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恶魔先生与接种疫苗的后果。

没有什么比确凿的数据更能反驳观点和宣传了。反疫苗运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营销口号,即“过多、过早”运动。不幸的是,用一句俏皮的口号往往很难捕捉到科学数据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别,因此这类口号往往更能打动那些并不真正在乎科学数据之类事物的人。

无论如何我都要试试:“太少了,也太迟了。” 或者或许可以是“迟了一天,抗原也少了一份。”

好的,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不从事营销行业了。那我们来谈谈实际的科学数据吧。

事实证明,推荐的疫苗接种时间表并非随意制定,也不是为了让疫苗行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推荐的疫苗接种时间表旨在在儿童需要且年龄足够接种时为他们接种疫苗,从而在将风险降至最低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加强针经过优化,可产生足够的抗体反应,以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我认为没人会说这个时间表是完美的,但它是合理且基于证据的。

而且,没人会说疫苗的风险为零。任何医疗干预都不存在零风险。在医学领域,我们会权衡风险与收益。疫苗的收益风险比在我们研发的所有主要医疗干预手段中是最高的之一(即便不是最高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却被空想家们抨击为不安全。

疫苗的一个潜在风险是,它们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导致发烧,而发烧又可能在易感儿童中引发热性惊厥。在极少数情况下,接种疫苗后会出现脑炎(脑部炎症),不仅会导致惊厥,还会引发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疫苗接种后脑炎的发生率为每百万剂疫苗1-2例,这只是一种关联,尚不清楚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因果关系。

一项最近发表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接种疫苗后癫痫发作的风险,并对比了推荐的疫苗接种时间表与延迟接种时间表。《及时与延迟的幼儿疫苗接种及癫痫发作》最近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他们发现:

结果:在婴儿中,婴儿疫苗接种的时间与接种后癫痫发作之间没有关联。在出生后的第二年,12至15个月时接种第一剂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比(IRR)为2.65(95%置信区间[CI]1.99–3.55);16至23个月时接种一剂MMR后的发病率比为6.53(95%置信区间3.15–13.53)。12至15个月时接种第一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疫苗(MMRV)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比为4.95(95%置信区间3.68–6.66);16至23个月时接种一剂MMRV后的发病率比为9.80(95%置信区间4.35–22.06)。

这意味着,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按时完成全部疫苗接种的儿童与推迟或减少疫苗接种的儿童在癫痫发作风险上没有差异。在这个年龄段,非标准的疫苗接种方案对降低癫痫发作风险并无益处。

然而,在孩子1-2岁期间,那些将麻腮风疫苗推迟到12-15个月接种的孩子,其癫痫发作风险几乎是正常接种者的三倍,而那些推迟到16个月以后接种的孩子,风险则高出6倍。这种风险的增加在麻腮风水痘联合疫苗(MMRV)上更为显著。

该数据有力表明,按时接种疫苗的人,其接种后出现热性惊厥的风险低于推迟到两岁时接种的人,因为两岁时(儿童)的固有风险更高。

虽然这是一项采用严谨方法的大型研究,但它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而非前瞻性随机研究。因此,可能存在混杂因素。不过,该研究仍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当前的疫苗接种时间表优于其他替代方案或延迟接种的时间表。

2010年一项使用相同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及时接种疫苗与任何不良神经结局之间没有相关性。换句话说,推迟疫苗接种计划并不会降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

此外,有许多研究表明,延迟或减少疫苗接种计划会增加感染疫苗所预防疾病的风险。

结论

疫苗接种的最佳时机以及应接种的加强针数量,是一个重要问题,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疫苗的益处并将风险降至最低。当前的接种时间表虽仍需持续研究和监测,但它是基于我们目前掌握的最佳证据制定的。

流行的延迟或替代疫苗接种时间表并非基于证据,而是基于恐惧和营销。

有证据支持采用基于证据的疫苗接种时间表,而非基于恐惧的疫苗接种时间表,这一点不足为奇。

作者

  • 《基于科学的医学》创始人兼现任执行编辑史蒂文·诺韦拉医学博士是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学术临床神经病学家。他还是广受欢迎的每周科学播客《怀疑论者的宇宙指南》的主持人和制作人,以及《神经逻辑博客》的作者。该博客每日更新,内容涵盖神经科学领域的新闻和议题,也包括普通科学、科学怀疑论、科学哲学、批判性思维以及科学与媒体和社会的交叉领域。诺韦拉博士还与《精品课程》合作制作了两门课程,并出版了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同样名为《怀疑论者的宇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