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ley Fever (Coccidioidomycosis): Navigating a Growing Health Concern
本活动包含对未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治疗产品、已批准产品的超说明书使用,或以摘要形式呈现的数据的讨论。这些数据在发表于同行评审期刊之前应被视为初步数据。读者在治疗患者或采用本教育活动及任何其他教育活动中描述的任何疗法之前,应核实所有信息和数据。在使用本文所讨论的任何治疗产品之前,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
谷热(球孢子菌病):应对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引言
谷热,即球孢子菌病,是一种由双相真菌球孢子菌属引起的疾病[1,2]。它于19世纪末在阿根廷首次被发现,后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的居民中被确认,因此得名“谷热”[2]。
主要致病菌种为粗球孢子菌和波萨达斯球孢子菌。[3] 球孢子菌存在于美国西南部、墨西哥以及中南美洲其他地区的沙漠土壤中。[1,2] 尽管这种真菌主要被认为是加利福尼亚沙漠、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的地方病病原,但后来在犹他州、得克萨斯州和华盛顿州等其他地区也发现了它的踪迹。[1,3] 球孢子菌向新地区的扩散可能与人口增长、旅游业发展、移民以及气候变化有关。[1]
近年来,球孢子菌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在美国(图1)。[4,5] 美国每年报告的球孢子菌病病例约为20,000例,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而该病的实际患病数量每年在206,000至360,000例之间。[4]
图1. 1998年至2023年美国报告的球孢子菌病病例[4]

传播途径
球孢子菌病是通过吸入气溶胶化的球孢子菌关节分生孢子(真菌孢子)而感染的。[3,6] 季节性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减少,会导致这种真菌从菌丝体转变为关节分生孢子,随后被吸入体内。气溶胶化通过土壤扰动或风蚀发生,导致真菌孢子在灰尘中扩散。[6] 地震、沙尘暴、风暴和建筑施工都与此有关,且会增加暴露风险。[3,5]
风险因素
任何处于流行地区的人都有可能感染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然而,暴露严重的人群风险更高。这包括建筑工人、农业工人以及从事与土壤相关户外活动的人群,如考古学家和军事人员。[3,7]
感染严重或播散性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包括[3,7]:
- 菲律宾裔或非洲裔人群
- 孕妇
-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 接受移植的患者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
- 糖尿病患者
有报告显示,球孢子菌病在成人(尤其是老年人)和男性中的发病率更高。[7]
临床表现
大约60%的球孢子菌病病例无症状,而其余40%则有症状[8]:
- 有症状的患者在接触后1至3周出现症状,表现类似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或流感。[3,8,9]
- 咳嗽、胸膜痛、呼吸困难和咯血等呼吸道症状很常见。[9]
- 非特异性症状通常包括头痛、疲劳、发热、关节痛、局部肌痛、盗汗、体重减轻、结节性红斑或多形性红斑,或全身性皮疹。有时也会出现风湿性症状。[9]
大多数原发性肺部疾病病例具有自限性;然而,5%至10%的患者会继续发展为并发症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8]:
- 约10%的病例出现渗出性胸腔积液。
- 结节——直径大于1厘米的结节可能需要进行活检。
- 空洞性和纤维空洞性疾病——如果进一步并发大咯血,就需要胸外科医生、肺科医生和介入放射科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进行管理。
- 球形脓胸的特征是胸膜源性空洞破裂进入胸膜腔,导致液气胸并伴有支气管胸膜瘘。
- 传播途径为淋巴或血行(后者更为常见)。
- 一种扩散至全身几乎每块骨骼的骨髓炎</b0;长骨和骨盆骨常受累。
- 滑膜炎可独立发生,但常与骨髓炎并存。
- 淋巴结炎主要通过肺部疾病经淋巴扩散至肺门淋巴结而发生。
- 皮肤疾病通常是球菌播散的一种良性表现。
- 软组织感染表现为异质性(最严重的形式是与骨髓炎相关的肌内感染)。
- 腹膜炎较为罕见,且往往难以诊断。
- 脑膜炎是一种复杂疾病中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与其他临床表现相比,其死亡率和发病率更高。
诊断
由于球孢子菌病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诊至关重要。[10] 医疗团队应采取措施排除其他可能性,并准确诊断感染(图2)[3,9,10]:
- 了解病史:对于表现出球孢子菌病临床特征和症状的患者,应询问其在过去2个月内是否去过球孢子菌属的流行地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有助于缩小诊断范围并排除球孢子菌病。
- 阳性病史:对于去过疫区且回答为是的患者,应采用酶免疫测定法(EIA)进行血清学检测,将其作为初始筛查的一部分,以测量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
- 临床医生需要注意,单独的酶免疫测定阳性结果提供的感染诊断依据最少。
- 如果酶免疫分析法(EIA)结果为阴性:之后可能需要重复检测(EIA结果通常在发病后1至3周呈阳性),并且应考虑其他检测方式,例如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或活检。
- 在培养物中分离球状真菌是另一种诊断方法,但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得出结果;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更快得到结果。
- 若肺结节由球孢子菌性肺浸润发展而来,或已发现带有球囊的肉芽肿,对其进行活检可确诊。
- 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另一种不常使用的方法。
- 尿抗原检测并不常用,但可能在诊断患有严重疾病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方面发挥作用。
- 如果酶免疫测定(EIA)结果为阳性:可通过免疫扩散试管沉淀试验(IDTP)和补体结合试验(CFT)确认结果。
此外,胸部的影像学检查应始终进行——通常,胸部X光检查就足够了。鉴别诊断可能需要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8]
图2. 球孢子菌病的诊断方法[9]

CFT,补体结合试验;EIA,酶免疫测定;IDTP,免疫扩散试管沉淀素;PCR,聚合酶链反应。
治疗
- 对于患有非复杂性球孢子菌病的患者,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的指南建议进行健康教育、密切监测、定期医疗随访以及包括物理治疗在内的支持性护理。[10]
- 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还建议对有衰弱症状、广泛肺部受累、糖尿病、老年/体弱以及非洲或菲律宾血统的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10]
