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MNEXSPIKE (COVID-19 Vaccine, mRNA) injectable suspension, for intramuscular use 2025-2026 Formula
9f00fca4-1dca-4c9e-9bdd-d21a1c0bf5c6_viewable_rendition__v.pdf
处方信息要点
本要点未包含使用 MNEXSPIKE(新冠病毒 mRNA 疫苗)所需的全部安全有效信息。有关 MNEXSPIKE 的完整处方信息,请参见全文。
MNEXSPIKE(新冠病毒疫苗,信使核糖核酸)注射混悬液,供肌内注射使用2025-2026 年配方美国首次批准时间:2025 年
近期重大变更
- 适应症与用途(1):2025 年 8 月
- 剂量与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和程序(3):2025 年 8 月
- 警告与注意事项、心肌炎和心包炎(2):2025 年 6 月
适应症与用途
MNEXSPIKE 是一种疫苗,适用于主动免疫,以预防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引起的 2019 冠状病毒病(COVID-19)。
MNEXSPIKE 获批用于以下人群:
- 65 岁及以上人群;
- 12 岁至 64 岁且至少有一种基础疾病、导致其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风险较高的人群。(1)
剂量与给药方式
- 供肌内注射使用。
- MNEXSPIKE 的给药剂量为单次 0.2 毫升,且与上一剂新冠疫苗的间隔至少为 3 个月。(2.3)
剂型与规格
MNEXSPIKE 为注射混悬液。单次给药剂量为 0.2 毫升。(3)
禁忌症
对 MNEXSPIKE 任何成分有已知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史的人群,或既往接种 SPIKEVAX(新冠病毒疫苗,信使核糖核酸)或任何经紧急使用授权的 Moderna 新冠疫苗后发生严重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人群,禁止接种 MNEXSPIKE。(4)
警告与注意事项
对已获授权或批准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冠疫苗上市后使用数据的分析表明,接种此类疫苗后心肌炎和心包炎的风险会增加,症状通常在接种后第一周出现。观察到的风险在 12 岁至 24 岁男性人群中最高。(5.2)
不良反应
接种 MNEXSPIKE 后,报告最频繁(发生率≥10%)的不良反应如下:
- 12 岁至 17 岁人群: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68.8%)、头痛(最高达 54.5%)、疲劳(最高达 47.3%)、肌痛(最高达 39.2%)、腋窝肿胀或触痛(最高达 34.6%)、寒战(最高达 31.6%)、关节痛(最高达 23.9%)以及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6.1%)。(6)
- 18 岁至 64 岁人群: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4.8%)、疲劳(最高达 54.3%)、头痛(最高达 47.8%)、肌痛(最高达 41.6%)、关节痛(最高达 32.4%)、寒战(最高达 24.3%)、腋窝肿胀或触痛(最高达 21.7%)以及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3.8%)。(6)
- 65 岁及以上人群: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54.6%)、疲劳(最高达 43.0%)、头痛(最高达 33.1%)、肌痛(最高达 30.5%)、关节痛(最高达 25.7%)、寒战(最高达 16.5%)、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1.4%)以及腋窝肿胀或触痛(最高达 10.7%)。(6)
如怀疑出现不良反应,请联系 ModernaTX 公司,电话:1-866-663-3762;或联系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电话:1-800-822-7967,或访问网站:https://vaers.hhs.gov。
参见第 17 部分 “患者咨询信息” 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患者说明书。修订日期:2025 年 8 月
| 完整处方信息:目录 * | 8 特殊人群用药 |
| 1 适应症与用途 | 8.1 妊娠期用药 |
| 2 剂量与给药方式 | 8.2 哺乳期用药 |
| 2.1 给药前准备 | 8.4 儿科用药 |
| 2.2 给药方法 | 8.5 老年用药 |
| 2.3 给药剂量和程序 | 8.6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用药 |
| 3 剂型与规格 | 11 药品描述 |
| 4 禁忌症 | 12 临床药理学 |
| 5 警告与注意事项 | 12.1 作用机制 |
| 5.1 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理 | 13 非临床毒理学 |
| 5.2 心肌炎和心包炎 | 13.1 致癌性、致突变性与生育能力损害 |
| 5.3 晕厥 | 14 临床研究 |
| 5.4 免疫功能改变 | 14.1 12 岁及以上成人和青少年 |
| 5.5 疫苗有效性的局限性 | 15 参考文献 |
| 6 不良反应 | 16 药品供应 / 储存与处置 |
| 6.1 临床试验经验 | 17 患者咨询信息 |
| 6.2 上市后经验 | * 完整处方信息中省略的章节或子章节未列出 |
完整处方信息
1 适应症与用途
MNEXSPIKE 是一种疫苗,适用于主动免疫,以预防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引起的 2019 冠状病毒病(COVID-19)。
MNEXSPIKE 获批用于以下人群:
- 65 岁及以上人群;
- 12 岁至 64 岁且至少有一种基础疾病、导致其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风险较高的人群。
2 剂量与给药方式
供肌内注射使用。
2.1 给药前准备
- 确认预充式注射器标签上注明 “2025-2026 年配方”。
- 如 MNEXSPIKE 预充式注射器处于冷冻状态,需按照以下说明解冻后再使用。
表 1:解冻条件与时间
| —— | 在 2°C 至 8°C(36°F 至 46°F)冰箱中解冻 | 在 15°C 至 25°C(59°F 至 77°F)室温下解冻 |
| 10 支注射器 / 盒 | 解冻 2 小时 40 分钟 | 解冻 1 小时 20 分钟 |
| 2 支注射器 / 盒 | 解冻 1 小时 40 分钟 | 解冻 40 分钟 |
| 1 支注射器 / 盒 | 解冻 1 小时 40 分钟 | 解冻 40 分钟 |
| 单支注射器(已从包装盒中取出) | 解冻 1 小时 40 分钟 | 解冻 40 分钟 |
- 解冻后不得再次冷冻。
- 只要溶液和容器条件允许,肠外给药的药品在给药前均应目视检查是否存在颗粒物和变色情况。
- MNEXSPIKE 为白色至类白色混悬液,可能含有与药品相关的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物。如疫苗出现变色或含有其他颗粒物,则不得给药。
- 禁止摇晃。
- 保持针尖帽朝上,逆时针旋转取下针尖帽,直至针尖帽脱落。取下针尖帽时动作需缓慢平稳,避免在旋转的同时拉扯针尖帽。
- 顺时针旋转安装针头,直至针头牢固连接在注射器上。
- 单次使用后丢弃。
2.2 给药方法
MNEXSPIKE 通过肌内注射给药。
2.3 给药剂量和程序
- MNEXSPIKE 的给药剂量为单次 0.2 毫升。
- 对于既往已接种过任何一种新冠疫苗的人群,接种 MNEXSPIKE 的时间应与上一剂新冠疫苗的间隔至少为 3 个月。
3 剂型与规格
MNEXSPIKE 为注射混悬液。单次给药剂量为 0.2 毫升。
4 禁忌症
对 MNEXSPIKE 任何成分(参见第 11 部分 “药品描述”)有已知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史的人群,或既往接种 SPIKEVAX(新冠病毒疫苗,信使核糖核酸)或任何经紧急使用授权的 Moderna 新冠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人群,禁止接种 MNEXSPIKE。
5 警告与注意事项
5.1 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理
接种 MNEXSPIKE 后,必须立即准备好相应的医疗救治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过敏性休克。
5.2 心肌炎和心包炎
对已获授权或批准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冠疫苗上市后使用数据的分析表明,接种此类疫苗后心肌炎和心包炎的风险会增加,症状通常在接种后第一周出现。观察到的风险在 12 岁至 24 岁男性人群中最高。
基于对住院和门诊商业健康保险索赔数据的分析,在接种 2023-2024 年配方 mRNA 新冠疫苗后 1 至 7 天内,6 个月至 64 岁人群中心肌炎和 / 或心包炎的未调整估计发病率约为每百万剂 8 例,12 岁至 24 岁男性人群中约为每百万剂 27 例。
尽管部分接种 mRNA 新冠疫苗后发生心肌炎和 / 或心包炎的患者需要重症监护支持,但现有数据显示,通过保守治疗,患者的症状通常可在数天内缓解。
一项纵向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提供了确诊为新冠疫苗相关心肌炎的住院患者心血管结局的随访信息。这些患者中大多数在确诊前已接种了两剂 mRNA 新冠疫苗基础免疫系列。该研究显示,在接种疫苗后约 5 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内,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异常表现持续存在的情况较为常见。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心脏磁共振成像表现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意义 ¹[参见第 6.2 部分 “上市后经验”]。
目前尚无关于接种 mRNA 新冠疫苗后心肌炎或心包炎潜在长期后遗症的相关信息。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已发布关于接种疫苗后心肌炎和心包炎的相关考量,包括有心肌炎或心包炎病史人群的疫苗接种问题(参考网址:https://www.cdc.gov/vaccines/covid-19/clinical-considerations/myocarditis.html)。
5.3 晕厥
注射类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晕厥(昏厥)。应制定相关流程,以避免因晕厥造成意外伤害。
5.4 免疫功能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对 MNEXSPIKE 的免疫应答可能会减弱 [参见第 8.6 部分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用药”]。
5.5 疫苗有效性的局限性
MNEXSPIKE 可能无法对所有接种者提供保护。
6 不良反应
接种 MNEXSPIKE 后,报告最频繁(发生率≥10%)的不良反应如下:
- 12 岁至 17 岁人群: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68.8%)、头痛(最高达 54.5%)、疲劳(最高达 47.3%)、肌痛(最高达 39.2%)、腋窝肿胀或触痛(最高达 34.6%)、寒战(最高达 31.6%)、关节痛(最高达 23.9%)以及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6.1%)。
- 18 岁至 64 岁人群: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4.8%)、疲劳(最高达 54.3%)、头痛(最高达 47.8%)、肌痛(最高达 41.6%)、关节痛(最高达 32.4%)、寒战(最高达 24.3%)、腋窝肿胀或触痛(最高达 21.7%)以及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3.8%)。
- 65 岁及以上人群: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54.6%)、疲劳(最高达 43.0%)、头痛(最高达 33.1%)、肌痛(最高达 30.5%)、关节痛(最高达 25.7%)、寒战(最高达 16.5%)、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1.4%)以及腋窝肿胀或触痛(最高达 10.7%)。
