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cunculiasis (Guinea-worm disease)
重要事实
- 麦地那龙线虫病是一种处于被消灭边缘的致残性寄生虫病,2023年有14例报告病例,而2022年为13例。
- 自感染发生时起,完成传播周期需要10-14个月。大约在这个时候,一条成熟的雌虫会从身体内脱出。
- 该病主要通过人们饮用被染有寄生虫的水蚤污染的水而传播。
- 1980年代中期,麦地那龙线虫病在20个国家(1)呈地方流行。
概述
麦地那龙线虫病又被称为几内亚线虫病,是一种由麦地那龙线虫引起的疾病。它极少致命,但感染者会在数周和数月期间失去身体机能。该病所影响的是那些饮水主要依靠池塘等开放式地表死水源的农村、贫困和孤立社区的人们。
问题的范围
1980年代中期,估计在全世界20个国家发生了350万例麦地那龙线虫病例,其中17个是非洲国家,另外3个是亚洲国家。2007年,报告病例数首次降到不足1万例。后又进一步降到2012年的542例和2014年的126例。自2015年以来,人类病例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从2015年的22例到2023年的14例。2023年,报告的人类病例仅来自五个国家的11个村庄:乍得(9例)、马里(1例)、南苏丹(2例),喀麦隆和中非共和国各1例,后两个国家都是经过认证的国家——两例病例均为从乍得输入。
目前,该病在5个国家(安哥拉、乍得、埃塞俄比亚、马里和南苏丹)被认为呈地方流行,而苏丹则处于认证前阶段。
传播、生命周期和潜伏期
感染后约一年,就会有让人感到疼痛的水疱出现,90%情况下水泡出现在小腿上。当一条或多条虫子从水疱中钻出来时,会带有烧灼的感觉。患者为了减轻烧灼似的疼痛,通常会把感染的部位放在水中浸泡。成虫便会将上千只幼虫排到水里。这些幼虫被极小的甲壳虫类或者挠足虫(又称为水蚤)摄入之后,就会发展到感染期。
人们在饮用污染水时,会将受到感染的水蚤一并吞下。水蚤在胃里被杀死,但是感染性幼虫被释放出来。幼虫随后穿过肠壁,并在身体内移行。受精后的雌虫(有60-100厘米长)在皮肤组织以下移行,一直移到脱出点(通常为下肢),形成一个水疱或者造成肿胀,虫子最终会钻出来。成虫出现在感染后的10至14个月之间。
预防
既没有预防该病的疫苗,也没有治疗患者的药物。然而,这一疾病可以得到预防,成功实施预防策略已将这一疾病推向消灭的边缘。相关预防策略包括:
- 加强监测,在线虫钻出的24小时以内发现每一个人类病例和受染动物;
- 通过治疗线虫钻出的每个伤口,并定期清洁和包扎皮肤病灶,直到线虫从体内完全排出,从而预防并发症(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 确保有线虫钻出的感染者或受染动物(狗和猫)不要涉水,从而防止饮用水被污染;
- 确保人们广泛获得改良饮用水;
- 饮用开放且静止水体中的水之前进行过滤;
- 利用双硫磷杀幼虫剂来控制病媒;以及
- 促进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
走向消灭之路
消除并消灭麦地那龙线虫病已通过多项决议得到世卫组织决策机构世界卫生大会的认可,具体是:WHA39.21(1986 年)、WHA42.29(1989 年)、WHA44.5(1991 年)、WHA57.9(2004年)、WHA64.16(2011年)。1981年5月,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1981-1990年)合作行动机构间指导委员会提出消除麦地那龙线虫病,以此作为十年行动获得成功的指标。同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WHA34.25号决议,认识到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对消除麦地那龙线虫病带来的机遇。从而使世卫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为消灭活动制定了战略和技术指南。
1986年,卡特中心加入到与该病的斗争之中,并且与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从此一直走在消灭活动的前列。为了做出最后一番努力,世界卫生大会在2011年通过WHA64.16号决议呼吁麦地那龙线虫病呈地方性流行的所有会员国,加快阻断疾病传播并且开展全国性监测,确保麦地那龙线虫病被消灭。
国家认证
要被宣布为无麦地那龙线虫病状态,要求国家至少连续3年实现人类病例和动物感染零报告,且在此期间保持主动监测。
此后,国际认证小组会到访该国,评估监测系统是否适当,并且审查关于谣传病例或受染动物的调查记录以及采取的相应行动。
