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Pathogen Safety Data Sheets: Infectious Substances – Variola virus
病原体安全数据表 – 传染性物质
第一部分
– 传染性病原体
同义词或对照检索:天花、VARV 和天花轻微病毒株(alastrim、amass 或 kaffir 病毒)脚注1脚注2脚注3.
特征:痘病毒科(Poxviridae)的成员,软毛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病毒粒子在电子显微照片上的形状像砖块,尺寸约为 300 x 250 x 200 nm脚注2脚注4.正痘病毒有一个外膜,下面有第二个膜。痘病毒没有衣壳,而是一个包含 DNA 的核小体,并被自己的膜包围脚注5.它们包含 130 至 375 kb 对的单、线性、双链 DNA 分子,并在细胞质中复制脚注4.天花病毒是正痘病毒属中最复杂的一种,具有许多不同的毒株脚注6脚注7.
第二部分- 危险识别
致病性/毒性: 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有两种主要形式,重度天花和轻度天花,这两种形式都会导致相似的病变脚注1.天花重度感染表现有 4 种类型。
普通重天花:最常见的形式,占病例的 90% 以上,未接种疫苗的个体死亡率约为 30%,接种疫苗的个体的死亡率约为 3%脚注8.死亡原因通常是支气管肺炎,尽管在大约 3% 的病例中,会发生致命的出血。前驱期包括突然发作的流感样症状,特征为发热、不适、头痛、虚脱、严重背痛,有时还有腹痛和呕吐。2 到 3 天后,体温下降,患者感觉好些,此时出现特征性皮疹,首先在脸上(从小红点开始),然后是舌头、嘴巴、鼻子和手。几天后,皮疹进展到躯干,皮损发生较少。鼻子和口腔粘膜的病变迅速溃疡,将大量病毒释放到口腔和喉咙中。病变从斑疹发展到丘疹到水疱再到脓疱,在 8 到 14 天时,脓疱形成结痂,愈合后留下凹陷的脱色疤痕。给定区域的所有病变一起经历这些阶段脚注1脚注8.
较温和或“改良”的主要天花:占未接种疫苗者病例的 2%,占既往接种疫苗者病例的 25%。与普通型患者相比,病例很少致命,病灶更少、更小、更浅表脚注4.
重出血性天花:一种罕见的重度天花,总是致命的,涉及粘膜和皮肤出血脚注1脚注4.
扁平重度天花:另一种罕见的重度天花,几乎总是致命的,其特征是病变未发展到脓疱阶段,但保持柔软和平坦脚注2脚注4.
轻微天花:天花的另一种主要形式(也称为 alastrim),这是一种较轻的疾病,死亡率低于 1%脚注1.
另一种类型的天花,即 天花 sine eruptione ,发生在以前接种疫苗的接触者或具有母体抗体的婴儿中。患者无症状或体温短暂升高、头痛,并出现流感样症状。临床天花的传播尚未记录为天花 sine eruptione脚注4.总体而言,65% 至 80% 的天花幸存者有麻点,主要在脸上脚注1.
流行病学: 由于全球疫苗接种计划的成功,天花被根除,最后一次自然感染发生在 1977 年的索马里脚注1脚注8.
感染剂量:气雾剂悬浮液中的病毒可以广泛传播,并以非常低的剂量(10 到 100 个生物体)感染脚注8脚注9脚注10.
传播方式: 传播通过呼吸道飞沫(主要传播途径)或通过细颗粒气溶胶或皮肤接种。结膜或胎盘可能是偶尔的入口脚注1.呼吸道飞沫(即咳嗽、痰液和唾液)的范围可能不超过 2 米,因此,仅对受影响患者附近的人员构成威胁脚注11.
潜伏期: 可以 7-19 天脚注12.通常,发病发生在 10-14 天后,再过 2-4 天才会出现皮疹脚注4脚注9脚注12.
传播性:传播风险最高的是在最早的病灶出现时;然而,传染期是从最早病灶的发展到所有结痂消失(大约 3 周的时间)脚注1.一些感染者在没有表现出疾病迹象的情况下排出了病毒脚注5.
第四部分 – 稳定性和生存能力
药物敏感性: 无环核苷膦酸盐类似物 cidofovir 已在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中显示对天花病毒具有活性,包括治疗延迟到天花最初迹象的动物脚注13脚注14.