6.1 临床试验经验
由于临床试验的开展条件差异较大,一种疫苗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法与另一种疫苗在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直接比较,也可能无法反映实际使用中的发生率。
12 岁及以上人群
既往接种过疫苗人群接种单剂(二价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疫苗的情况
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开展了一项随机、观察者设盲、活性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 1,NCT05815498),评价了 MNEXSPIKE 在 12 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该试验共纳入 11417 名受试者,分别接种单剂 MNEXSPIKE(n=5706)或对照疫苗(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未获美国批准,已获紧急使用授权;n=5711)。
该研究中使用的 MNEXSPIKE 含有 5 微克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武汉株(原始株)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以及 5 微克编码 SARS-CoV-2 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 和 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 mRNA。该研究中使用的对照疫苗含有 25 微克编码 SARS-CoV-2 武汉株(原始株)刺突(S)糖蛋白的 mRNA,以及 25 微克编码 SARS-CoV-2 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 和 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 mRNA。安全性中位随访时间为 8.8 个月。
在研究 1 中,受试人群的中位年龄为 56 岁(范围:12-96 岁);其中 8.7% 的受试者年龄在 12-17 岁,62.6% 在 18-64 岁,28.7% 在 65 岁及以上。总体而言,45.7% 的受试者为男性,54.3% 为女性;13.2%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82.2% 为白人,11.2% 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3.6% 为亚洲人,0.4%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1%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0.4% 为其他种族,1.5% 为多种族。总体而言,64.3% 的受试者报告存在至少一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定义的 COVID-19 重症高风险状况。接种 MNEXSPIKE 的受试者与接种对照疫苗的受试者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
除 MNEXSPIKE 组中的 1 名受试者外,所有受试者在入组前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新冠疫苗,距上一剂疫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 9.8 个月。总体而言,74.3% 的受试者(MNEXSPIKE 组:4211 人;对照疫苗组:4270 人)在基线时有 SARS-CoV-2 既往感染证据(在第 1 天存在 SARS-CoV-2 既往感染的免疫学或病毒学证据 [定义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和 / 或 Elecsys 免疫测定法检测阳性])。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在接种 MNEXSPIKE(n=5702)和对照疫苗(n=5706)的受试者中,通过电子日记本记录接种后 7 天内(即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的局部和全身性不良反应以及退热药的使用情况。对于持续超过 7 天的不良事件,将进行跟踪直至其缓解。
12-17 岁受试者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性不良反应数量及发生率分别见表 2 和表 3,18-64 岁受试者见表 4 和表 5,65 岁及以上受试者见表 6 和表 7。
表 2:12-17 岁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7 天内 * 出现的主动报告局部不良反应的数量及发生率(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 局部不良反应 a | MNEXSPIKEb(N=497)n(%) | 对照疫苗 c(N=495)n(%) |
| 疼痛 d | 342(68.8) | 390(78.8) |
| 3 级疼痛 d | 10(2.0) | 19(3.8) |
| 腋窝肿胀或触痛 d | 172(34.6) | 134(27.1) |
| 3 级腋窝肿胀或触痛 d | 6(1.2) | 2(0.4) |
| 肿胀(硬结)≥25 毫米 e | 18(3.6) | 25(5.1) |
| 3 级肿胀(硬结)>100 毫米 e | 4(0.8) | 2(0.4)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e | 6(1.2) | 13(2.6) |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不良事件通过电子日记本(e-diary)收集。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数量。n = 出现所列主动报告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数量。a 未列出 3 级或 4 级不良反应的行,表明未报告此类不良事件。b 一种编码 SARS-CoV-2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d 疼痛和腋窝肿胀或触痛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3 级)。e 肿胀和红斑的评分标准:25-50 毫米 / 2.5-5 厘米(1 级);51-100 毫米 / 5.1-10 厘米(2 级);>100 毫米 />10 厘米(3 级)。
表 3:12-17 岁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7 天内 * 出现的主动报告全身性不良反应的数量及发生率(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 全身性不良反应 a | MNEXSPIKEb(N=497)n(%) | 对照疫苗 c(N=495)n(%) |
| 头痛 d | 271(54.5) | 287(58.0) |
| 3 级头痛 d | 35(7.0) | 20(4.0) |
| 疲劳 d | 235(47.3) | 251(50.7) |
| 3 级疲劳 d | 34(6.8) | 22(4.4) |
| 肌痛 d | 195(39.2) | 178(36.0) |
| 3 级肌痛 d | 28(5.6) | 17(3.4) |
| 寒战 e | 157(31.6) | 158(31.9) |
| 3 级寒战 e | 6(1.2) | 1(0.2) |
| 关节痛 d | 119(23.9) | 117(23.6) |
| 3 级关节痛 d | 10(2.0) | 6(1.2) |
| 恶心 / 呕吐 f | 80(16.1) | 87(17.6) |
| 3 级恶心 / 呕吐 f | 0(0) | 2(0.4) |
| 发热 g | 49(9.9) | 46(9.3) |
| 3 级发热 g | 4(0.8) | 2(0.4) |
| 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 | 186(37.4) | 211(42.6) |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不良事件和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记本(e-diary)收集。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数量。n = 出现所列主动报告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数量。a 未报告 4 级不良反应。b 一种编码 SARS-CoV-2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d 头痛、疲劳、肌痛、关节痛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3 级)。e 寒战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无需医疗干预(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需要医疗干预(3 级)。f 恶心 / 呕吐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或 24 小时内发作 1-2 次(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或 24 小时内发作超过 2 次(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需要门诊静脉补液治疗(3 级)。g 发热的评分标准:≥38.0°C-≤38.4°C/≥100.4°F-≤101.1°F(1 级);≥38.5°C-≤38.9°C/≥101.2°F-≤102.0°F(2 级);≥39.0°C-≤40.0°C/≥102.1°F-≤104.0°F(3 级)。
表 4:18-64 岁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7 天内 * 出现的主动报告局部不良反应的数量及发生率(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 局部不良反应 a | MNEXSPIKEb(N=3573)n(%) | 对照疫苗 c(N=3574)n(%) |
| 疼痛 d | 2672(74.8) | 2920(81.7) |
| 3 级疼痛 d | 38(1.1) | 49(1.4) |
| 腋窝肿胀或触痛 d | 777(21.7) | 749(21.0) |
| 3 级腋窝肿胀或触痛 d | 11(0.3) | 15(0.4) |
| 肿胀(硬结)≥25 毫米 e | 140(3.9) | 246(6.9) |
| 3 级肿胀(硬结)>100 毫米 e | 11(0.3) | 19(0.5)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e | 85(2.4) | 152(4.3) |
| 3 级红斑(发红)>100 毫米 e | 9(0.3) | 17(0.5) |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不良事件通过电子日记本(e-diary)收集。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数量。n = 出现所列主动报告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数量。a 未报告 4 级不良反应。b 一种编码 SARS-CoV-2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d 疼痛和腋窝肿胀或触痛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3 级)。e 肿胀和红斑的评分标准:25-50 毫米 / 2.5-5 厘米(1 级);51-100 毫米 / 5.1-10 厘米(2 级);>100 毫米 />10 厘米(3 级)。
表 5:18-64 岁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7 天内 * 出现的主动报告全身性不良反应的数量及发生率(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 全身性不良反应 a | MNEXSPIKEb(N=3573)n(%) | 对照疫苗 c(N=3574)n(%) |
