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大致命疾病的关键事实 大流感

关于重大致命疾病的关键事实 大流感

关于重大致命疾病的关键事实 大流感

KEY FACTS ABOUT MAJOR DEADLY DISEASES Pandemic influenza

1.另一场流感流感大流行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不可预测的

2.大流行病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3.当出现一种大多数人没有免疫力的感染病毒时,就会发生大流行

4.免疫流感大流行可能是轻微的或严重的,并可产生全球影响

5.疫苗可能在头几个月内无法获得

6.在大流行发生之前,风险群体和症状将是未知的

7.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其他医疗支持的早期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

8.非药物干预可能是大多数国家唯一有效的初步措施

9.沟通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10.可以通过季节性因素建立对大流行的应对能力

大流行性流感反应提示

协调响应者

  • 多部门协调
  • 全社会的方法
卫生知识

  • 根据IHR(2005)向世卫组织通报一例新病例
  • 与世卫组织GISRS(全球信息监测和应对系统)共享病毒和信息
  • 请咨询世卫组织的监测和严重程度评估指南
沟通风险

  • 鼓励卫生当局:

-有一个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计划吗

-是否制定了一个多部门的风险沟通计划

-尽早和经常地沟通如何预防疾病

让社区和个人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关键信息:

-大流行是由一种没有免疫和保护的新病毒引起的

-你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咳嗽卫生、有效的洗手和在你生病时远离他人来保护自己

-呆在家里,喝大量的饮料

-如果你有严重的症状或你已经有其他可能使你面临严重疾病的疾病,请寻求医疗咨询

-如果你被要求接种新疫苗,那就接种它

健康干预措施

  • 疫苗
  • 抗病毒治疗
  • 非药物干预措施(在个人和社区层面):卫生、社交距离等。

1.另一场流感流感大流行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不可预测的

  • 不可能预测下一次大流行将在何时或何时发生,它将是什么亚型,它将产生什么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但肯定会有一个。
  • 历史表明,大流行病每隔10至50年发生一次,其严重程度和影响各不相同。在20世纪,发生了三次流感流感大流行病(1918年、1957年和1968年)。自2000年以来,在2009年发生了一次流感流感大流行。
  • 流感病毒非常不稳定,并不断发生突变。它们经历小的突变(抗原漂移),并导致季节性流感流行和季外暴发。但是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抗原转移)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它将导致一种新的病毒(不同的亚型),这可能导致一场大流行。这种抗原转移可能是人类流感病毒与禽病毒或猪病毒的重新分类,也可能是禽病毒或猪病毒的显著点突变。

2.大流行病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 流感大流行是一种非常具有破坏性的事件,可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压力。备灾需要全社会采取办法,以确保在下一次大流行爆发时,世界将能够迅速和有效地作出反应,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仅是卫生部门,而且是所有其他部门、个人、家庭和社区,在减轻大流行病的影响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

3.当出现一种大多数人没有免疫力的感染病毒时,就会发生大流行

  • 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出现有三个必要的因素:

-一种新的感染病毒出现并导致人类疾病;

-这种病毒有能力引起持续的人际传播;

-人类对该病毒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免疫力

  • 由于它是一种新的病毒,人们尚未接触到它,因此人们没有或几乎没有免疫力,而且该病毒能够迅速传播,并在人们体内引起疾病。
  • 在以下情况下可能出现流感病毒大流行:

-动物和人类病毒的基因混合在一起,形成人类动物的重组病毒(基因重组);

-动物体内的基因导致病毒发生变化,使病毒感染人类并容易在它们之间传播(基因突变)。

-根据IHR(2005年),必须将由一种新亚型引起的人类感染病例通知世卫组织

4.免疫流感大流行可能是轻微的或严重的,并可产生全球影响

  • 流感大流行有不同程度的严重程度和影响。
  • 很难预测下一次大流行的特征,包括严重程度
  • 在流感流感大流行期间,应定期在地方、国家和全球各级进行严重程度评估,以为公共卫生决策(疫苗生产和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关闭学校、保持社会距离战略等)提供信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疾病的传播性、其严重性(并发症、针对哪类人群等),对卫生部门的影响(无论它是否不堪重负)。

5.疫苗可能在头几个月内无法获得

  • 疫苗是在流感大流行和大流行期间保护人们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然而,由于需要疫苗配方和生产前置时间,大流行性疫苗的供应将推迟几个月。预计在确定了大流行病毒后,需要大约24周(近6个月)才能获得疫苗。
  • 至少在大流行的第一阶段,全球的生产能力很可能仍然不足,并限制全球获得疫苗的机会。在最好的情况下,据估计(2015年),年产量可达到约62亿剂疫苗,这仍然不足以覆盖世界人口,因为可能需要两剂疫苗来充分预防病毒。此外,保持这种生产能力也具有挑战性。
  • 疫苗接种应针对最危险的人群(保健工作者、生活在拥挤地区的人)和最容易并发症的人。
  • 抗原保留策略可用于增加疫苗的可用性。
  • 一些国家正在储备针对某些禽流感病毒的病毒感染前疫苗。