对消毒剂的敏感性:可以使用非极性亲脂性溶剂(氯仿)和季铵盐氨化合物实现灭活脚注15.用于标准医院感染控制的其他消毒剂,如 0.5% 或 200 ppm 次氯酸盐、40% 乙醇、30% 异丙醇、福尔马林、甲醛、苯酚、甲酚、表面活性清洁剂(例如 100 ppm 苯扎氯铵)、氯苯混合物和 75 ppm 碘伏可能有效脚注15脚注16脚注17脚注18脚注19.
物理灭活:加热灭活(焚烧和高压灭菌)脚注18.
体外存活:病毒可以在猴肾细胞系中繁殖脚注17.血液标本、皮肤病变刮屑、唾液、脓疱液和结痂可以短期运输和储存,无需冷藏。含有病毒的天花患者的材料(干液和结痂)在室温下保持传染性约 1 年。病毒的传染性在 4°C 下维持数月,在 -20 至 -70°C 下维持数年脚注15.根据牛痘病毒的行为,人们认为,如果不暴露在紫外线下,以及温度较低(10°C 至 11°C)和湿度较低 (20%),雾化天花可以保持其传染性长达 24 小时。天花在高温(31°C 至 33°C)和湿度 (80%) 的环境中几乎可以在 6 小时内完全破坏。在较冷的温度 (26°C) 下,天花病毒在高相对湿度下存活了 8 周,在相对湿度低于 10% 的情况下存活了 12 周。病毒是从放在架子上 13 年的疮痂中分离出来的脚注9.研究还发现,它在 4°C 下储存长达 2 周的面包、沙拉、香肠和纱布绷带中,以及在 4.5°C 下保存长达 166 天的雨水中都存活脚注5.实验室中的冻干病毒样本在储存 20 年后被回收脚注20.
第五部分- 急救 / 医疗
监测:过去,天花有时会与水痘混淆。病变的离心分布,主要在面部和四肢而不是躯干上,是天花的一个独特诊断特征,用于将其与水痘区分开来,水痘的特征是更浅的病变主要集中在躯干,而不是面部和四肢脚注1脚注8.
有几种方法可以确认诊断。有些是天花病毒的特异性病毒,有些是一般正痘病毒的特异性。易感鸡红细胞的血液吸附是天花病毒感染的早期检测方法。皮损物质的 Giemsa 染色涂片可能显示 Guarnieri 包涵体。在疾病的某些阶段,血液、水泡液、脓疱液和结痂或刮屑中的盐水提取物中的可溶性抗原可以通过补体结合、血凝抑制、免疫荧光和 Ouchterlony 技术进行检测。部分免疫患者的血清学反应存在差异,临床上可能表现为 天花 sine eruptione脚注15.水疱或脓疱液或结痂等标本可通过电子显微镜直接检查是否存在病毒粒子,病毒抗原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鉴定。在活细胞培养物中分离病毒,然后进行 PCR,或在绒毛膜尿囊上生长,即可确诊;然而,PCR 诊断技术更准确脚注4.血清学检测结果不能区分正痘病毒种属,需要配对血清样本来区分近期感染和遥远过去的疫苗接种。检测 IgM 反应的新方法可能会提高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脚注4.各种实验室建议使用其他诊断方法,例如免疫扩散技术、ELIS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原位杂交,以确认 Variola 的存在脚注1脚注8脚注9脚注21.
注意:并非所有国家/地区都提供所有诊断方法。
急救/治疗:如果可能,应在负压房间内处理疑似天花病例,并应为患者接种疫苗,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必须严格隔离呼吸道和接触。当患者较多时,应指定隔离医院或其他设施。如果天花病变继发感染,如果细菌感染危害眼睛,或者如果皮疹非常密集和广泛,则应使用耐青霉素酶的抗菌药物。严重时需要每天冲洗眼睛。患者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应考虑局部使用艾多尿苷治疗角膜病变,但其对天花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脚注4脚注15.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白细胞转移和美西松已被用于治疗牛痘坏疽病(或进行性牛痘),其特征是天花疫苗接种部位的皮肤缓慢进行性肿大和坏疽或坏疽,如果仅使用非特异性措施(单独使用抗生素或类固醇)治疗,可能是致命的脚注22.
免疫接种:该疫苗由活牛痘病毒组成,这是一种与天花相关的“痘”型病毒。这种疫苗有明显的副作用和风险,例如预先存在湿疹的人可能发生的皮肤并发症(湿疹)、疫苗接种部位的过敏反应、牛痘坏疽病(或进行性牛痘)、眼部感染(病毒从疫苗接种部位传播)、疫苗后脑炎、宫内牛痘和病毒血症脚注15.因此,应仅对接触病毒或面临高风险暴露的人进行疫苗接种脚注4.成功的初次疫苗接种可使超过 95% 的人对天花产生 5 至 10 年的完全免疫力,而成功的再接种可提供 10 至 20 年或更长时间的保护脚注4脚注23.