| 疲劳 d | 1939(54.3) | 1876(52.5) |
| 3 级疲劳 d | 170(4.8) | 156(4.4) |
| 头痛 d | 1708(47.8) | 1583(44.3) |
| 3 级头痛 d | 90(2.5) | 76(2.1) |
| 肌痛 d | 1485(41.6) | 1469(41.1) |
| 3 级肌痛 d | 144(4.0) | 105(2.9) |
| 关节痛 d | 1159(32.4) | 1094(30.6) |
| 3 级关节痛 d | 86(2.4) | 62(1.7) |
| 寒战 e | 867(24.3) | 760(21.3) |
| 3 级寒战 e | 26(0.7) | 22(0.6) |
| 恶心 / 呕吐 f | 492(13.8) | 424(11.9) |
| 3 级恶心 / 呕吐 f | 4(0.1) | 3(<0.1) |
| 发热 g | 193(5.4) | 138(3.9) |
| 3 级发热 g | 27(0.8) | 17(0.5) |
| 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 | 1243(34.8) | 1226(34.3) |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不良事件和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记本(e-diary)收集。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数量。n = 出现所列主动报告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数量。a 未报告 4 级不良反应。b 一种编码 SARS-CoV-2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d 疲劳、头痛、肌痛、关节痛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3 级)。e 寒战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无需医疗干预(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需要医疗干预(3 级)。f 恶心 / 呕吐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或 24 小时内发作 1-2 次(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或 24 小时内发作超过 2 次(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需要门诊静脉补液治疗(3 级)。g 发热的评分标准:≥38.0°C-≤38.4°C/≥100.4°F-≤101.1°F(1 级);≥38.5°C-≤38.9°C/≥101.2°F-≤102.0°F(2 级);≥39.0°C-≤40.0°C/≥102.1°F-≤104.0°F(3 级)。
表 6:65 岁及以上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7 天内 * 出现的主动报告局部不良反应的数量及发生率(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 局部不良反应 a | MNEXSPIKEb(N=1632)n(%) | 对照疫苗 c(N=1637)n(%) |
| 疼痛 d | 891(54.6) | 1109(67.7) |
| 3 级疼痛 d | 12(0.7) | 7(0.4) |
| 腋窝肿胀或触痛 d | 174(10.7) | 164(10.0) |
| 3 级腋窝肿胀或触痛 d | 2(0.1) | 2(0.1) |
| 肿胀(硬结)≥25 毫米 e | 48(2.9) | 88(5.4) |
| 3 级肿胀(硬结)e | 1(<0.1) | 11(0.7)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e | 32(2.0) | 60(3.7) |
| 3 级红斑(发红)e | 2(0.1) | 7(0.4) |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不良事件通过电子日记本(e-diary)收集。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数量。n = 出现所列主动报告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数量。a 未报告 4 级不良反应。b 一种编码 SARS-CoV-2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d 疼痛和腋窝肿胀或触痛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3 级)。e 肿胀和红斑的评分标准:25-50 毫米 / 2.5-5 厘米(1 级);51-100 毫米 / 5.1-10 厘米(2 级);>100 毫米 />10 厘米(3 级)。
表 7:65 岁及以上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7 天内 * 出现的主动报告全身性不良反应的数量及发生率(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 全身性不良反应 a | MNEXSPIKEb(N=1632)n(%) | 对照疫苗 c(N=1637)n(%) |
| 疲劳 d | 702(43.0) | 671(41.0) |
| 3 级疲劳 d | 59(3.6) | 41(2.5) |
| 头痛 d | 540(33.1) | 479(29.3) |
| 3 级头痛 d | 22(1.3) | 22(1.3) |
| 肌痛 d | 498(30.5) | 467(28.5) |
| 3 级肌痛 d | 33(2.0) | 27(1.6) |
| 关节痛 d | 418(25.6) | 366(22.4) |
| 3 级关节痛 d | 24(1.5) | 21(1.3) |
| 寒战 e | 269(16.5) | 209(12.8) |
| 3 级寒战 e | 10(0.6) | 8(0.5) |
| 恶心 / 呕吐 f | 119(7.3) | 114(7.0) |
| 3 级恶心 / 呕吐 f | 2(0.1) | 5(0.3) |
| 发热 g | 75(4.6) | 70(4.3) |
| 3 级发热 g | 2(0.1) | 9(0.6) |
| 4 级发热 g | 0(0) | 1(<0.1) |
| 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 | 429(26.3) | 393(24.0) |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不良事件和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记本(e-diary)收集。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数量。n = 出现所列主动报告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数量。a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的行,表明未报告此类不良事件。b 一种编码 SARS-CoV-2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d 头痛、疲劳、肌痛、关节痛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3 级)。e 寒战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无需医疗干预(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需要医疗干预(3 级)。f 恶心 / 呕吐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或 24 小时内发作 1-2 次(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或 24 小时内发作超过 2 次(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需要门诊静脉补液治疗(3 级)。g 发热的评分标准:≥38.0°C-≤38.4°C/≥100.4°F-≤101.1°F(1 级);≥38.5°C-≤38.9°C/≥101.2°F-≤102.0°F(2 级);≥39.0°C-≤40.0°C/≥102.1°F-≤104.0°F(3 级);>40.0°C/>104.0°F(4 级)。
接种疫苗后报告的主动报告局部和全身性不良反应的中位持续时间:MNEXSPIKE 组为 2 天,对照疫苗组为 2-3 天。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在接种疫苗后 28 天内,对受试者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在整个研究期间(1 年),将记录严重不良事件和需就医的不良事件。在 11417 名接种 MNEXSPIKE(n=5706)或对照疫苗(n=5711)的受试者中,接种后 28 天内出现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的受试者比例:MNEXSPIKE 组为 12.3%(n=701),对照疫苗组为 11.9%(n=680)。
在两个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特定类别不良事件在发生模式或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些不良事件与 MNEXSPIKE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严重不良事件
在中位随访时间 8.8 个月内,MNEXSPIKE 组有 2.7% 的受试者(n=156)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对照疫苗组有 2.6% 的受试者(n=151)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未发现与 MNEXSPIKE 存在因果关系的严重不良事件。
在两个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特定类别严重不良事件在发生模式或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些严重不良事件与 MNEXSPIKE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既往接种过疫苗人群接种单剂(单价奥密克戎 XBB.1.5 株)疫苗的情况
在日本开展了一项随机、观察者设盲、活性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 2),评价了 MNEXSPIKE 在 12 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该试验共纳入 689 名受试者,分别接种单剂 MNEXSPIKE(n=343)或对照疫苗(SPIKEVAX 2023-2024 年配方,n=346)。该研究中使用的 MNEXSPIKE 含有 10 微克编码 SARS-CoV-2 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 mRNA。该研究中使用的对照疫苗含有 50 微克编码 SARS-CoV-2 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 mRNA。安全性中位随访时间为 35 天。
在研究 2 中,受试人群的中位年龄为 52 岁(范围:12-83 岁);其中 20.3% 的受试者年龄在 12-17 岁,58.8% 在 18-64 岁,20.9% 在 65 岁及以上。总体而言,65.7% 的受试者为男性,34.3% 为女性;所有受试者均为亚洲人。所有受试者在入组前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新冠疫苗,距上一剂疫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 16.7 个月。