过去四次流感流感大流行的特点

大流行年份和通用名称 起源地 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动物遗传引入/重组事件类型) 估计生殖数量 估计病死率 估计全球可归因的超额死亡率 估计全球可归因的超额死亡率
1918年“西班牙流感” 不知道 H1N1(未知) 1.2–3.0 2–3% 2000-5000万 年轻人
1957-1958年“亚洲流感” 华南地区 H2N2(禽) 1.5 <0.2% 100-400万 所有年龄组
1968-1969“香港流感” 华南地区 H3N2(禽) 1.3–1.6 <0.2% 100-400万 所有年龄组
2009-2010年“甲型流感(H1N1)2009” 北美洲 H1N1(猪) 1.1–1.8 0.02% 100 000–400 000 儿童和年轻人

6.在大流行发生之前,风险群体和症状将是未知的

  • 虽然我们首先假设感染和严重结局的风险组与季节性感染结果相同,但可能存在差异。
  • 来自1918年和2009年大流行病的历史知识表明,健康的年轻人可能会受到不成比例的影响和更严重的影响。
  • 大流行可能表现与季节性感染不同,症状可能更严重,并发症更频繁。

-流感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突然出现发烧、咳嗽(通常是干燥的)、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疲劳、喉咙痛和流鼻涕;

-并发症包括肺炎、脓毒症和心脏炎症(心肌炎)、脑(脑炎)或肌肉炎症(肌炎);

-潜伏期通常是两天,但也可能是1到5天。

7.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其他医疗支持的早期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

  • 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理想情况下,需要在疾病早期(出现症状后48小时内)使用。它们对高危人群尤其重要。
  • 在流感流感大流行期间,抗病毒药物是预防疾病传播、严重后果和并发症的重要工具,因为疫苗很可能在早期阶段就无法获得。
  • 必须监测这些药物对新大流行病毒的有效性,因为一些感染病毒可能对它们(或对它们产生耐药性。
  • 药物干预通常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其他药物治疗的应用(例如,针对肠内肠感染并发症的抗生素)。

8.非药物干预可能是大多数国家唯一有效的初步措施

  • 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病毒引起的感染和严重后果的主要干预措施。然而,在大流行开始时,与新病毒相匹配的国际大流行型流感疫苗很可能无法获得。
  • 除了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可能供应不足)外,还应在大流行的早期阶段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NPI),以减缓传播和减少其影响。NPI包括(但不限于):

-社交距离:生病时呆在家里;

-卫生设施,如咳嗽礼仪(用纸巾覆盖咳嗽和打喷嚏),洗手和清洁接触的表面和物体

-在严重的大流行病期间,可以实施更极端的措施:在生病时使用口罩,关闭学校,减少人们之间的接触量。

  • NPI将有助于减少接触并被感染的人数。

9.沟通风险至关重要

  • 在迅速发展的情况和对一种流行病知之甚少时,风险传播尤其重要,这将是在流感大流行(新病毒)开始时的情况。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许多未知数就给谣言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 由于大流行需要采取全社会的做法,个人和社区必须参与进来,听取其意见,并确保他们的关切得到解决。人们需要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阻止疾病的传播。
  • 在紧急情况发生前,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风险沟通。

10.可以通过季节性流感来建立对大流行的应对能力

大流行将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同样的控制措施:感染预防和控制和卫生;健康教育;疫苗接种;早期治疗;社会距离;风险沟通和社区参与。

亮点:PIP框架

  • 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或“PIP框架”是一项创新的公共卫生工具,旨在为世界应对大流行性流感做好更好的准备。
  • 它将会员国、工业界、其他利益攸关方和世卫组织聚集在一起,实施一种应对大流行性流感防范和应对的全球办法。
  • PIP框架有两个目标,这是要平等地追求的:

-改善有可能导致人类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的共享;

-建立更可预测、更有效和更公平地获得分享这类病毒,特别是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所带来的利益。

  • 该框架由各会员国制定,于2011年5月24日生效,由世界卫生大会一致通过。

更多关于国际流感大流行的信息:

• Infl uenza WHO webpage:

http://www.who.int/infl uenza/en/

• Pandemic Infl uenza WHO MOOC:

https://openwho.org/courses/pandemic-infl uenza-introduction

• WHO Global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 Standards for Infl uenza

http://www.who.int/infl uenza/resources/documents/infl uenza_

surveillance_manual/en/

• WHO surveillance case defi nitions for infl uenza-like illness (ILI) and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SARI)

http://www.who.int/infl uenza/surveillance_monitoring/ili_sari_

surveillance_case_defi nition/en/

• Pandemic Infl uenza Risk Management, WHO interim guidance, 2013

http://www.who.int/infl uenza/preparedness/pandemic/infl uenza_risk_

management/en/

• WHO Checklist for Pandemic Infl uenza Risk and Impact Management

http://www.who.int/infl uenza/preparedness/pandemic/en/

• WHO Pandemic Infl uenza Severity Assessment (PISA)

http://www.who.int/infl uenza/surveillance_monitoring/pisa/guidance/en/

• Pandemic Infl uenza Preparedness Framework:

http://www.who.int/infl uenza/pip/e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鄂ICP备20230133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