最近发现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牛痘疫苗都有患心肌心包炎的风险,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对新疫苗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以进一步确定其安全性以及在预防天花方面的相对作用脚注24.还分离和测试了两种减毒疫苗株:改良的安卡拉牛痘 (MVA),已在 1900 多人中有效使用,几乎没有不良反应脚注25;以及一种日本菌株 (LC16m8),该菌株在日本获得许可,并在 1970 年被安全地用于 50,000 多名儿童脚注26.
预防:在潜伏期的早期(接触后 3 至 4 天内)接种疫苗可以显着减轻甚至预防天花的临床表现。成功接种疫苗后提供全面保护脚注4.在暴露后 4 至 7 天接种疫苗可能会提供一些预防疾病的保护,或者可能会改变疾病的严重程度脚注23.除非直接接触,否则不建议出现严重副作用风险较大的人群接种疫苗,包括孕妇和哺乳期妇女、12 个月以下的儿童、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HIV 患者或有湿疹病史的患者脚注4脚注23.在暴露后 3 天内也施用了牛痘免疫球蛋白 (0.6 ml/kg IM)脚注4脚注10.
第六部分- 实验室危害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除了 1978 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发生的实验室相关天花死亡外,没有发现更多病例。所有已知的天花病毒库存均存放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 WHO 合作中心或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科利佐沃的病毒学和生物技术国家研究中心脚注1脚注4.天花病毒的拥有和使用仅限于 WHO 合作中心脚注27.
来源/标本: 皮肤病变刮屑、结痂材料、丘疹、水泡或脓疱液、结痂、体液(包括血液和尿液)、呼吸道分泌物、咽部和扁桃体拭子脚注1脚注4脚注8脚注19脚注27.
主要危害:摄入、肠外接种以及粘膜或破损皮肤的飞沫或气溶胶暴露于感染性液体或组织脚注27.
第七部分- 暴露控制 / 个人防护
风险组别分类:风险组别 4脚注28.
收容要求:4级收容设施、设备和作实践,用于涉及传染性或潜在传染性材料、动物或培养物的工作。
防护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脱掉便服,包括内衣和首饰,换上专用的实验室服装和鞋子,或穿上全覆盖的防护服(即完全覆盖所有便服)。直接处理传染性材料时,可以在实验室服装上穿戴额外的保护措施,例如带有紧身手腕、手套和呼吸防护装置的实心前衣。在已知或潜在有飞溅风险的地方必须使用护目镜脚注29.
其他预防措施:所有携带传染性物质的活动都应在生物安全柜 (BSC) 中与正压防护服一起进行,或在 III 类 BSC 线内进行。感染材料的离心必须在放置在密封安全杯中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或在生物安全柜中装载或卸载的转子中进行。必须定期检查正压防护服的完整性是否有泄漏。应严格限制针头、注射器和其他尖锐物品的使用。开放性伤口、割伤、划痕和擦伤应用防水敷料覆盖。对于涉及动物活动的工作,应考虑采取其他预防措施脚注29.
第八部分 – 处理和储存
泄漏:让气溶胶沉淀下来,穿上防护服,用纸巾轻轻覆盖溢出物,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从周边开始,向中心方向涂抹。清理前留出足够的接触时间(30 分钟)脚注29.
处置:通过蒸汽消毒、化学消毒和/或焚烧对所有要处置的材料进行净化脚注29.
储存:在防漏容器中,在4级隔离实验室中贴有适当标签并上锁脚注29.
第九部分
– 监管和其他信息
监管信息:加拿大病原体的进口、运输和使用受到许多监管机构的监管,包括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加拿大卫生部、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加拿大环境部和加拿大交通部。用户有责任确保他们遵守所有相关的法案、法规、指南和标准。
更新时间:2010 年 9 月。
准备者: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病原体监管局。
尽管本病原体安全数据表中包含的信息、意见和建议是根据被认为可靠的来源编制的,但我们对准确性、充分性或可靠性或因使用这些信息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伤害不承担任何责任。新发现的危险很常见,这些信息可能并不完全是最新的。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版权所有©
,2010
年加拿大
页面详细信息
修改日期:
Hit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