在接种疫苗后 28 天内,对受试者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在 689 名接种 MNEXSPIKE(n=343)或对照疫苗(n=346)的受试者中,接种后 28 天内出现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的受试者比例:MNEXSPIKE 组为 7.0%(n=24),对照疫苗组为 6.9%(n=24)。在两个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特定类别不良事件在发生模式或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些不良事件与 MNEXSPIKE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此外,在研究 1 的另一部分中,12 岁及以上既往接种过疫苗的受试者(n=617,其中包括 53 名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接种了单剂 MNEXSPIKE(单价奥密克戎 XBB.1.5 株)疫苗。在接种疫苗后 6 个月内,对受试者的严重不良事件进行监测。未发现与 MNEXSPIKE 存在因果关系的严重不良事件。
未接种过疫苗人群接种单剂(单价奥密克戎 XBB.1.5 株)疫苗的情况
在美国开展的研究 1 的另一项独立、随机、观察者设盲、活性对照部分中,782 名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 12 岁及以上受试者分别接种了单剂 MNEXSPIKE(n=396)或对照疫苗(SPIKEVAX 2023-2024 年配方,n=386)。该研究中使用的 MNEXSPIKE 含有 10 微克编码 SARS-CoV-2 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 mRNA。该研究中使用的对照疫苗含有 50 微克编码 SARS-CoV-2 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 mRNA。安全性中位随访时间为 5.8 个月。
在该研究的未接种过疫苗受试者中,中位年龄为 38 岁(范围:12-81 岁);其中 12.4% 的受试者年龄在 12-17 岁,79.4% 在 18-64 岁,8.2% 在 65 岁及以上。总体而言,46.9% 的受试者为男性,53.1% 为女性;36.6%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53.5% 为白人,42.8% 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0.1% 为亚洲人,0.9%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3% 为其他种族,1.5% 为多种族。接种 MNEXSPIKE 的受试者与接种对照疫苗的受试者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在接种 MNEXSPIKE(n=396)和对照疫苗(n=386)的受试者中,通过电子日记本记录接种后 7 天内(即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的局部和全身性不良反应以及退热药的使用情况。对于持续超过 7 天的不良事件,将进行跟踪直至其缓解。
12 岁及以上未接种过疫苗受试者主动报告的局部和全身性不良反应数量及发生率分别见表 8 和表 9。
表 8:12 岁及以上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7 天内 * 出现的主动报告局部不良反应的数量及发生率(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 局部不良反应 a | MNEXSPIKEb(N=396)n(%) | 对照疫苗 c(N=386)n(%) |
| 疼痛 d | 145(36.6) | 183(47.4) |
| 3 级疼痛 d | 7(1.8) | 9(2.3) |
| 腋窝肿胀或触痛 d | 69(17.4) | 79(20.5) |
| 3 级腋窝肿胀或触痛 d | 2(0.5) | 4(1.0) |
| 肿胀(硬结)≥25 毫米 e | 6(1.5) | 13(3.4) |
| 3 级肿胀(硬结)>100 毫米 e | 2(0.5) | 3(0.8)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e | 5(1.3) | 9(2.3) |
| 3 级红斑(发红)≥100 毫米 e | 3(0.8) | 3(0.8) |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不良事件通过电子日记本(e-diary)收集。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数量。n = 出现所列主动报告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数量。a 未报告 4 级不良反应。b 一种编码 SARS-CoV-2 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SPIKEVAX 2023-2024 年配方。d 疼痛和腋窝肿胀或触痛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3 级)。e 肿胀和红斑的评分标准:25-50 毫米 / 2.5-5 厘米(1 级);51-100 毫米 / 5.1-10 厘米(2 级);>100 毫米 />10 厘米(3 级)。
表 9:12 岁及以上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7 天内 * 出现的主动报告全身性不良反应的数量及发生率(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
| 全身性不良反应 a | MNEXSPIKEb(N=396)n(%) | 对照疫苗 c(N=386)n(%) |
| 头痛 d | 119(30.1) | 104(26.9) |
| 3 级头痛 d | 7(1.8) | 4(1.0) |
| 疲劳 d | 110(27.8) | 98(25.4) |
| 3 级疲劳 d | 10(2.5) | 4(1.0) |
| 肌痛 d | 99(25.0) | 101(26.2) |
| 3 级肌痛 d | 10(2.5) | 9(2.3) |
| 关节痛 d | 82(20.7) | 82(21.2) |
| 3 级关节痛 d | 6(1.5) | 6(1.6) |
| 寒战 e | 58(14.6) | 63(16.3) |
| 3 级寒战 e | 4(1.0) | 0(0) |
| 恶心 / 呕吐 f | 52(13.1) | 49(12.7) |
| 3 级恶心 / 呕吐 f | 2(0.5) | 1(0.3) |
| 发热 g | 15(3.8) | 11(2.8) |
| 3 级发热 g | 4(1.0) | 4(1.0) |
| 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 | 84(21.2) | 56(14.5) |
*7 天包括接种当天和之后 6 天。不良事件和退热药或止痛药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日记本(e-diary)收集。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数量。n = 出现所列主动报告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数量。a 未报告 4 级不良反应。b 一种编码 SARS-CoV-2 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SPIKEVAX 2023-2024 年配方。d 头痛、疲劳、肌痛、关节痛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3 级)。e 寒战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无需医疗干预(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需要医疗干预(3 级)。f 恶心 / 呕吐的评分标准:不影响日常活动或 24 小时内发作 1-2 次(1 级);对日常活动有轻微影响或 24 小时内发作超过 2 次(2 级);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需要门诊静脉补液治疗(3 级)。g 发热的评分标准:≥38.0°C-≤38.4°C/≥100.4°F-≤101.1°F(1 级);≥38.5°C-≤38.9°C/≥101.2°F-≤102.0°F(2 级);≥39.0°C-≤40.0°C/≥102.1°F-≤104.0°F(3 级)。
接种疫苗后报告的主动报告局部和全身性不良反应的中位持续时间:MNEXSPIKE 组和对照疫苗组均为 2-3 天。在对未接种过疫苗的 12-17 岁(n=51)、18-64 岁(n=310)和 65 岁及以上(n=35)受试者接种 MNEXSPIKE 后按年龄组进行的主动报告不良反应分析中,除 65 岁及以上未接种过疫苗且接种 MNEXSPIKE 的受试者中恶心 / 呕吐的报告率(11.4%)外,其他发生率≥10% 的最常见主动报告不良反应在各年龄组中的报告比例与既往接种过疫苗且接种 MNEXSPIKE 的相应年龄组受试者(参见表 2 至表 7)相比,相似或更低。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在接种疫苗后 28 天内,对受试者的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在整个研究期间(6 个月),将记录严重不良事件和需就医的不良事件。在 782 名未接种过疫苗且接种 MNEXSPIKE(n=396)或对照疫苗(n=386)的受试者中,接种后 28 天内出现非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的受试者比例:MNEXSPIKE 组为 4.3%(n=17),对照疫苗组为 6.2%(n=24)。
在两个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特定类别不良事件在发生模式或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些不良事件与 MNEXSPIKE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严重不良事件
在中位随访时间 5.8 个月内,未接种过疫苗的受试者中,MNEXSPIKE 组有 1.5%(n=6)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对照疫苗组有 3.1%(n=12)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未发现与 MNEXSPIKE 存在因果关系的严重不良事件。
在两个治疗组之间,未观察到特定类别严重不良事件在发生模式或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些严重不良事件与 MNEXSPIKE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6.2 上市后经验
已获授权或批准的 mRNA 新冠疫苗的上市后数据显示,其心肌炎和心包炎风险增加 [参见第 5.2 部分 “心肌炎和心包炎”]。
确诊为 mRNA 新冠疫苗相关心肌炎患者的心血管结局
在美国 38 家医院开展的一项纵向回顾性观察队列研究中,收集了 333 名 5 至 29 岁确诊为新冠疫苗相关心肌炎患者的心血管结局信息。在这些患者中,322 人确认接种过编码原始 SARS-CoV-2 刺突糖蛋白的 mRNA 新冠疫苗。在 331 名患者中,278 人在基础免疫系列第二剂接种后出现症状,33 人在基础免疫系列第一剂接种后出现症状,20 人在第一剂加强针接种后出现症状 ¹。
在 307 名确诊为新冠疫苗相关心肌炎且有随访信息的患者中,89 人在接种疫苗后中位随访 91 天(四分位距:25-186 天)时报告出现心脏症状 ¹。
216 名患者接受了初始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其中 177 人出现晚期钆增强(LGE)—— 这是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在 161 名初始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晚期钆增强且在中位随访 159 天(四分位距:78-253 天)时接受随访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中,98 人仍持续存在晚期钆增强。总体而言,随访期间晚期钆增强的严重程度有所降低。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心脏磁共振成像表现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意义 ¹。
