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Leptospirosis
要点
-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影响人和动物。
- 它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尿液传播。
- 当人们接触被污染的水或土壤时,钩端螺旋体病的风险通常会在飓风或洪水后增加。
- 如果你或你的动物可能患有钩端螺旋体病,去看医生。
概观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螺旋体可以在被污染的水或土壤中找到。它影响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还有人。
如果不进行治疗,人类的钩端螺旋体病会导致肾脏损伤、脑膜炎(大脑和脊髓周围的膜发炎)、肝功能衰竭、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全世界每年发生约100万例人类病例,近60,000人死亡。美国各地都有钩端螺旋体病的报道。
就像人一样,动物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尿液或水或土壤中的其他体液而被感染。受感染动物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很大,有些动物根本没有症状。
体征和症状
在人类中,钩端螺旋体病可导致多种症状,包括:
- 发热
- 头痛
- 发冷
- 身体或肌肉疼痛
- 呕吐或恶心
- 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
- 红眼睛
- 胃痛
- 腹泻
- 皮疹
这些症状中有许多会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有些人没有症状。
与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的细菌接触后,一般需要2-30天才会发病。这种疾病可能分两个阶段发生:
- 在第一阶段,人们可能会发烧、发冷、头痛、肌肉疼痛、呕吐或腹泻。这个人可能会感觉好一会儿,但又会生病。
- 有些人可能会经历更严重的第二阶段,出现肾功能或肝功能衰竭,或大脑和脊髓周围膜的炎症(脑膜炎)。
这种疾病会持续几天到几周。如果不治疗,好转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如果你认为你可能患有钩端螺旋体病,马上去看医疗保健提供者,这样他们可以进行测试,并开始给你有效的药物治疗。
暴露风险
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的细菌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尿液传播。这种细菌可以在被污染的水或土壤中存活几个星期到几个月。许多不同种类的野生和家养动物携带这种细菌,包括:
- 家畜(牛、猪、马、绵羊、山羊等)
- 狗
- 猫
- 啮齿动物(大鼠、小鼠等。)
- 海洋哺乳动物(海狮、海豹等。)
- 野生动物(动物园动物、野猪等。)
当这些动物被感染时,它们可能没有疾病的症状。受感染的动物可能会持续几个月或几年将细菌排泄到环境中。
人们很少将钩端螺旋体病传播给其他人。
人们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被感染:
- 接触含有受感染动物尿液或体液的水或土壤,尤其是在飓风、洪水或暴雨后。
- 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体液。
- 食用被受感染动物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
如果你参与接触水、土壤或动物的活动,你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这些活动包括:
- 水上娱乐,如游泳、划皮划艇、划独木舟或在河流、沼泽或小溪中漂流
- 徒步旅行或打猎
- 园艺、庭院工作、室外清洁和维护
- 像在兽医诊所工作,奶牛养殖,或屠宰
如果你无家可归,或者住在收容所或其他有很多人住在一起的地方,你也可能有更高的患钩端螺旋体病的风险。
钩端螺旋体病和洪水:
预防
降低患钩端螺旋体病的风险:
- 不要在可能被动物尿液污染的水中游泳或涉水,尤其是在飓风、洪水或暴雨后。
- 避免接触可能被感染的动物.
- 用防水绷带盖住你的伤口或抓痕。
- 在洪水或其他可能被动物尿液污染的水或土壤附近穿上防水防护服、鞋子或靴子。
如果你参加水上娱乐活动,如游泳、划船、钓鱼和冒险赛跑,一些避免钩端螺旋体病的提示包括:
- 调查你在水中的位置,看那个地方是否有可能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在美国,检查你的当地卫生部门。如果你是国际旅行,检查一下疾病控制中心旅行者健康.
- 如果该地区已知有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疾病,用防水绷带覆盖擦伤和伤口,并穿上鞋。
如果您的工作(兽医、兽医工作人员、饲养农场动物、乳品工人、动物控制、屠夫或屠宰场工人、污水和卫生工人、军人和急救人员)可能会接触到该物质:
- 经常洗手
-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手套、鞋、护目镜)
- 清洁和消毒表面和设备
- 给动物注射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疫苗,并隔离患病动物
- 控制啮齿动物的数量在你的工作区域周围
治疗和康复
钩端螺旋体病用抗生素治疗,如强力霉素或青霉素。如果医疗专业人员认为您可能患有钩端螺旋体病,应尽早给予抗生素。
有更严重钩端螺旋体病症状的人可能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
抗生素的早期治疗可能有助于预防严重疾病,并缩短患病时间。
资源
- 类似2009年疫情(H1N1)的严重钩端螺旋体病,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密苏里州
- 2005-2006年美国与娱乐用水和其他水上设施相关的健康事件相关的水传播疾病和疾病爆发的监测. MMWR2008年9月12日;57(魔法石第九章):1-29。
- 勒维特PN。钩端螺旋体病. 临床微生物学2001年修订版;14: 296-326.
- 斯特恩E、加洛韦R、沙多米S、万内米勒K、阿特鲁宾D、布莱克摩尔C、沃福德T、威尔金斯P、阿里M、哈里斯L、克拉克T. (2010年)2005年佛罗里达州探险比赛参与者中钩端螺旋体病的爆发. 临床传染病; 50: 84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