审查感染地区获得改良饮用水源等指标,并在村子开展评估,确认不存在疾病传播。还将评估再次输入疾病的风险。最后向消灭麦地那龙线虫病国际认证委员会提出报告,供委员会审议。
自1995年以来,消灭麦地那龙线虫病国际认证委员会已经召开过16次会议。根据委员会提出的建议,世卫组织已经认定199个国家、领地和地区(隶属于187个会员国)无麦地那龙线虫病。
刚果民主共和国曾是该病流行国,于2022年12月成为最新一个获得该地位的国家。
世卫组织于2023年发布了最新版消灭麦地那龙线虫病认证标准。
持续监测
世卫组织建议最近阻断了麦地那龙线虫病传播的国家和/或地区继续开展主动监测,时间不少于连续三年。持续监测对确保没有遗漏人类病例和受染动物以及防止该病卷土重来至关重要。
由于这一蠕虫的潜伏期有10-14个月,遗漏一条钻出的线虫就会使消灭活动拖后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在埃塞俄比亚疾病消灭规划声称已阻断疾病传播之后,再次出现了传播证据(2008年)。最近在乍得发现(2010年),该国进行零病例报告几乎达10年之后,疾病传播又死灰复燃。
一个国家的零病例报告连续达到14个月就被认为已阻断疾病传播。自最后一例本土病例以来,至少有3年处于认证前期,这期间需要继续开展严密监测。即使在认证之后,也应继续监测,直至宣布全球消灭为止。
挑战
发现并且控制最后的剩余病例和受染动物可能是疾病消灭过程中最为困难且最为昂贵的阶段,因为这类病例通常发生在偏远并且往往难以进入的农村地区。
不安全状况会使人们难以进入疾病流行地区,这是一项主要制约因素。
此外,在与仍有该病传播的国家接壤的认证国家中,人类和/或动物(主要是狗)感染病例报告也越来越多。这凸显了再次发生传播的风险,以及在宣布全球消灭之前持续和充分的认证后监测(包括跨境监测)的必要性。
犬类中的麦地那龙线虫病感染继续对全球消灭运动构成挑战,尤其是在乍得、埃塞俄比亚和马里。这一现象于2012年在乍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此后在同一危险地区发现若干只狗感染了这种新出现的蠕虫,它在基因上与在人间出现的蠕虫完全相同。2023年,乍得报告有406条狗和88只猫受到感染;埃塞俄比亚报告有1条狗受到感染;马里报告41条狗、5只猫和1头驴受到感染。
通过加强监测,目标是发现所有受感染动物并实施控制(拴系受感染动物和主动拴系)、针对社区成员和动物主人开展健康教育以及实施有力和全面的病媒控制干预措施,就可阻断动物传播。
世卫组织的反应
为应对麦地那龙线虫病,世卫组织与会员国和主要伙伴合作,倡导消灭这一疾病,提供技术指导,协调消灭活动,在无麦地那龙线虫病地区强化监测,并监测和报告取得的进展。
按照消灭麦地那龙线虫病国际认证委员会建议,世卫组织是有权对没有疾病传播的国家作出认证的唯一组织。该委员会根据需要召开会议,对提出消灭麦地那龙线虫病认证要求的国家的疾病传播情况进行评估,并就是否认定某一国家不存在麦地那龙线虫病传播的问题提出建议。
注
1. 在南苏丹于2011年7月9日获得独立之前,该国属于苏丹的一部分。苏丹对南苏丹的麦地那龙线虫病病例作出过报告;因此,从1980年代到2011年,有20个国家存在疾病流行。
Hits: 2
- 埃博拉病毒病 实况报道 2023年4月
- WHO 实况报道 马尔堡病毒病
- WHO 实况报道 拉沙热
- 寨卡病毒感染速览
- 实况报道 人畜共患病
- 疫苗接种状态报告 2025年
- 青少年和青年健康
- 动物咬伤
-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 ACIP 会议事实核查(6月 26, 2025年)
- 细菌性阴道炎
- 世卫组织/欧洲新报告显示,非传染性疾病每年造成 180 万可避免的死亡,损失 5140 亿美元
- 肉毒杆菌中毒
- 布鲁氏菌病
- 布鲁里溃疡(溃疡分枝杆菌感染)
- 弯曲杆菌
- 在 CDC 疫苗小组对硫柳汞的误导之前进行介绍
- 癌症
- COVID-19 疫苗事实
- 念珠菌病(酵母菌感染)
- 心血管疾病
- 宫颈癌
- 美洲锥虫病
- 基孔肯雅热
- 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
- 儿童癌症
- 衣原体
- 霍乱
- 着色芽生菌病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 耳聋和听力损失
- 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
- 腹泻病
- 白喉
- 麦地那龙线虫病(几内亚蠕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