该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研究对象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更倾向于纳入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且接受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诊断检测方法存在差异;随访情况存在差异 ¹。
8 特殊人群用药
8.1 妊娠期用药
风险概述
所有妊娠都存在出生缺陷、流产或其他不良结局的风险。在美国普通人群中,临床确认妊娠的重大出生缺陷和流产的估计背景风险分别为 2%-4% 和 15%-20%。关于孕妇接种 MNEXSPIKE 的可用数据不足以评估疫苗相关的妊娠风险。
在一项发育毒性研究中,给雌性大鼠注射含有 80 微克核苷修饰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疫苗配方(该剂量是 MNEXSPIKE 人用全剂量中核苷修饰 mRNA 含量的 8 倍,MNEXSPIKE 人用全剂量含有的核苷修饰 mRNA 编码 SARS-CoV-2 武汉株刺突(S)糖蛋白的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分别在交配前和妊娠期间各注射两次。该研究未发现该疫苗对胎儿有损害作用,也未发现其对雌性大鼠生育能力有影响(参见动物数据)。
数据
动物数据
开展了一项发育毒性研究,评估 MNEXSPIKE 对妊娠 / 哺乳期雌性大鼠以及胚胎 / 胎儿发育和仔鼠(从着床到妊娠结束,并随访至断乳期)的影响。在该研究中,给雌性大鼠肌内注射 0.2 毫升疫苗配方,每剂含 80 微克核苷修饰 mRNA(该剂量是 MNEXSPIKE 人用全剂量中 mRNA 含量的 8 倍,MNEXSPIKE 人用全剂量含 10 微克核苷修饰 mRNA,编码 SARS-CoV-2 武汉株刺突(S)糖蛋白的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给大鼠注射的每剂疫苗配方还含有以下成分:总脂质含量 1.8 毫克(SM-102、聚乙二醇(PEG)2000 二肉豆蔻酰甘油(DMG)、胆固醇和 1,2 – 二硬脂酰 – sn – 甘油 – 3 – 磷酸胆碱(DSPC))、0.48 毫克氨丁三醇、17 毫克蔗糖和 0.1 毫克乙酸钠。
在以下四个时间点给雌性大鼠注射 MNEXSPIKE:交配前 28 天和 14 天,以及妊娠第 1 天和第 13 天。该研究未观察到与疫苗相关的胎儿畸形或变异,也未观察到疫苗对仔鼠出生后发育有不良影响。此外,该研究未发现疫苗对雌性大鼠生育能力有影响。
临床考量
疾病相关的母体和 / 或胚胎 / 胎儿风险
与非妊娠人群相比,感染 SARS-CoV-2 的妊娠人群发生 COVID-19 重症的风险增加。
8.2 哺乳期用药
风险概述
目前尚不清楚 MNEXSPIKE 是否会分泌到人类乳汁中。尚无评估 MNEXSPIKE 对母乳喂养婴儿或乳汁产生 / 分泌影响的数据。在决定是否使用 MNEXSPIKE 时,应综合考虑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发育和健康益处、母亲对 MNEXSPIKE 的临床需求,以及 MNEXSPIKE 或母亲潜在疾病对母乳喂养婴儿的潜在不良影响。对于预防性疫苗而言,母亲的潜在疾病指的是该疫苗所预防疾病的易感性。
8.4 儿科用药
MNEXSPIKE 在 12 至 17 岁且至少有一种基础疾病(导致其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风险较高)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该年龄段人群和成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数据 [参见第 6 部分 “不良反应” 和第 14 部分 “临床研究”]。MNEXSPIKE 在 12 岁以下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8.5 老年用药
MNEXSPIKE 的临床试验纳入了约 1801 名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和 348 名 75 岁及以上受试者 [参见第 6.1 部分 “临床试验经验” 和第 14 部分 “临床研究”]。
与 18 至 64 岁受试者相比,65 岁及以上受试者报告的局部和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参见第 6.1 部分 “临床试验经验”]。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与 18 至 64 岁受试者的相对疫苗效力相似 [参见第 14 部分 “临床研究”]。
8.6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用药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已发布关于中重度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的相关考量(参考网址:https://www.cdc.gov/vaccines/covid-19/clinical-considerations/covid-19-vaccines-us.html)。
11 药品描述
MNEXSPIKE(新冠病毒疫苗,mRNA)是一种无菌白色至类白色注射混悬液,供肌内注射使用。
每剂 0.2 毫升的 MNEXSPIKE(2025-2026 年配方)含有 10 微克核苷修饰信使核糖核酸(mRNA),该 mRNA 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亚系 LP.8.1 刺突糖蛋白的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每剂还含有以下成分:总脂质含量 0.2 毫克(SM-102、聚乙二醇(PEG)2000 二肉豆蔻酰甘油(DMG)、胆固醇和 1,2 – 二硬脂酰 – sn – 甘油 – 3 – 磷酸胆碱(DSPC))、0.09 毫克氨丁三醇、0.51 毫克盐酸氨丁三醇和 17 毫克蔗糖。
MNEXSPIKE 不含防腐剂。
单剂量注射器所用的橡胶针尖帽和柱塞不含天然橡胶乳胶。
12 临床药理学
12.1 作用机制
MNEXSPIKE 中的核苷修饰 mRNA 被制成脂质颗粒,这些脂质颗粒能将核苷修饰 mRNA 递送至宿主细胞内,使其表达 SARS-CoV-2 刺突(S)糖蛋白的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该疫苗通过诱导免疫应答来预防 COVID-19。
13 非临床毒理学
13.1 致癌性、致突变性与生育能力损害
尚未在动物中开展评估 MNEXSPIKE 致癌性、遗传毒性或对雄性生育能力影响的研究 [参见第 8.1 部分 “妊娠期用药”]。
14 临床研究
14.1 12 岁及以上成人和青少年
既往接种过疫苗人群接种单剂(二价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原性
研究 1 是一项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开展的 3 期随机、观察者设盲、活性对照临床试验,评价了 MNEXSPIKE 在 12 岁及以上人群中的相对疫苗效力、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按年龄层进行分层随机化:12-17 岁、18-64 岁和 65 岁及以上。该试验允许纳入患有稳定性基础疾病的受试者(基础疾病定义为在入组前 2 个月内无需大幅调整治疗方案或因病情恶化而住院的疾病),以及患有稳定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受试者。共 11454 名受试者按 1:1 的比例随机分配至 MNEXSPIKE 组(n=5728)和对照疫苗组(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未获美国批准,已获紧急使用授权;n=5726)。MNEXSPIKE 是一种编码 SARS-CoV-2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除 MNEXSPIKE 组中的 1 名受试者外,所有受试者在入组前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新冠疫苗,距上一剂疫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 9.8 个月。
疫苗效力分析的主要人群(称为疫苗效力符合方案集)包括 11366 名受试者,分别接种 MNEXSPIKE(n=5679)或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n=5687)。在疫苗效力符合方案集中,45.7% 的受试者为男性,54.3% 为女性;13.1%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82.2% 为白人,11.1% 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3.6% 为亚洲人,0.4%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1%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0.3% 为其他种族,1.5% 为多种族。受试者的中位年龄为 56 岁(范围:12-96 岁),28.7% 的受试者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接种 MNEXSPIKE 的受试者与接种对照疫苗的受试者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对疫苗效力分析的人群包括 2023 年 3 月 28 日至 2024 年 1 月 31 日期间入组的 12 岁及以上受试者,并对其 COVID-19 发病情况进行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 8 个月。
该研究的主要疫苗效力目标是证明,自接种 MNEXSPIKE 后 14 天起,其预防 COVID-19 的疫苗效力不劣于对照疫苗。COVID-19 的病例定义为:出现至少一种 COVID-19 症状清单中的症状,且鼻咽拭子 SARS-CoV-2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所列症状包括:发热(体温≥38°C/≥100.4°F)或寒战、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疲劳、肌肉酸痛或全身酸痛、头痛、新发味觉或嗅觉丧失、咽喉痛、鼻塞或流鼻涕、恶心或呕吐、腹泻。证明相对疫苗效力不劣效(99.4% 置信区间下限>-10%)的统计标准已达到(表 10)。
表 10:12 岁及以上受试者 * 接种单剂 MNEXSPIKE 或对照疫苗后 14 天起预防 COVID-19†的相对疫苗效力 —— 疫苗效力符合方案集
| MNEXSPIKEa | MNEXSPIKEa | MNEXSPIKEa | 对照疫苗 b | 对照疫苗 b | 对照疫苗 b | 相对疫苗效力(99.4% 置信区间)d |
| 受试者数(N) | COVID-19 病例数(n) | COVID-19 发病率(每 100 人 – 月)c | 受试者数(N) | COVID-19 病例数(n) | COVID-19 发病率(每 100 人 – 月)c | —— |
| 5679 | 560 | 1.4 | 5687 | 617 | 1.5 | 9.3%(-6.6%,22.8%)e |
* 出现至少一种 COVID-19 症状清单中的症状,且鼻咽拭子 SARS-CoV-2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阳性。所列症状包括:发热(体温≥38°C/≥100.4°F)或寒战、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疲劳、肌肉酸痛或全身酸痛、头痛、新发味觉或嗅觉丧失、咽喉痛、鼻塞或流鼻涕、恶心或呕吐、腹泻。†受试者在入组前已接种过至少一剂新冠疫苗。a 一种编码 SARS-CoV-2 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b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c 人 – 月的定义为:从研究疫苗接种日期到发生事件(COVID-19)的日期、接种研究外新冠疫苗的日期、研究参与的最后日期、死亡日期或疫苗效力数据截止日期(以先到者为准)的总月数。d 相对疫苗效力(rVE)=1 – 风险比(MNEXSPIKE 组 vs 对照疫苗组)。风险比和置信区间采用分层 Cox 比例风险模型(按随机化的年龄层进行分层)估算,使用 Efron 结束点处理方法,并将治疗组作为固定效应。采用 Lan-DeMets O’Brien-Fleming 消耗函数计算 α 校正双侧(99.4%)置信水平(名义单侧 α=0.0028)。e 主要疫苗效力终点的达标标准为:相对疫苗效力双侧置信区间的下限>-10%。
对 12 岁及以上受试者按年龄亚组进行 COVID-19 发病率的描述性分析(表 11)。
