示致突变性或染色体断裂作用。
在动物生殖毒性研究中,雄性和雌性大鼠在接种 Spikevax 后,未观察到对生育能力的不良影响。

14 临床试验

14.1 18 岁及以上成人

研究 1(NCT04470427)

这是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18 岁及以上成人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

该试验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观察者设盲阶段共纳入 30346 名受试者,按 1:1 比例随机分配至 Spikevax 组(n=15184)或安慰剂组(n=15162)。Spikevax 组接种两剂含 100 微克 mRNA 的疫苗,间隔 1 个月;安慰剂组接种两剂生理盐水溶液。
主要疗效终点

在第二剂接种后至少 14 天,评估疫苗预防 COVID-19(经 RT-PCR 确认)的有效性。

疗效结果

在设盲阶段,共发生 196 例 COVID-19 病例,其中 Spikevax 组 11 例,安慰剂组 185 例。疫苗的总体保护效力为 94.1%(95% 置信区间:89.3%-96.8%)。

在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共发生 30 例 COVID-19 病例,其中 Spikevax 组 3 例,安慰剂组 27 例。疫苗的保护效力为 88.9%(95% 置信区间:71.3%-96.0%)。
免疫原性结果

在第二剂接种后 28 天,Spikevax 组受试者的抗 SARS-CoV-2 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IgG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抗体滴度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亚组中均表现出一致性。

14.2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

研究 3(NCT04649151)

这是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

该试验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观察者设盲阶段共纳入 3726 名受试者,按 2:1 比例随机分配至 Spikevax 组(n=2486)或安慰剂组(n=1240)。Spikevax 组接种两剂含 100 微克 mRNA 的疫苗,间隔 1 个月;安慰剂组接种两剂生理盐水溶液。
主要疗效终点

在第二剂接种后至少 14 天,评估疫苗预防 COVID-19(经 RT-PCR 确认)的有效性。

疗效结果

在设盲阶段,共发生 18 例 COVID-19 病例,其中 Spikevax 组 0 例,安慰剂组 18 例。疫苗的总体保护效力为 100%(95% 置信区间:89.0%-100.0%)。

免疫原性结果

在第二剂接种后 28 天,Spikevax 组受试者的抗 SARS-CoV-2 刺突蛋白 RBD IgG 抗体 GMT 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且抗体滴度不低于 18 岁及以上成人中观察到的水平。

14.3 6 个月至 11 岁婴幼儿和儿童

研究 4(NCT04796896)

这是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6 个月至 11 岁婴幼儿和儿童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

该试验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观察者设盲阶段纳入了不同年龄组的受试者:6 个月至 23 个月龄(n=4035)、2 岁至 5 岁(n=4753)和 6 岁至 11 岁(n=4751)。
每个年龄组的受试者按 2:1 比例随机分配至 Spikevax 组或安慰剂组。6 个月至 23 个月龄和 2 岁至 5 岁受试者接种的 Spikevax 每剂含 25 微克 mRNA;6 岁至 11 岁受试者接种的每剂含 50 微克 mRNA。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主要免疫原性终点

在第二剂接种后 28 天,评估抗 SARS-CoV-2 刺突蛋白 RBD IgG 抗体 GMT,并与 18 岁至 64 岁成人中接种两剂含 100 微克 mRNA 疫苗后的抗体滴度进行非劣效性比较。

免疫原性结果

在所有儿童年龄组中,第二剂接种后 28 天的抗 SARS-CoV-2 刺突蛋白 RBD IgG 抗体 GMT 均满足与成人组的非劣效性标准。

  •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组:抗体 GMT 为成人组的 1.2 倍(95% 置信区间:1.0-1.4);
  • 2 岁至 5 岁组:抗体 GMT 为成人组的 1.3 倍(95% 置信区间:1.1-1.5);
  • 6 岁至 11 岁组:抗体 GMT 为成人组的 1.5 倍(95% 置信区间:1.3-1.7)。
疗效结果

在 6 个月至 11 岁人群中,共发生 14 例 COVID-19 病例,其中 Spikevax 组 3 例,安慰剂组 11 例。疫苗的总体保护效力为 76.8%(95% 置信区间:44.8%-90.9%)。

16 药品供应 / 储存与操作

供应

Spikevax(2025-2026 年配方)为预充式注射器,规格如下:
  • 单支装:每支含 0.25 毫升疫苗(适用于 6 个月至 11 岁人群)或 0.5 毫升疫苗(适用于 12 岁及以上人群);
  • 2 支装纸盒:每支含 0.25 毫升或 0.5 毫升疫苗;
  • 10 支装纸盒:每支含 0.25 毫升或 0.5 毫升疫苗。

储存与操作

  • 未开封的 Spikevax 预充式注射器应储存在 – 25°C 至 – 15°C(-13°F 至 5°F)的冷冻环境中。
  • 如需要解冻,可在 2°C 至 8°C(36°F 至 46°F)冰箱或 15°C 至 25°C(59°F 至 77°F)室温下进行,解冻时间参见给药准备(2.1)。
  • 解冻后,疫苗可在 2°C 至 8°C(36°F 至 46°F)冰箱中储存长达 30 天,或在 15°C 至 25°C(59°F 至 77°F)室温下储存长达 12 小时。
  • 解冻后不得再次冷冻。
  • 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冷冻状态,避免温度波动。
  • 操作时应遵循标准预防措施,避免疫苗污染。
  • 单次使用后,应将注射器和针头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17 患者咨询信息

  • 告知患者 Spikevax 的适应证、接种程序、剂量和给药方式。
  • 告知患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常见的局部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肿胀、红斑)和全身反应(如疲劳、头痛、肌痛、发热),以及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如心肌炎、心包炎、急性过敏反应)。
  • 告知患者接种后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并联系 ModernaTX 公司或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
  • 告知患者接种 Spikevax 后,仍应遵循公共卫生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以减少 COVID-19 的传播风险。
  • 告知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接种 Spikevax 的相关考量,建议其在接种前咨询医生。
  • 告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 Spikevax 的免疫应答可能减弱,但仍建议接种。
  • 提供 FDA 批准的患者说明书,供患者详细阅读。

Manufactured for:

Moderna US, Inc.

Princeton, NJ 08540

 

©2025 ModernaTX,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SPIKEVAX is a trademark of ModernaTX, Inc. Patent(s):www.modernatx.com/patents

US Govt. License No. 2256

 

Revised: 8/2025

Hits: 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