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WHO Crimean-Congo haemorrhagic fever
重要事实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会造成严重病毒性出血热疫情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疫情的病死率可高达40%。
- 该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和家畜传播给人类。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可造成人际传播。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非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和亚洲北纬50度以南的国家中流行。
- 目前尚无任何用于人类或动物接种的疫苗。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布尼亚病毒科家族的蜱传病毒(内罗病毒属)所导致的一种广泛传播的疾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会导致严重的病毒性出血热疫情,病死率为10-40%。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非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和亚洲北纬50度以南的国家中流行。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见于动物和蜱虫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宿主包括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如牛、绵羊和山羊。许多鸟类抗感染,但鸵鸟易感染,在流行地区感染率会很高,它们已成为人间病例的源头。例如,在南非一个鸵鸟屠宰场就曾发生过疫情。在这些动物中未见明显的疾病。
动物被受感染的蜱虫叮咬而感染,受感染后其血液中的病毒会持续存留一周左右,当另一个蜱虫叮咬后,即造成蜱虫-动物-蜱虫循环传播。许多蜱属都可能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传播媒介主要为璃眼蜱。
传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可通过蜱虫叮咬或在屠宰期间和之后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组织传播给人类。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畜牧行业,如农业工人、屠宰场工人和兽医。
密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可造成人际传播。医疗设备消毒不当,针头重复使用,医疗用品污染,也会发生医院感染。
体征和症状
潜伏期时间长短取决于病毒感染人体方式。被蜱虫叮咬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一到三天,最长时间为九天。接触受感染血液或组织后的潜伏期一般为五到六天,有记载的最长时间为13天。
症状的出现很突然,发烧、肌肉痛(肌肉酸痛)、头晕、颈部疼痛和僵硬、背痛、头痛、眼痛、畏光(对光敏感)。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早期咽喉痛,继而情绪波动剧烈,意识混乱。二至四天后,可能从焦躁不安转为嗜睡、抑郁和倦怠,可能出现右上腹痛,可检出肝脏肿大。
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心动过速(心律加快)、淋巴结肿大、内部粘膜表面呈瘀点状皮疹(皮肤出血引起的皮疹),如口腔和咽喉以及皮肤表面。通常有肝炎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五天后可能会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或肺衰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死亡率约为30%,死亡常发生于发病的第二周。康复的患者,一般是在发病后第九天或第十天开始出现好转迹象。
诊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可通过几种不同的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抗原检测
- 血清中和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
- 通过细胞培育进行病毒分离。
致命的疾病患者以及刚发病几天的患者,通常检测不出可衡量的抗体反应,可通过对这些人的血液或组织样本中的病毒或核糖核酸的检测来诊断。
对患者样本的检测具有极大的生物危害风险,应当在最大限度的生物防护条件下进行。但是,如果样本已灭活(例如,使用杀病毒剂、伽玛射线、甲醛、高温等),即可在一个基本的生物安全环境下进行操作。
治疗
治疗症状时给予一般支持性护理,是对人类所患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主要处理方法。
抗病毒药利巴韦林(ribavirin)现已用于治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并有明显的疗效。口服和静脉注射剂型似乎具有疗效。
预防和控制
控制动物和蜱虫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动物和蜱虫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很难预防和控制,因为蜱虫-动物-蜱虫循环传播过程不易察觉,家畜感染通常看不出来。此外,蜱虫媒介数量大,范围广,而使用杀螨剂控制蜱虫(杀蜱药剂)只是畜牧生产设施良好管理的一种现实的选择。例如,在南非一个鸵鸟屠宰场发生疫情(如上所述)后,人们采取了措施,确保鸵鸟被屠宰前14天在检疫站内无蜱虫叮咬。这一措施降低了动物在屠宰期间受感染的风险,并防止与牲畜有接触者受到感染。
目前尚无任何用于动物接种的疫苗。
降低人类感染风险
虽然现已开发出一种针对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已灭活鼠脑源性疫苗并在东欧地区小范围内使用,但目前仍无任何可广泛供人类使用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在缺乏疫苗的情况下,降低人类感染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人们对风险因素的认识,并开展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减少病毒接触所能采取的措施。
公共卫生建议应集中于几个方面。
- 降低蜱虫向人类传播风险:
- 穿戴防护服(长袖、长裤);
- 穿浅色衣服,便于发现粘在衣服上的蜱虫;
- 在衣服上涂抹批准的杀螨剂(专杀螨虫的药剂);
- 将批准的驱蚊剂涂抹在皮肤和衣服上;
- 定期查看衣服和皮肤上有无蜱虫,一旦发现蜱虫,予以安全清除;
- 设法消灭或控制动物身上或马厩和谷仓内的蜱虫感染;
- 避免在蜱虫十分活跃的季节去蜱虫大量滋生的地方。
- 降低动物向人类传播风险:
- 在流行地区处理动物或其组织时,尤其是在屠宰场或家中进行屠宰和宰杀过程中,配戴手套和其他防护服;
- 在动物进入屠宰场之前进行检疫,或在屠宰前两个星期使用农药对动物作出常规处理。
- 降低社区内人际传播风险:
- 避免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感染者有密切的身体接触;
- 护理患者时配戴手套和防护装备;
- 护理或探视患者后勤洗手。
在卫生保健环境中控制感染
护理疑似或确诊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患者,或处理患者样本的卫生保健工作者,应采取标准的感染控制预防措施。这些包括基本的手部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安全注射做法和安全掩埋做法。
作为防护措施,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疫情区外护理患者的卫生保健工作者还应采取标准的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从疑似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患者身上取出的样本应由在配置适当的实验室工作的训练有素的人员进行处理。
在护理疑似或确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患者时制定的感染控制建议,应遵循世卫组织针对埃博拉和马尔堡出血热制定的建议。
世卫组织的对策
世卫组织与伙伴一道,支持在欧洲、中东、亚洲和非洲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进行的监测、诊断能力和疫情应对活动。
世卫组织还提供文件记录,协助疾病调查和控制,并编写了关于卫生保健中的标准预防措施的备忘录,旨在降低血源和其他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Hits: 1
- 埃博拉病毒病 实况报道 2023年4月
- WHO 实况报道 马尔堡病毒病
- WHO 实况报道 拉沙热
- 寨卡病毒感染速览
- 实况报道 人畜共患病
- 疫苗接种状态报告 2025年
- 青少年和青年健康
- 动物咬伤
-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 ACIP 会议事实核查(6月 26, 2025年)
- 细菌性阴道炎
- 世卫组织/欧洲新报告显示,非传染性疾病每年造成 180 万可避免的死亡,损失 5140 亿美元
- 肉毒杆菌中毒
- 布鲁氏菌病
- 布鲁里溃疡(溃疡分枝杆菌感染)
- 弯曲杆菌
- 在 CDC 疫苗小组对硫柳汞的误导之前进行介绍
- 癌症
- COVID-19 疫苗事实
- 念珠菌病(酵母菌感染)
- 心血管疾病
- 宫颈癌
- 美洲锥虫病
- 基孔肯雅热
- 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
- 儿童癌症
- 衣原体
- 霍乱
- 着色芽生菌病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