表 11:12 岁及以上受试者按年龄亚组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或对照疫苗后 14 天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发病率的描述性分析 —— 疫苗效力符合方案集
| 年龄亚组(岁) | MNEXSPIKE 疫苗 a | 对照疫苗 b | 描述性相对疫苗效力 d(95% 置信区间)e | |||||
| 受试者人数(N) | COVID-19 病例数(n) | COVID-19 发病率(每 100 人 – 月)c | 受试者人数(N) | COVID-19 病例数(n) | COVID-19 发病率(每 100 人 – 月)c | |||
| 12 至<18 | 491 | 29 | 1.0 | 490 | 23 | 0.8 | -29.2%f(-123.3%,25.3%) | |
| 18 至<65 | 3558 | 382 | 1.4 | 3562 | 422 | 1.6 | 9.7%(-3.8%,21.3%) | |
| ≥65 | 1630 | 1430 | 149 | 1.3 | 1635 | 172 | 1.5 | 13.5%(-7.7%,30.6%) |
- 符合以下条件即判定为 COVID-19 病例:出现至少一种 COVID-19 相关症状,且鼻咽拭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呈阳性。所列症状包括:发热(体温≥38°C/≥100.4°F)或寒战、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疲劳、肌肉酸痛或全身酸痛、头痛、新发味觉或嗅觉丧失、咽喉痛、鼻塞或流涕、恶心或呕吐、腹泻。† 入组前,所有受试者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 COVID-19 疫苗。a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b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c 人 – 月的定义为:从研究疫苗接种日期到发生事件(COVID-19)的日期、接种研究外 COVID-19 疫苗的日期、研究参与的最后日期、死亡日期或疫苗效力数据截止日期(以先到者为准)的总月数。d rVE = 相对疫苗效力(relative vaccine efficacy)。e 描述性相对疫苗效力意味着这些终点未经过假设检验,不一定能对疫苗效力做出有效推断。f 由于该年龄组积累的病例数较少,无法可靠估算疫苗效力(VE)。
在研究 1 中,12 至 64 岁的受试者中,有 60.8% 报告存在至少一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定义的 COVID-19 重症高风险状况。受试者报告的高风险状况类型及发生频率,总体上与美国 12 至 64 岁普通人群中的高风险状况具有代表性。表 12 呈现了 12 至 64 岁且存在至少一种 CDC 定义的 COVID-19 重症高风险状况的受试者,在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或对照疫苗后 COVID-19 发病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在该分析中,7.2% 的受试者年龄为 12 至 17 岁,其余 92.8% 的受试者年龄为 18 至 64 岁。
表 12:12 至 64 岁且存在至少一种 CDC 定义的 COVID-19 重症高风险状况的受试者†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或对照疫苗后 14 天起 COVID-19 发病率的描述性分析 —— 疫苗效力符合方案集
| MNEXSPIKE 疫苗 a | 对照疫苗 b | 描述性相对疫苗效力 d(95% 置信区间)e | ||||
| 受试者人数(N) | COVID-19 病例数(n) | COVID-19 发病率(每 100 人 – 月)c | 受试者人数(N) | COVID-19 病例数(n) | COVID-19 发病率(每 100 人 – 月)c | |
| 2469 | 243 | 1.3 | 2466 | 287 | 1.6 | 15.7%(0,29.0%)e |
- 符合以下条件即判定为 COVID-19 病例:出现至少一种 COVID-19 相关症状,且鼻咽拭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呈阳性。所列症状包括:发热(体温≥38°C/≥100.4°F)或寒战、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疲劳、肌肉酸痛或全身酸痛、头痛、新发味觉或嗅觉丧失、咽喉痛、鼻塞或流涕、恶心或呕吐、腹泻。† 入组前,所有受试者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 COVID-19 疫苗。‡ CDC 定义的 COVID-19 重症高风险状况:参考网址https://www.cdc.gov/covid/hcp/clinical-care/underlying-conditions.html。a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b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c 人 – 月的定义为:从研究疫苗接种日期到发生事件(COVID-19)的日期、接种研究外 COVID-19 疫苗的日期、研究参与的最后日期、死亡日期或疫苗效力数据截止日期(以先到者为准)的总月数。d 描述性相对疫苗效力(rVE)=1 – 风险比(MNEXSPIKE 疫苗组 vs 对照疫苗组)。风险比及置信区间(CI)采用分层 Cox 比例风险模型(按随机化年龄组分层)估算,使用 Efron 结处理法,并将治疗组作为固定效应。e 描述性相对疫苗效力意味着这些终点未经过假设检验,不一定能对疫苗效力做出有效推断。
主要免疫原性分析人群包括 621 名接种 MNEXSPIKE 疫苗的受试者和 568 名接种对照疫苗的受试者。在接受免疫原性评估的受试者中,45.3% 为男性,54.7% 为女性;13.5%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80.7% 为白人,11.9% 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4.0% 为亚洲人,<0.1%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1%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0.3% 为其他种族,2.1% 为多种族。
主要免疫原性分析对比了接种 MNEXSPIKE 疫苗与接种对照疫苗后,针对表达奥密克戎 BA.4/BA.5 变异株和原始 SARS-CoV-2 刺突蛋白(D614G)的假病毒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比值及血清应答率(SRR)差异。
MNEXSPIKE 疫苗满足预设的非劣效性标准:GMC 比值的 95% 置信区间下限>0.667,且血清应答率差异的 95% 置信区间下限>-10%。相关分析结果汇总于表 13 和表 15。按年龄亚组进行的几何平均浓度(GMC)和血清应答率(SRR)描述性分析结果汇总于表 14 和表 16。
表 13: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后 28 天与接种单剂对照疫苗后 28 天的几何平均浓度(GMC)对比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 *
| 检测方法 a | MNEXSPIKE 疫苗 b几何平均浓度(GMC)受试者人数 = 621(95% 置信区间)c | 对照疫苗 d几何平均浓度(GMC)受试者人数 = 568(95% 置信区间)c | 几何平均浓度(GMC)比值(MNEXSPIKE 疫苗 / 对照疫苗)(95% 置信区间)c |
| 奥密克戎 BA.4/BA.5 | 2340.9(2167.0,2528.8) | 1753.8(1618.2,1900.7) | 1.3(1.2,1.5) |
| 原始 SARS-CoV-2(D614G) | 10631.9(9960.2,11348.9) | 8576.5(8012.5,9180.1) | 1.2(1.1,1.4) |
N = 在相应时间点具有非缺失数据的受试者人数。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包括随机选取的部分受试者(免疫原性子集),这些受试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接种了研究疫苗、无影响免疫应答的重大方案偏离、在主要关注时间点(接种后 28 天)同时具备接种前和接种后的免疫原性评估数据。入组前,所有受试者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 COVID-19 疫苗。a 几何平均浓度(GMC)通过 SARS-CoV-2 刺突蛋白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定。SARS-CoV-2 中和抗体的定量检测采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 SARS-CoV-2 报告病毒颗粒,通过计数绿色荧光细胞数量对感染情况进行定量测量(试验读数 [计数] 为空斑形成单位 [FFUs])。中和抗体的血清抗体浓度(Ab [C])通过将重复空斑形成单位(FFU)值的平均值与拟合的参考标准曲线进行插值计算得出(单位:AU/mL)。b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模型对对数转换后的抗体水平进行分析,将组变量(MNEXSPIKE 疫苗组 vs 对照疫苗组)作为固定效应,并根据基线时 SARS-CoV-2 感染状态、随机化年龄组、既往 COVID-19 加强针接种次数(0、1、2、≥3 次)及上一剂 COVID-19 疫苗类型进行校正。最小二乘均值(LS means)的系数按水平采用边际效应法计算。最终的最小二乘均值、最小二乘均值差异及 95% 置信区间均转换回原始尺度呈现。d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注:低于定量下限(LLOQ)的抗体值用 0.5× 定量下限(LLOQ)替代;若无法获取实际值,高于定量上限(ULOQ)的抗体值用定量上限(ULOQ)替代。
表 14:12 岁及以上受试者按年龄亚组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后 28 天与接种单剂对照疫苗后 28 天的几何平均浓度(GMC)描述性分析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 *
| 检测方法 a | 年龄亚组(岁) | MNEXSPIKE 疫苗 b几何平均浓度(GMC)(95% 置信区间)c | 对照疫苗 d几何平均浓度(GMC)(95% 置信区间)c | 几何平均浓度(GMC)比值(MNEXSPIKE 疫苗 / 对照疫苗)(95% 置信区间)c |
| 奥密克戎 BA.4/BA.5 | 12 至<18 | 受试者人数 = 913561.4(3037.5,4175.7) | 受试者人数 = 933398.9(2908.9,3971.4) | 1.0(0.8,1.3) |
| 18 至<65 | 受试者人数 = 3782120.6(1917.3,2345.6) | 受试者人数 = 3161661.0(1487.8,1854.4) | 1.3(1.1,1.5) | |
| ≥65 | 受试者人数 = 1522339.5(1984.3,2758.3) | 受试者人数 = 1591326.8(1130.0,1557.7) | 1.8(1.4,2.2) | |
| 原始 SARS-CoV-2(D614G) | 12 至<18 | 受试者人数 = 9113617.7(12006.3,15445.3) | 受试者人数 = 9312404.3(10966.5,14030.6) | 1.1(0.9,1.3) |
| 18 至<65 | 受试者人数 = 3789734.8(8938.8,10601.7) | 受试者人数 = 3168251.3(7517.2,9057.1) | 1.2(1.0,1.3) | |
| ≥65 | 受试者人数 = 15211451.1(9936.3,13196.9) | 受试者人数 = 1597463.3(6499.4,8570.1) | 1.5(1.3,1.9) |
