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芽生菌病

This entry is part 29 of 29 in the series 实况报道

WHO Chromoblastomycosis

重要事实

  •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皮下感染。
  •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零星出现,其全球发病率尚不清楚。
  • 感染可能会毁容,导致皮肤出现疣样损伤,并缓慢向周围皮肤扩展。感染可导致毁容和残疾,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皮肤癌。
  • 着色芽生菌病可通过显微镜和培养物等实验室工具进行诊断。正在开发更精确的分子诊断方法。
  • 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可用于治疗。

概述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零星发生的感染,由多种不同的着色真菌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霉、莫诺弗着色霉和卡氏枝孢瓶霉。其他真菌也可引起着色芽生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可引起肢体肿胀,进而造成残疾,这可能导致丧失工作能力和巨大的社会污名。在极少数情况下,引起着色芽生菌病的真菌可以感染大脑等其他器官或导致皮肤癌。

哪些人面临风险?

着色芽生菌病会影响正常的健康人,主要是成人。农业工人是最常见的受感染职业群体。

体征和症状

着色芽生菌病表现为腿或前臂等皮肤暴露部位的疣样损伤,损伤部位的直径可超过10厘米。

皮肤斑块也可能呈扁平状(斑块状),并呈现中心瘢痕或萎缩,但不发痒或疼痛。中度或重度着色芽生菌病可出现疼痛和发痒。在损伤表面可以看到小黑点,这些小黑点是暗色的真菌细胞簇——这是一个重要的诊断线索。

大的损伤会导致严重肢体肿胀和不适,使活动受限。在病期久的病例中,继发性细菌感染很常见,受影响肢体的气味可能令人不快,这也可能导致社会排斥。长期未得到治疗的损伤有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风险。

虽然感染通常会维持在身体的一个部位,但通过淋巴也会发生局部传播,在极少的情况下也会通过血流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

传播

在一个人的皮肤因表面擦伤或穿透性损伤受到损害后,真菌会从自然环境侵入皮肤较深部位,此时就会发生这种感染。感染者不能直接传染其他人。蚊子等中间媒介不传播着色芽生菌病。

治疗

着色芽生菌病可以用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治疗。伏立康唑、注射用两性霉素B和口服氟胞嘧啶也被用于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温热、冷冻疗法和光动力疗法。手术切除已用于治疗,但应在接受首次化疗后进行,以避免局部复发。

早期治疗是关键,大约在3-6个月后可实现最佳预后。患有大面积或广泛着色芽生菌病和肢体肿胀的患者通常需要一年以上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残留淋巴水肿。

没有证据表明不同的真菌种类对建议用于治疗的抗真菌药物有不同反应。

挑战

着色芽生菌病最早的损伤是皮肤表面小的、凸起的肿块或结节,不具有特异的可见诊断特征。因此,诊断取决于损伤刮片或活检材料的组织病理是否呈现出单细胞或多细胞厚壁着色真菌细胞簇(称为壁砖状体或硬核体)特征。

这些细胞簇可在皮肤损害表面上的黑点中找到,而这些黑点是用手术刀片进行皮肤刮擦或活检的最佳部位。

培养物或分子诊断有助于确诊,但在没有鉴定出生物体的情况下也可作出治疗决定。所有实验室诊断方法都需要专门技能和培训,目前在许多流行地区缺乏诊断专门知识。

在流行国家,有效抗真菌药物的费用是一个重大挑战,由于患者往往负担不起,可能无法顺利完成治疗。

全球影响

着色芽生菌病病例最多的地区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非洲、中国和西太平洋。巴西、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马达加斯加和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报告的病例最多。着色芽生菌病的全球发病率尚不清楚。

世卫组织的应对

着色芽生菌病被视为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并被列入《2021-2030年被忽视的热带病路线图》,以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关注。

2022年,世卫组织发布了被忽视的热带皮肤病框架,以促进对不同皮肤病进行整合,以及支持被忽视的热带皮肤病规划的不断发展。

着色芽生菌病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缺乏关于其全球流行率的信息,因为目前没有进行病例报告。预计被忽视的热带皮肤病规划将提供更多关于感染发生率的数据。

2021-2030年路线图促进了及早发现受影响个体。这可以通过旨在提高认识和加强疾病识别的卫生保健工作者培训来实现。加强被忽视的热带皮肤病方面的能力是关键。着色芽生菌病被列入世卫组织若干技术资源,如被忽视的热带皮肤病培训手册手机应用程序以及OpenWHO平台上提供的专门在线课程:着色芽生菌病:国家和地区一级卫生工作者培训

Hits: 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