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emophilus influenzae – What Clinicians Need to Know
临床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 conjugate疫苗问世之前,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是全球范围内最令人畏惧的儿科病原体之一。它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原因,常常导致幸存者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同时还会引发严重且有时致命的会厌炎、败血症和肺炎病例。[1,2]
Hib结合疫苗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局面。在广泛接种后的短短几年内,大多数高收入国家的侵袭性Hib疾病发病率骤降了85%以上。[3,4] 这种曾经常见且具有毁灭性的感染变得罕见,曾经常规收治Hib脑膜炎或会厌炎患儿的医院病房,此类病例几乎销声匿迹。
这一成就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成功之一——可与某些地区消灭脊髓灰质炎相媲美[2,5],它证明了疫苗不仅在预防个体疾病方面,而且在改善群体健康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
流行病学变化
在接种疫苗之前,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严重的儿童侵袭性感染,包括脑膜炎、会厌炎、肺炎以及其他严重疾病。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结合疫苗——白喉类毒素结合疫苗(PRP-D)、突变白喉毒素结合疫苗(PRP-CRM/HbOC)、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结合疫苗(PRP-OMP)和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PRP-T)——将多糖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能在婴儿体内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且安全性良好;多项前瞻性研究显示,这类疫苗在婴儿早期的保护效力超过90%,不过在一项研究中,PRP-D未能对阿拉斯加因纽特人起到保护作用。[2]
随着结合疫苗的推出,侵袭性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的发病率大幅下降,流感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即缺乏疫苗研发中所使用的多糖荚膜的菌株——已成为主要的临床关注点。[2,6] 由于荚膜是疫苗所针对的主要毒力因子,NTHi中这种结构的缺失使得有效的疫苗研发更具挑战性。[6]
非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现已被认为是导致各年龄段黏膜感染的主要原因。在儿童中,它是急性中耳炎和复发性鼻窦炎的主要病原体,导致全球范围内大量门诊就诊和抗生素使用。[7,8]在成人中,特别是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非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在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急性加重中起着核心作用。[8]此外,在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非分型流感嗜血杆菌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关联日益密切,有时还会引发侵袭性疾病。[9]
这种流行病学转变凸显了持续警惕的重要性:虽然 Hib 疫苗的成功是传染病预防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但临床医生必须对非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在儿童和成人中造成的多种临床负担保持警惕。
临床表现
尽管结合疫苗的广泛使用已使许多地区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疾病近乎消除,但病例仍有发生,尤其是在免疫接种不足的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当侵袭性Hib感染发生时,可能会引发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急性会厌炎、脑膜炎、肺炎和菌血症。这些综合征在疫苗时代之前曾很常见,如今虽已罕见,但在易感人群中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1,4]
相比之下,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已成为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接种后时代临床上最相关的菌株。与Hib不同,NTHi缺乏多糖荚膜,这限制了其引发广泛侵袭性疾病的能力,但使其能很好地适应作为黏膜病原体。如今,它被认为是导致儿童急性中耳炎和鼻窦炎,以及成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细菌之一[7,10]。重要的是,虽然NTHi通常与黏膜感染相关,但它也可能导致侵袭性疾病,特别是在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其后果可能很严重[6]。
除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和非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外,其他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型(特别是a、e和f型)已被越来越多地报道为侵袭性疾病的病因。尽管这些菌株不如b型流感嗜血杆菌常见,但它们与脑膜炎、菌血症和肺炎相关,尤其在幼儿和某些地理区域的原住民群体中[11,12]。虽然它们的总体负担仍然较低,但这些新兴的血清型凸显了流感嗜血杆菌疾病不断变化的临床谱,也表明需要持续监测。
诊断与管理方法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诊断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其临床表现通常与其他细菌性呼吸道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或卡他莫拉菌)引起的表现难以区分。对于侵袭性疾病,实验室确认通常需要从无菌部位进行培养,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但在许多门诊感染(如中耳炎或鼻窦炎)中,诊断是基于临床而非微生物学检查。[6,7]
治疗策略取决于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对于非侵袭性黏膜感染,如急性中耳炎或细菌性鼻窦炎,通常推荐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这是因为产β-内酰胺酶的流感嗜血杆菌(H. influenzae)菌株 prevalence 较高,使得阿莫西林单药治疗的可靠性降低[7,10]。对于侵袭性疾病,包括菌血症、脑膜炎或重症肺炎,通常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而在合适的情况下,氟喹诺酮类药物可用于成人患者[4,6]。 antimicrobial 耐药性日益增强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已有产β-内酰胺酶和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的相关报道,且耐药模式因地理区域而异,这凸显了开展本地监测和合理用药管理的必要性[7,13]。
从预防的角度来看,疫苗接种仍是控制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疾病的基石,结合疫苗继续在免疫人群中提供近乎完全的保护。[1,4] 然而,尽管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造成了重大的疾病负担,目前尚无获批的针对该菌的疫苗。针对潜在的蛋白疫苗和结合疫苗候选物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临床应用仍处于研发阶段。[14,15] 在这些疫苗选项问世之前,临床医生必须依靠及时识别、循证使用抗菌药物以及维持较高的Hib疫苗接种覆盖率来减轻疾病的影响。