N = 相应年龄组的受试者人数。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包括随机选取的部分受试者(免疫原性子集),这些受试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接种了研究疫苗、无影响免疫应答的重大方案偏离、在主要关注时间点(接种后 28 天)同时具备接种前和接种后的免疫原性评估数据。入组前,所有受试者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 COVID-19 疫苗。a 几何平均浓度(GMC)通过 SARS-CoV-2 刺突蛋白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定。SARS-CoV-2 中和抗体的定量检测采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 SARS-CoV-2 报告病毒颗粒,通过计数绿色荧光细胞数量对感染情况进行定量测量(试验读数 [计数] 为空斑形成单位 [FFUs])。中和抗体的血清抗体浓度(Ab [C])通过将重复空斑形成单位(FFU)值的平均值与拟合的参考标准曲线进行插值计算得出(单位:AU/mL)。b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模型对对数转换后的抗体水平进行分析,将组变量(MNEXSPIKE 疫苗组 vs 对照疫苗组)作为固定效应,并根据基线时 SARS-CoV-2 感染状态、既往 COVID-19 加强针接种次数(0、1、2、≥3 次)及上一剂 COVID-19 疫苗类型进行校正。最小二乘均值(LS means)的系数按水平采用边际效应法计算。最终的最小二乘均值、最小二乘均值差异及 95% 置信区间均转换回原始尺度呈现。d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注:低于定量下限(LLOQ)的抗体值用 0.5× 定量下限(LLOQ)替代;若无法获取实际值,高于定量上限(ULOQ)的抗体值用定量上限(ULOQ)替代。
表 15: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后 28 天与接种单剂对照疫苗后 28 天的血清应答率(SRR)对比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 *
| 检测方法 | MNEXSPIKE 疫苗 a血清应答率 b受试者人数 = 621百分比(%)(95% 置信区间)c | 对照疫苗 d血清应答率 b受试者人数 = 568百分比(%)(95% 置信区间)c | 血清应答率差异(MNEXSPIKE 疫苗组 – 对照疫苗组)百分比(%)(95% 置信区间)e |
| 奥密克戎 BA.4/BA.5 | 79.9(76.5,83.0) | 65.5(61.4,69.4) | 14.4(9.3,19.4) |
| 原始 SARS-CoV-2(D614G) | 83.6(80.4,86.4) | 72.9(69.0,76.5) | 10.7(6.0,15.4) |
N = 在相应时间点具有非缺失数据的受试者人数。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包括随机选取的部分受试者(免疫原性子集),这些受试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接种了研究疫苗、无影响免疫应答的重大方案偏离、在主要关注时间点(接种后 28 天)同时具备接种前和接种后的免疫原性评估数据。入组前,所有受试者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 COVID-19 疫苗。a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b 血清应答的定义为:若基线抗体值低于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4× 定量下限(LLOQ);若基线抗体值≥定量下限(LLOQ)且<4× 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至少升高 4 倍;若基线抗体值≥4× 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至少升高 2 倍(基线指接种前)。c 95% 置信区间采用 Clopper-Pearson 法计算。d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e 95% 置信区间采用 Miettinen-Nurminen(评分)置信限法计算。
表 16:12 岁及以上受试者按年龄亚组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后 28 天与接种单剂对照疫苗后 28 天的血清应答率(SRR)描述性分析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 *
| 检测方法 | 年龄亚组(岁) | MNEXSPIKE 疫苗 a血清应答率 b百分比(%)(95% 置信区间)c | 对照疫苗 d血清应答率 b百分比(%)(95% 置信区间)c | 血清应答率差异(MNEXSPIKE 疫苗组 – 对照疫苗组)百分比(%)(95% 置信区间)e |
| 奥密克戎 BA.4/BA.5 | 12 至<18 | 受试者人数 = 9187.9(79.4,93.8) | 受试者人数 = 9380.6(71.1,88.1) | 7.3(-3.4,18.0) |
| 18 至<65 | 受试者人数 = 37879.6(75.2,83.6) | 受试者人数 = 31663.6(58.0,68.9) | 16.0(9.3,22.7) | |
| ≥65 | 受试者人数 = 15275.7(68.0,82.2) | 受试者人数 = 15960.4(52.3,68.0) | 15.3(4.9,25.3) | |
| 原始 SARS-CoV-2(D614G) | 12 至<18 | 受试者人数 = 9185.7(76.8,92.2) | 受试者人数 = 9374.2(64.1,82.7) | 11.5(-0.1,23.1) |
| 18 至<65 | 受试者人数 = 37883.1(78.9,86.7) | 受试者人数 = 31675.9(70.8,80.6) | 7.1(1.1,13.2) | |
| ≥65 | 受试者人数 = 15283.6(76.7,89.1) | 受试者人数 = 15966.0(58.1,73.4) | 17.5(8.0,26.9) |
N = 相应年龄组的受试者人数。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包括随机选取的部分受试者(免疫原性子集),这些受试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接种了研究疫苗、无影响免疫应答的重大方案偏离、在主要关注时间点(接种后 28 天)同时具备接种前和接种后的免疫原性评估数据。入组前,所有受试者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 COVID-19 疫苗。a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b 血清应答的定义为:若基线抗体值低于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4× 定量下限(LLOQ);若基线抗体值≥定量下限(LLOQ)且<4× 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至少升高 4 倍;若基线抗体值≥4× 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至少升高 2 倍(基线指接种前)。c 95% 置信区间采用 Clopper-Pearson 法计算。d Moderna 新冠病毒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株)。e 95% 置信区间采用 Miettinen-Nurminen(评分)置信限法计算。
既往接种过疫苗人群接种单剂(单价奥密克戎 XBB.1.5 株)疫苗的免疫原性
研究 2 是一项在日本开展的 3 期随机、观察者设盲、活性对照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MNEXSPIKE 疫苗在 12 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试验按年龄分层进行随机化分组:12 至 17 岁、18 至 64 岁、65 岁及以上。该试验允许纳入患有稳定性基础疾病的受试者(基础疾病定义为入组前 2 个月内无需大幅调整治疗方案或因病情恶化而住院的疾病),以及患有稳定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受试者。共 692 名受试者按 1:1 的比例随机分配至 MNEXSPIKE 疫苗组(n=344)和对照疫苗组(SPIKEVAX 2023-2024 年配方,n=348)。其中,MNEXSPIKE 疫苗是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所有受试者在入组前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 COVID-19 疫苗,距上一剂疫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 16.7 个月。
主要免疫原性分析人群包括 334 名接种 MNEXSPIKE 疫苗的受试者和 334 名接种对照疫苗的受试者。在接受免疫原性评估的受试者中,65.0% 为男性,35.0% 为女性,且所有受试者均为亚洲人。受试者的中位年龄为 52 岁(范围:12 至 83 岁),其中 20.7% 的受试者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
主要免疫原性分析对比了接种 MNEXSPIKE 疫苗与接种对照疫苗后,针对表达奥密克戎 XBB.1.5 型 SARS-CoV-2 刺突蛋白的假病毒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比值。MNEXSPIKE 疫苗满足预设的非劣效性标准,即几何平均浓度(GMC)比值的 95% 置信区间下限>0.667(表 17)。血清应答率差异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汇总于表 18。
表 17: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后 28 天与接种单剂对照疫苗后 28 天的几何平均浓度(GMC)对比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集 *
| 检测方法 a | MNEXSPIKE 疫苗 b几何平均浓度(GMC)(95% 置信区间)c受试者人数 = 334 | 对照疫苗 d几何平均浓度(GMC)(95% 置信区间)c受试者人数 = 334 | 几何平均浓度(GMC)比值(MNEXSPIKE 疫苗 / 对照疫苗)(95% 置信区间)c |
| 奥密克戎 XBB.1.5 | 1757.2(1580.1,1954.3) | 1470.4(1322.4,1635.0) | 1.2(1.0,1.4) |
N = 在基线和相应时间点均具有非缺失数据的受试者人数。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集包括以下受试者:接种了研究疫苗、无影响免疫应答的重大方案偏离、在主要关注时间点(接种后 28 天)同时具备接种前和接种后的免疫原性评估数据。入组前,所有受试者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 COVID-19 疫苗。a 几何平均浓度(GMC)通过 SARS-CoV-2 刺突蛋白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定。SARS-CoV-2 中和抗体的定量检测采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 SARS-CoV-2 报告病毒颗粒,通过计数绿色荧光细胞数量对感染情况进行定量测量(试验读数 [计数] 为空斑形成单位 [FFUs])。中和抗体的血清抗体浓度(Ab [C])通过将重复空斑形成单位(FFU)值的平均值与拟合的参考标准曲线进行插值计算得出(单位:AU/mL)。b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c 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模型对对数转换后的抗体水平进行分析,将组变量(MNEXSPIKE 疫苗组 vs 对照疫苗组)作为固定效应,并根据基线时 SARS-CoV-2 感染状态、随机化年龄组、既往 COVID-19 加强针接种次数(0、1、2、≥3 次)及上一剂 COVID-19 疫苗类型进行校正。最小二乘均值(LS means)基于观察到的边际效应计算。最终的最小二乘均值、最小二乘均值差异及 95% 置信区间均转换回原始尺度呈现。d SPIKEVAX 2023-2024 年配方。注:低于定量下限(LLOQ)的抗体值用 0.5× 定量下限(LLOQ)替代;若无法获取实际值,高于定量上限(ULOQ)的抗体值用定量上限(ULOQ)替代。
表 18: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后 28 天与接种单剂对照疫苗后 28 天的血清应答率(SRR)对比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集 *