- 对于非妊娠患者,应开始使用口服唑类药物,例如氟康唑,每日剂量≥400毫克。[10-12]
- 氟康唑的副作用包括皮肤和嘴唇干燥、关节病以及脱发。[12]
- 伊曲康唑是球孢子菌病的另一种治疗选择。[9-11]
- 治疗持续时间尚不明确,但专家建议根据患者的反应持续治疗3至6个月或更长时间。[10]
- 治疗停药通常基于症状消退、影像学结果改善以及CFT滴度降低。[12]
- 对于患有慢性或重度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治疗。[12]
- 孕妇通常接受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在妊娠中期和晚期可考虑使用氟康唑。[9]
- 此外,两性霉素B常被用于治疗重度球孢子菌病患者。[13]
- 由于担心其不良反应,且据报道与其他药物相比疗效更低,酮康唑已不再使用。[12]
医疗团队应定期监测药物治疗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症状缓解的迹象和症状,识别感染可能的复发或扩散。这些评估通常包括放射学检查、血清学检测以及与患者的讨论。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随访。[12]
大多数球孢子菌病患者不会再次患病。[14]免疫功能正常者的复发率约为5%,且主要发生在复发时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15]
预防
居住在或前往球孢子菌病流行地区时,要避免接触球孢子菌可能颇具挑战性。建议采取的措施包括:避免进入多尘的建筑工地或挖掘现场,或佩戴防毒口罩。在沙尘暴期间,人们应待在室内并关闭窗户,使用空气过滤系统,避免从事与土壤接触的活动,彻底清洁皮肤伤口以防感染。对于有球孢子菌病高患病风险的人群,可能会开具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2,14]
医疗团队的主要收获
- 由于球孢子菌病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相似,诊断可能具有挑战性。
- 对于居住在或曾前往过流行地区、且出现肺炎或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医疗团队应警惕球孢子菌病的可能。
- 团队应当意识到,如果初期环境影响评估检测进行得过早,结果可能为阴性,因此可能需要重复检测或采用其他方法。
- 治疗使用抗真菌药物,通常是氟康唑,但伊曲康唑是另一种选择,两性霉素B可用于妊娠患者和严重的球孢子菌病病例。
- 团队应向患者建议在流行地区减少暴露的策略,并考虑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References
- Donovan FM, et al. Coccidioidomycosis: a growing global concern.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25;80 (suppl 1):i40-i49.
- Crum NF. Coccidioidomycosis: a contemporary review. Infect Dis Ther. 2022;11:713-742.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linical Overview of Valley Fever. 2025. Accessed September 10, 2025. www.cdc.gov/valley-fever/hcp/clinical-overview/index.html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Reported Cases of Valley Fever. 2024. Accessed September 10, 2025. www.cdc.gov/valley-fever/php/statistics/index.html
- Zaheri SC, et al. Valley fever: pathogenesis and evolving treatment options. Cureus. 2023;15:e50260.
- Camponuri SK, et al. Prolonged dry seasons lengthen coccidioidomycosis transmission seasons: implications for a changing California. Preprint [interim data/not peer reviewed]. medRxiv. 2024:2024.10.22.24315941. Published October 23, 2024. Accessed September 18, 2025. doi: 10.1101/2024.10.22.24315941.
- Brown J, et al. Coccidioidomycosis: epidemiology. Clin Epidemiol. 2013;5:185-197.
- Johnson RH, et al. Coccidioidomycosis: a review. J Investig Med. 2021;69:316-323.
- Herrick KR, et al. Coccidioidomycosis (valley fever) in primary care. Am Fam physician. 2020;101:221-228.
- Galgiani JN, et al. 2016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ccidioidomycosis. Clin Infect Dis. 2016;63:e112-e146.
- Peçanha-Pietrobom PM,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ulmonary coccidioidomycosis and paracoccidioidomycosis. J Fungi (Basel). 2023;9:218.
- Williams SL, et al. Update on the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ccidioidomycosis. J Fungi (Basel). 2022;8:666.
- Sidhu R, et al. Evaluation of Amphotericin B lipid formulations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coccidioidomycosi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8;62:e02293-17.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Reducing Risk for Valley Fever. April 24, 2024. Accessed September 10, 2025. www.cdc.gov/valley-fever/prevention/index.html
- Babariya H, et al. Coccidioidomycosis and histoplasmosis in immunocompetent individual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ureus. 2024;16:e68375.
H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