结论:
在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接种后的时代,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荚膜b型菌株和不可分型菌株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历史上,Hib是导致幼儿严重侵袭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可引发脑膜炎、会厌炎、菌血症和肺炎。Hib结合疫苗的引入使得这类病例大幅减少,这是儿童传染病预防领域最显著的成就之一。
相比之下,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已成为黏膜感染的主要病原体。NTHi缺乏多糖荚膜,这在历史上限制了疫苗的研发,如今它被认为是儿童中耳炎和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也是成人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主要致病菌。尽管NTHi感染通常为黏膜感染,但偶尔也会引发侵袭性疾病,尤其在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
这强调了通过 Hib 疫苗接种进行预防、警惕识别与 NTHi 相关的感染,以及在诊断、管理和抗生素管理方面开展跨专业合作以优化患者结局的双重重要性。
对医疗团队的启示:
- 虽然 Hib 疫苗接种已在大多数地区几乎消除了侵袭性 Hib 疾病,但临床医生必须对免疫接种不足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的病例保持警惕。在这些易感人群中,及早识别会厌炎、脑膜炎或败血症仍然至关重要。
- 流感嗜血杆菌已成为主要的临床关注点,它会导致儿童复发性中耳炎、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以及老年人和免疫抑制人群的侵袭性疾病。医疗团队必须做好准备,区分细菌和病毒诱因,并应用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 保持较高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接种覆盖率、在耐药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促使患者坚持治疗,都需要儿科、内科、药学、护理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的协同努力。
References
- Watt JP, et al. Burden of disease caused by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global estimates. Lancet. 2009;374:903-911.
- Peltola H. Worldwid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disea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analysis of the disease burden 25 years after the use of the polysaccharide vaccine and a decade after the advent of conjugates. Clin Microbiol Rev. 2000;13:302-317.
- Shapiro ED. Infections caused by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JAMA. 1993;269(2):264-266. doi:10.1001/jama.1993
- Oliver, SE, et al. Chapter 8: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n: Hall E, et al, eds.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14th ed. Public Health Foundation; 2021. Accessed August 20, 2025. https://www.cdc.gov/pinkbook/hcp/table-of-contents/chapter-8-haemophilus-influenzae.html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ublic health milestones through the years. In: 75 years of improving public health [campaign]. Published 2023. Accessed September 2, 2025. https://www.who.int/campaigns/75-years-of-improving-public-health/milestones#year-1945
- Agrawal A, et al.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nfections in the H.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 era. J Clin Microbiol. 2011;49:3728-3732.
- van Eldere J, et al.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 under-recognised pathogen. Lancet Infect Dis. 2014;14:1281-1292.
- Sethi S, et al. Infe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cours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8;359:2355-2365.
- Torres A, et al. Burden of pneumococc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across Europe: A literature review. Respir Med. 2018;137:6-13.
- Murphy TF. Respiratory infections caused by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Curr Opin Infect Dis. 2003;16:129-134.
- Bruce MG, et al. Haemophilus influenzae serotype a invasive disease, Alaska, USA, 1983–2011. Emerg Infect Dis. 2013;19(6):932-937.
- Ladhani SN, et al. Invasiv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serotype e and f disease, England and Wales. Emerg Infect Dis. 2012;18:725-732.
- Sill ML, et al.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respiratory isolates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collected across Canada in 2003.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7;51:547-553.
- Murphy TF. Vaccines for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he future is now. Clin Vaccine Immunol. 2015;22:459-466.
- Forsgren A. Advances in vaccinology for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Moraxella catarrhalis. Expert Rev Vaccines. 2015;14:1547-1556.
H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