| 检测方法 | MNEXSPIKE 疫苗 a血清应答率 b百分比(%)(95% 置信区间)c受试者人数 = 334 | 对照疫苗 d血清应答率 b百分比(%)(95% 置信区间)c受试者人数 = 334 | 血清应答率差异(MNEXSPIKE 疫苗组 – 对照疫苗组)百分比(%)(95% 置信区间)e |
| 奥密克戎 XBB.1.5 | 92.2(88.8,94.9) | 86.8(82.7,90.3) | 5.4(0.8,10.2) |
N = 在基线和相应时间点均具有非缺失数据的受试者人数。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集包括以下受试者:接种了研究疫苗、无影响免疫应答的重大方案偏离、在主要关注时间点(接种后 28 天)同时具备接种前和接种后的免疫原性评估数据。入组前,所有受试者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 COVID-19 疫苗。a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b 血清应答的定义为:若基线抗体值低于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4× 定量下限(LLOQ);若基线抗体值≥定量下限(LLOQ)且<4× 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至少升高 4 倍;若基线抗体值≥4× 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至少升高 2 倍(基线指接种前)。c 95% 置信区间采用 Clopper-Pearson 法计算。d SPIKEVAX 2023-2024 年配方。e 95% 置信区间采用 Miettinen-Nurminen(评分)置信限法计算。
未接种过疫苗人群接种单剂(单价奥密克戎 XBB.1.5 株)疫苗的免疫原性
在研究 1 的另一项独立、观察者设盲、活性对照部分中,于美国评估了 MNEXSPIKE 疫苗在 12 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免疫原性。该试验允许纳入患有稳定性基础疾病的受试者(基础疾病定义为入组前 2 个月内无需大幅调整治疗方案或因病情恶化而住院的疾病),以及患有稳定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受试者。共有 1056 名受试者(其中未接种过 COVID-19 疫苗者 400 名,既往接种过 COVID-19 疫苗者 656 名)接种了 MNEXSPIKE 疫苗,该疫苗是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
免疫原性分析人群包括 371 名未接种过疫苗的受试者和 617 名既往接种过疫苗的受试者,均接种了 MNEXSPIKE 疫苗。在接受免疫原性评估的未接种过疫苗的受试者中,48.2% 为男性,51.8% 为女性;36.4%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55.3% 为白人,43.1% 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0.5%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3% 为多种族。受试者的中位年龄为 38 岁(范围:12 至 81 岁),其中 8.1% 的受试者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在接受免疫原性评估的既往接种过疫苗的受试者中,46.0% 为男性,54.0% 为女性;14.1% 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73.3% 为白人,17.2% 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2.9% 为亚洲人,0.5% 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0.2% 为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0.2% 为其他种族,5.7% 为多种族。受试者的中位年龄为 16 岁(范围:12 至 83 岁),其中 8.6% 的受试者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
描述性免疫原性分析对比了未接种过疫苗的受试者与既往接种过疫苗的受试者在接种 MNEXSPIKE 疫苗后,针对表达奥密克戎 XBB.1.5 型 SARS-CoV-2 刺突蛋白的假病毒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比值及血清应答率(SRR)差异(表 19 和表 20)。
表 19:未接种过 COVID-19 疫苗与既往接种过 COVID-19 疫苗的受试者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后 28 天的几何平均浓度(GMC)描述性分析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 *
| 检测方法 b | MNEXSPIKE 疫苗 a | ||
| 未接种过疫苗组几何平均浓度(GMC)受试者人数 = 371(95% 置信区间)c | 既往接种过疫苗组几何平均浓度(GMC)受试者人数 = 617(95% 置信区间)c | 几何平均浓度(GMC)比值(未接种过疫苗组 / 既往接种过疫苗组)(95% 置信区间)c | |
| 奥密克戎 XBB.1.5 | 2934.9(2559.3,3365.6) | 2640.3(2386.8,2920.8) | 1.1(0.9,1.3) |
N = 在相应时间点具有非缺失数据的受试者人数。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包括随机选取的部分受试者(免疫原性子集),这些受试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接种了研究疫苗、无影响免疫应答的重大方案偏离、在主要关注时间点(接种后 28 天)同时具备接种前和接种后的免疫原性评估数据。a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b 几何平均浓度(GMC)通过 SARS-CoV-2 刺突蛋白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定。SARS-CoV-2 中和抗体的定量检测采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 SARS-CoV-2 报告病毒颗粒,通过计数绿色荧光细胞数量对感染情况进行定量测量(试验读数 [计数] 为空斑形成单位 [FFUs])。中和抗体的血清抗体浓度(Ab [C])通过将重复空斑形成单位(FFU)值的平均值与拟合的参考标准曲线进行插值计算得出(单位:AU/mL)。c 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模型对对数转换后的抗体水平进行分析,将组变量(未接种过疫苗组 vs 既往接种过疫苗组)作为固定效应,并根据随机化年龄组进行校正。最小二乘均值(LS means)基于观察到的边际效应计算。最终的最小二乘均值、最小二乘均值差异及 95% 置信区间均转换回原始尺度呈现。注:低于定量下限(LLOQ)的抗体值用 0.5× 定量下限(LLOQ)替代;若无法获取实际值,高于定量上限(ULOQ)的抗体值用定量上限(ULOQ)替代。
表 20:未接种过 COVID-19 疫苗与既往接种过 COVID-19 疫苗的受试者接种单剂 MNEXSPIKE 疫苗后 28 天的血清应答率(SRR)描述性分析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 *
| 检测方法 | MNEXSPIKE 疫苗 a | ||
| 未接种过疫苗组血清应答率 b受试者人数 = 371百分比(%)(95% 置信区间)c | 既往接种过疫苗组血清应答率 b受试者人数 = 617百分比(%)(95% 置信区间)c | 血清应答率差异(未接种过疫苗组 – 既往接种过疫苗组)百分比(%)(95% 置信区间)d | |
| 奥密克戎 XBB.1.5 | 91.1(87.7,93.8) | 86.5(83.6,89.1) | 4.6(0.4,8.4) |
N = 在相应时间点具有非缺失数据的受试者人数。
- 免疫原性符合方案子集包括随机选取的部分受试者(免疫原性子集),这些受试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接种了研究疫苗、无影响免疫应答的重大方案偏离、在主要关注时间点(接种后 28 天)同时具备接种前和接种后的免疫原性评估数据。a 一种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谱刺突(S)糖蛋白的膜结合型联接连 N 端结构域(NTD)和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疫苗。b 血清应答的定义为:若基线抗体值低于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4× 定量下限(LLOQ);若基线抗体值≥定量下限(LLOQ)且<4× 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至少升高 4 倍;若基线抗体值≥4× 定量下限(LLOQ),则接种后抗体值需至少升高 2 倍(基线指接种前)。c 95% 置信区间采用 Clopper-Pearson 法计算。d 95% 置信区间采用 Miettinen-Nurminen(评分)置信限法计算。
15 参考文献
- Jain SS, Anderson SA, Steele JM, et al. 美国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接种 COVID-19 疫苗后相关心肌炎的心脏表现及结局:COVID 疫苗相关心肌炎(MACiV)多中心研究的纵向结果 [J]. 《柳叶刀・临床研究》, 2024, 76: 1-13.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24.102809
16 药品供应 / 储存与处置
MNEXSPIKE 疫苗(2025-2026 年配方)的供应规格如下:
- 国家药品代码(NDC)80777-400-62:每盒含 1 支单剂量预充式注射器,每支注射器含 0.2 毫升剂量(国家药品代码 NDC 80777-400-17)。
- 国家药品代码(NDC)80777-400-61:每盒含 2 支单剂量预充式注射器,每支注射器含 0.2 毫升剂量(国家药品代码 NDC 80777-400-17)。
- 国家药品代码(NDC)80777-400-60:每盒含 10 支单剂量预充式注射器,每支注射器含 0.2 毫升剂量(国家药品代码 NDC 80777-400-17)。
储存
- 冷冻储存于 – 40°C 至 – 15°C(-40°F 至 5°F)之间。
- 在储存期间及解冻后,应尽量减少暴露于室内光线的时间,避免暴露于直射阳光和紫外线。
- 解冻后,MNEXSPIKE 疫苗可在 2°C 至 8°C(36°F 至 46°F)条件下冷藏保存,最长可保存 90 天,或保存至包装盒上标注的有效期(以先到者为准)。
- 解冻后,MNEXSPIKE 疫苗可在 8°C 至 25°C(46°F 至 77°F)条件下保存,最长可保存 24 小时。
- 解冻后不得再次冷冻。
- 解冻后的注射器可在室内光线条件下操作。
解冻后注射器在 2°C 至 8°C(36°F 至 46°F)条件下的运输
解冻后的预充式注射器可在经验证可维持 2°C 至 8°C(36°F 至 46°F)温度的运输容器中运输。预充式注射器解冻后在 2°C 至 8°C(36°F 至 46°F)条件下运输的,不得再次冷冻,且应在 2°C 至 8°C(36°F 至 46°F)条件下保存至使用前。
17 患者咨询信息
- 建议疫苗接种者或监护人阅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患者说明书。
- 告知疫苗接种者或监护人接种 MNEXSPIKE 疫苗的潜在获益和风险。
- 指导疫苗接种者或监护人将任何不良事件报告给其医疗保健提供者,或报告至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联系电话:1-800-822-7967,或访问网站:https://vaers.hhs.gov。
生产方:
Moderna US, Inc.(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邮编 08540)
©2025 ModernaTX, Inc. 保留所有权利。
MNEXSPIKE 是 ModernaTX, Inc. 的商标。
专利信息:访问网址www.modernatx.com/patents
美国政府许可证编号:2256
修订日期:2025 年 8 月
Hits: 1
- MNEXSPIKE(新冠疫苗,mRNA)注射混悬液,用于肌肉注射 2025-2026年配方
- 斯派克瓦克斯(新冠疫苗,mRNA)注射混悬液,用于肌肉注射 2025-2026年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